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我决定出去创业的时候,思考谁会是最好的合作伙伴。我觉得 AI 一定要和运营商合作,孙正义是日本第二大,美国第三大运营商,而我工作过的中国移动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营商。这让我觉得如果我们联手,事情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所以我就毫不犹豫地去找孙正义。”
达闼科技 CEO 黄晓庆解释为何能说服孙正义为自己投天使轮时,给钛媒体记者的理由。
“总共(与孙正义)见了三面,第一面谈情怀,第二面谈商业计划,第三面谈价格”,黄晓庆回忆,“我刚从中国移动出来,没有产品,就拿了一个简单的商业计划书给孙正义,但我详细地向孙正义口头描述了我想要做的事情,我怎么一步步达到它。孙正义听懂了我的设想,认可这个方向,愿意 3000 万美元都由软银投。最终,出于多方面考虑,我说服孙正义只投 1000 万美元。”
2015 年 3 月原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离开中国移动,创办了达闼科技并拿到了软银、富士康、华登资本等四家机构的30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是什么样的想法让这些投资机构买账?黄晓庆认为“未来的机器人属于云端机器人。如果要制造运算能力达到人类智力的机器人,需要一个体积相当于人脑100万倍的机器人大脑。这样大的机器人大脑与身体根本无法匹配,只能放在云端。”
基于这个想法,人工智能既需要一个强劲的云端大脑,又需要稳定且安全的网络。而达闼科技所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一个“人工智能的平台”,将终端机器人与云端的人工智能通过一个低延时稳定,安全的网络连接起来。
然而,这个目标对于一家初创公司而言,实在是过于庞大。按照黄晓庆的想法,实现整个目标,需要 10 年左右的时间。在公司的初期,为了支撑公司的运营,他们将把一些技术首先实现商业应用,让公司先生存下来,然后逐步完善和开发新的技术。所以黄晓庆选择先拿出“安全”的移动信息化产品,这就是达闼科技召开这场发布会的原因。
作为机器核心的“控制器”
“虽然它是手机形态,但我们更愿意把它成为控制器,”达闼科技的研发人员告诉钛媒体记者,:“做成手机形态,是因为它也是目前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黄晓庆则解释道做手机是每个“搞通讯人的情怀”。
这款手机的主要卖点是其安全性和自定义性,比如双系统,红膜识别,模块化设计等。不过严格意义上而言,这些功能都不算是什么创新的功能。我们能在其他的手机上找到类似的设计。其核心功能还是作为机器人的控制中心。首次接入的机器人是软银旗下的 Peper。
接上了手机之后,Peper 能够连接上达闼科技提供的 AI 服务。据悉,目前达闼科技已经开发了图像识别的模块,Peper 人脸识别功能就是采用的此模块,而语音识别引擎则由科大讯飞提供。
同样是基于技术,达闼科技开发了另外一款产品 Meta 导盲头盔。这款头盔上集成了三个摄像头,一个雷达定位传感器以及耳机和扬声器。利用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来测算佩戴者所处空间内物体以及路面情况,从而给予佩戴者以转向和前行的提示。按照黄晓庆的理解,导盲与自动驾驶类似,不过导盲不像自动驾驶一般需要迅速地做出指令,因此可以不用实现本地计算,而是使用云服务。不得不提及的是,这一设备研发中心与其所在地的房山区政府以及残联合作开展了其研发工作。同时在发布会现场,一名日常使用该设备的盲人也在 Meta 的指引下,成功走上了舞台。
在实际体验中,记者发现虽然设备有一定的延迟,但它确实能识别眼前的物体以及进行导航。达闼科技的首席科学家李强表示目前这一产品还只是模型,未来会改进设备,以更直接的方式来引导盲人。因为如果盲人朋友从小失明,对路和角度没有明确的概念。模拟立体声以及不同频率和节奏的导向声音能给予他们更直观的感受,这样盲人们的反应速度也会更快。
云端智能是否有必要?
黄晓庆将机器人“大脑”放置在云端是出于单台机器售价与体积的考虑,当然为了实现云端大脑达闼科技则立志成为一家“平台级”的公司,为这两者之间牵线连接,用黄晓庆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 Google”。所以达闼科技虽然一直在倡导人工智能,但是其实做的事情并不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而更多的是在搭建“云+网络”的基础建设。
而在现场实际体验过程中,插上了“控制器”的 Peper 机器人在与人对话时,会有可感知的延迟,大约在 2-5s 之间。工作人员解释是因为现场的网络是临时搭建的不够稳定。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了:如果云端智能不够稳定,那么再强劲的云端大脑都没有用武之地。
而达闼科技方面给出来的解决方案则是通过所谓的“专网”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为了强调“云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安全性,他们则是拿出了虚拟骨干专网(Virtal Bone Network)技术。据称 VBN 拥有互联网不可见的独立通道,通过软件定义网络 (SDN)与软件定义边界(SDP),以及区块链接技术,为机器人、智能设备提供高速安全的网络服务。按照黄晓庆的设想,他们会成为一个服务型的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服务。按照企业的要求,将虚拟云假设在企业的私有服务器上,或公有云上。
作为一个平台,达闼科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如果要接入第三方的人工智能服务,势必要面临第三方接口稳定性的问题。黄晓庆也坦言,这一方面,他们只能将之部署在本地或者选择性地自己开发一些人工智能引擎,比如用于 Meta 导盲头盔上的图片识别引擎。
达闼科技希望能够通过机器人“云端大脑”的方法实现“一机多用”——即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仅能回答用户的提问,还能打扫卫生,看护儿童老人等等。不过目前而言,这个愿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而达闼科技虽然面对安全稳定的网络有自己的“撒手锏”,但现场体验中延时的控制证明了运营商网络在物理层面上还是有一定“不可控性”。是否未来云端机器人受到网络的掣肘会逐渐减弱呢?还是计算本地化更为实用?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达闼科技在拿到 3000 万美金天使轮投资后一年,发布会上又完成了 A 轮 1 亿美元的融资。这轮融资机构包括软银集团、富士康集团、中科乐创基金、博将资本、深创投,启明星辰、清华大学河北研究院、中关村发展集团,荣诚科技。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