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无聊是想象力的前奏,“闲着无聊”更能激发创造力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网络社会中,我们极容易成为信息过载的受害者——看似马不停蹄地在主动或被动地“完成这个”、“解决那个”,甚至不放过吃饭、行走或睡前的间隙,致使内省与反思成为一种遗失的美德。

事实上,时常放下工作,什么也不做、让大脑“停止运转”,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孵化创新想法、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延展我们的想象力等等。

繁忙高效

在繁忙的网络世界中,你是没法做创造性工作的。”海伦有一个观点,也是我亲身体验出来的,那就是,如果你做得少一点,而思考多一点,你会过得更轻松。

然而,“什么也不做”是不容易办到的,也是不被接受的,因为那样我们会被视为不负责。事实也同样如此,如果什么也不做的话,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内疚。可是,我们更常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忙起来就没完没了,永无止境。诸如不断查看邮件这种分散注意力的事情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兴奋得难以停止。

切断联系,我们就会面临与世隔绝的危险。可是如果从不间断地保持互联,听之任之,那么就很难实现自我完善,洞察世事,创新点子也不会闪现。

无聊是想象力的前奏

正如我在最近的研究论文《什么也不做与无事可做:空闲时间与无聊的潜在价值》中所述,“什么也不做”与无聊紧密交织。尽管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多数人很难容忍无聊,但它是发现某些重要事情的前奏,还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聊可被视为一种阈限空间,是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资源。

但是,在网络时代,各种娱乐应有尽有,注意力不断地被分散,“信息”无孔不入,而“无聊”难以进入。我们极易处于一种不断忙碌的状态,很少有什么也不做的时候。网络空间是一个多重任务处理和极度活跃的世界,我们对它的狂热行为会带来自我蒙蔽,以为自己真的很高效、多产。事实上,社交媒体激发的只是一种“反应式思维”,而非“自创式思维”。它反而会限制人的创造性,并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平衡行动与反思,迟早会产生倦怠心理。

不幸的是,现在各个公司的工作狂都会受到支持甚至奖励。出现危险的狂躁防卫通常不会遭到反对,因为这种行为有利于企业发展。而且公司还存在一种这样的心态,“我给那家伙发那么多钱,他怎么不给我多干活?”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高度紧张连续工作9小时后,接着去参加一个会议。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在会议上得出的方案只是一种创可贴式的解决方案。脱离又专注当下的状态在各个企业中越来越受欢迎,许多高管会通过正念冥想制定决策、解决问题。每天留有一定空闲时间的人,相对于连午休时间都被工作占据的人来说效率反而会更高。

意大利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总结道,“有时工作越少,收获越大。”有很多广为人知的天才想法都是“突然冒出来的”,如阿基米德在浴室中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在林肯郡花园中发现地心引力、保罗·麦卡特尼某天早晨醒来后谱写了睡梦中出现的“Yesterday”旋律。诸如3M、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谷歌、推特、脸谱网等公司都将“断联时间”作为其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

当发现自己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时,通常会更加努力地干活而不是聪明处之。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完成下一个任务后就可以放松一下了。但待办事项在不断地增加,而我们还总想把事情做得更漂亮一些,这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如果陷入这样的漩涡,是时候摆脱单调乏味的工作休息一下了。令人惊奇的是,当我们放下某一问题,通常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豁然开朗,原来办法就摆在眼前。

当发现自己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时,通常会更加努力地干活而不是聪明处之。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完成下一个任务后就可以放松一下了。但待办事项在不断地增加,而我们还总想把事情做得更漂亮一些,这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如果陷入这样的漩涡,是时候摆脱单调乏味的工作休息一下了。令人惊奇的是,当我们放下某一问题,通常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豁然开朗,原来办法就摆在眼前。

赢取空闲时间的三种方式

1. 维护人际关系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有意义的沟通,避免自己脱离尘俗。要想维护人际关系,我们就需要与他人交流、参加各种活动,多花时间出去走走。

2. 学会说“不”

学会说“不”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之一。说“不”并不一定是自私的表现,对所有要求都点头答应并不是好现象。只有对并不那么重要的要求说“不”,你才能赢取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

3. 管理好睡眠习惯

每晚最好能睡足八小时。充足的睡眠是保证个人成长、发挥创造力的必然条件。睡眠习惯不好说明我们还没有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本文作者:微信公众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