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市场,一直是国内外制药企业抢夺的重点市场,因为国家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的在药品销售的份额,一直占据着大约80%以上的整个药品份额,90%以上的医疗器械份额,90%以上的耗材份额。
可以说,医院市场是任何制药企业必争之地。
由于分级诊疗推行,基层医疗机构现在也成了众多药企的香饽饽。
而对于零售药店,很多人认为也迎来了政策红利,真是这样吗?
现在,各地都在推行两票制、营改增、零差价率、辅助药目录、药占比、分级诊疗等影响较大的政策,这将导致市场用药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1.三甲大型医院用药量降低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
目前,三甲医院用药量是占据大头的,但现在,国家2017年严格限制药品使用数量,强推药占比,这就让三甲医院的用药量发生大的变化。
同时,因为分级诊疗的实施,国家针对不同病种会推向分级诊疗的不同体系,这导致三甲医院的患者会被有效分流,分流的结果会导致三甲医院的用药量降低。
2.医院,尤其三甲医院会在2017年大面积推行医药“外包”
现在,很多制药企业还没搞明白什么叫医药外包,但是,现在很多区域的医院在药占比、零差价率等政策影响下,开始尝试医药外包。
所谓的医院医药外包,是第三方医药服务体系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根据各类型的医药购药系统、仓储系统、销售系统、用药系统等综合出来的一个新名词,这个新名词基本由以下几种情况:
(1)把医院药房承包给医院外的医药商业企业、制药企业或者自然人,承包者承担医院药品采购、药品流通、药品存储、药品支付、临床药品使用等相关药品层面的系列工作,医院只做好诊疗就好。
上述的模式在河北,上海、广东等地已经较大面积铺开,这就致使药物进入医院又增加了一道门槛,就是医药外包的承接者。
在国家相关政策推进下,医院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明目张胆的从药品中获利,这就需要一个策略来把明面的获利变为暗处的获利。
医药外包的承接者基本上需要返还给医院大约25%~45%的净利润给医院,医院层面的各种层面的打点还是要做的,否则医生不会给你用药。
这种形式的医药外包基本是新增加了一层流通环节,结果导致药价更高,因为承包者既要自己赚取利润,还要给医院较大的返利,所以,只能通过让招标价更高的药品进入医院销售才成为可能。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这种情况更是季度痛苦,因为这种承包者,会极度的压榨制药企业的利益,让制药企业缴纳更多的费用,而制药企业为了能进入医院销售,只能通过想尽办法提高招标价格来应对。
(2)允许社会药房进驻医院
因为实行药占比,医生的处方药品的数量受到严格限制,但是,很多患者又需要更合理的用药数量才能保证疾病可能康复。
这时,允许社会药房进入医院就是一个折中的方式。
社会药房进入医院,是各部委层面一个尝试性的探索,2014年商务部等六部委下发的通知中提出,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可探索由零售药店承担医疗机构门诊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
这就给社会药房进入医院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因为相关人员认为,社会药房进入医院可以实现医药分家,让社会药房承担起医院原有药房的各种功能,从而实现利益拆分。
但,真的是这样吗?
现实中,哪些社会药房进入医院是有说道的,并不是任何社会药房比如药店都可以进入医院,而是哪些可以为医院在药品上持续获得利益的社会药房才可以进入医院。
所以,就有了各种奇怪的现象:没做过零售药店的制药企业在本地的医院建立起了社会药房;没做过零售的医药商业企业在医院建立起了社会药房;甚至没做过药品业务的自然人在医院建立起了社会药房,而很多做了多年零售业务的药店,却并没有或者不能在医院设立社会药房。当然,也有一些药店实现了进入医院设立社会药房的目标,但估计承诺的东西不会少。
有了社会药房,医生开具处方就可以向以前一样了,因为可能是两张处方签,一张是医院药占比限定的药物,可能需要到医院自有药房取药,一张是需要到社会药房取药,而从社会药房取药,基本是自费药物。
笔者史立臣也见过某家医院一张处方签的,因为这家医院的药房已经承包了,所以,医生一张处方签就可以了,但是,患者并不明白,为什么医生还可以开具那么多药品。
其实,一张处方签在患者取药的时候,是要分开的:一些药品会录入电子处方,这些药品占据药占比,享受医保,还有一部分是不录入的,大部分需要自费。
2017年,由于诸多政策的实施,尤其是零差价率和药占比,医院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会通过各种适合的手段变相的获得药品层面的利益,所以,2017年以后,很多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会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医药外包,以便能够持续的获得以前的药品销售红利。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