2017年3月22日,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公布了2016年财报。报告显示,2016年营收7124.5亿元,同比增长14.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3.9亿元,同比增长15.1%;总资产达5.5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0%。
中国平安表示:集团个人业务价值的稳步提升,已成为平安价值增长强劲的内生动力。
在充满变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积极开拓面向中产阶层的零售市场、个人消费市场、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巨型保险公司,或许是承载中产阶层财富的诺亚方舟。
营收、净利润、经营现金流
1)营收
2016年,中国平安营收达7124.5亿元,相当于2010年营收的376%,六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7%。考虑中国平安的体量,这样的增长率是比较惊人的。预计2019财年,中国平安营收将突破1万亿(假设增速保持为15%)。
2)净利润
净利润增长比营收增长更快。2016年净利润达723.7亿元,相当于2010年营收的403%,六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2%。预计2019财年,中国平安净利润将突破1100亿元(假设增速保持为15%)。
按照2017年3月24日收盘价,中国平安市值6681亿,动态市盈率仅为8倍(假设2017年净利润为830亿)。
3)利润构成
中国平安主营业务包括“保险”、“银行”、“资管”、“互金”等四个板块。其中,保险是平安金融帝国的根基,贡献了近一半的净利润。
2016年,寿险、财险分别贡献226亿和123亿净利润,合计占净利润的48.2%;
银行业务亦堪称支柱,净利润超过220亿;
证券、信托板块净利润分别为22亿和23亿;
值得关注的是,“互金及其它”板块扭亏为盈获净利润54亿元(2015年该板块亏损163.7亿)。
4)经营活动现金流
对金融类公司而言,现金流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净利润。2016年,中国平安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高达2278亿,同比增幅68%。
诞生于1988年的中国平安已近而立,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能做到:营收在高位保持两位数增长、净利润增长快于营收、现金流净额数倍于净利润,显示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资产规模及结构
1)资产规模
截至2016年末,中国平安总资产达5.58万亿,相当于2010年的476%,六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7%。
2011、2012、2013年,中国平安资产负债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2014年回落到91%一线。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寿资产负债率在2010年到2016年间的走势与中国平安大致吻合。
2)持有7720亿“类货币”资产
截至2016年末,中国平安持有5697亿货币资金、1890亿定期存款及121亿“存出资本保证金”,这三种“类货币资产”合计达7717亿,占总资产的13.8%(2012年为21.3%)。
类货币资金占比减少,说明中国平安资金运用策略趋向积极。
3)偏爱“固定收益资产”的土豪
“应收款类投资”、“发放贷款及垫款”、“持有到期投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构成最庞大的“固定收益”板块,截至2016年末总额达3.29万亿元,占总资产的59%。较2012年高3个百分点。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构成“非固定收益”板块,截至2016年末总额达1.29万亿元,占总资产的23%,与2012年持平。
中国平安打理数万亿资产的策略,在大方向上是积极的,但严控“非固定收益”品种占比,体现出操盘者追求稳健、厌恶风险的心态。
个人业务唱主角
中国平安定位为“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经营理念是“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
保险、银行、资产管理是中国平安的“三大核心金融业务”,陆金所、普惠金融、平安好医生、壹钱包等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贡献与日俱增。但无论如何,平安金融帝国的基础还是保险业务。
1) 个人客户的终身价值
截至2016年末,个人用户达到1.31亿,较年初增长20.1%。2016度年,个人业务贡献净利润408.3亿,占比65.4%(机构及其他业务净利润215.7亿)。平均每位个人用户与平安签下2.21个合同,贡献净利润311.5元。
面向个人最重要的业务是寿险,续期业务收入高于新增业务是寿险的特征。
2013年寿险业务保费收入中,新增和续期分别为370亿和980亿;2016年,分别为1100亿和1650亿。
财报显示,中产及以上客户占比62.4%;高净值客户人均合同10.63个。
除了为本财年贡献营收、利润,个人用户的“终身价值”不可限量。通俗来讲,每位顾客都是一颗“摇钱树”。
2)代理人队伍是“本钱”
保险公司主要通过三个渠道销售产品:个险、银保、团险。此外,互联网做为销售渠道的作用日渐突出。
个险销售由代理人直接与客户接触、进行销售并提供售后服务,是保险公司真正可以掌控的渠道。截至2016年末,中国平安代理人队伍达110万(2015年为87万),实现保费收入占比86%。
团险渠道面向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既要靠积累、拼人脉还得看政策。2016年,平安人寿团体保险销售代表数量为4768个,规模保费收入18.94亿,但最终仅实现1.17亿保费收入,聊胜于无而已,因此在“饼图”上没有标示出来。
银保渠道的门槛最低,是新兴保险公司最喜欢走的捷径。但银保渠道“用力过猛”很容易出现“误导”的情况,被大爷、大妈抱怨“去存款结果被忽悠买了保险”。
2012年以来,保监会、银监会多次发起对违规现象的清理,银保渠道将长期保持对政策的敏感。
2016年,平安人寿通过银保渠道获得保费收入159.54亿,占比仅为5.8%。
购买寿险本质上属于投资,保险公司应长期提供多种多样的售后服务。保险代理人不应“卖完就闪”,而是要成为客户的“老朋友”。团险、银保等渠道所能提供的服务远不代理人。
另一方面,建立、培养、管理庞大的代理人队伍绝非一日之功,无法速成。
因此,平安、人寿的百万代理人团队是他们最大的本钱。
中国平安的“内含价值”
由于中概公司的偏好,大家对Non-GAAP普遍有所耳闻。
使用Non-GAAP有相当的合理性,例如剔除“股权激励成本”等非现金支出可以让投资者更真切地了解企业运营绩效。
但视频网站剔除版权成本摊销、物流公司剔除固定资产折旧则有误导之嫌,您的版权内容、自建物流网络都是重金砸出来的,剔除摊销、折旧岂不等于零成本使用?
如果说Non-GAAP修正的是利润,内含价值修正的则是资产。比如新浪、微博市值分别为50亿美元和110亿美元,前者持有后者49.9%股权并享有75%投票权。也就是说新浪“内含微博价值“比市值还高,资本大戏的帷幕已然拉开(详见虎嗅3月3日文)。
一般企业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修正资产的必要性才会突显(比如新浪),保险公司则不然,因为保单的内含价值无法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比如2016年卖出一张寿险保单,收入一笔现金。在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张保单的主人会一直续费,给保险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以及利润。
当收购或者参股一家保险公司时,不能只看办公大楼、账面现金,更要关心它握有多少保单、关心这些保单的“内含价值”。
对保险公司来讲,内含价值才是最重要的KPI。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中国平安“内含价值”与市值相当接近(最新市值为6681亿,内含价值为6337亿)。
一家公司市盈率为10倍或20倍,意味着投资人相信未来10年、20年赚回的净利润能“值回”今天的市值。
内含价值接近市值,意味着即使不再拓展任何新保户,也笃定能赚回今天的市值。
保险是中产阶层的诺亚方舟,或许是唯一的
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政府一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但一辆新车十五年后就是一堆废,一套两居室十五年后的价值取决于行情,可能会跌但涨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房产是天然的投资标的。
公民的住房是刚需,公民资产保值增值也是刚需!
假如一对在一线城市外企或大型上市公司工作的夫妇,年收入100万元,扣除生活成本剩余70万元,随着收入的增长剩余还会更多,则未来30年至少有2000万的投资需求。
房子只让买一套,存款利率低跑不赢通胀,炒股风险大久赌必输,收藏古董艺术品门槛高,投资海外之路已被封堵……
上穷碧落下黄泉,中国中产阶层投资渠道有几条?
收益相对较高,品种丰富,投资方式灵活,而且从不限购的人寿保险是载着中产阶级财富驶向未来的诺亚方舟——在中国的国情下,可能是唯一的。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