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8日,消失半年之久的《吐槽大会》悄悄上线,这次回归相比半年前显得有些安静,无论是制作方还是平台,都未做大规模宣传,只有官微于1月4日低调地发布了一条回归消息。与之前的节目相比,新上线的《吐槽大会》似乎变得中规中矩。
作为腾讯视频的开年综艺,《吐槽大会》的回归也打响了新年网综的第一枪:首播2小时播放量超4000万,单期播放量破亿。
《吐槽大会》节目形式来源于美国的脱口秀节目《Comedy Central Roast》。每期节目都会请来当下最有争议的人来进行吐槽化解争议。无论是胖子、黑人、同性恋等都可以成为吐槽话题。它被称为美国脱口秀的“春晚”,订阅数达9800万,以“污力”全开著称。
中版《吐槽大会》在延续了“美式喜剧”的独特风格纸之上,加以本土化:每期邀请一位具有话题的明星嘉宾作为主咖,同时还邀请其圈内好友或是有些关联的人,并且要接受“吐槽团”的各种评价,同时嘉宾之间还需要互相吐槽,节目最后会选出最会吐槽的“Talk King”。然而却未料到会遭遇水土不服:首播3天,播放量突破3000万,不料当晚就遭到下架,成为2016年最短命综艺。这归因于节目的3个敏感点:污段子、脏话、暴利倾向。
回首《吐槽大会》下架始末
2016年7月7日,《吐槽大会》第一期高调上线,抱着“国民老公”王思聪的资本大腿,搭载企业帝国腾讯的视频平台,请到槽点众多的表情包帝周杰,“雪姨”王琳和95后池子作嘉宾,大尺度地吐槽和反吐槽,使得节目一开播就话题不断。今日头条、B站、秒拍等合作伙伴都对节目相当看好。7月10日晚,观看数已突破3000万,制作团队正在为可喜的成绩欢呼雀跃时,广电总局一声令下,《吐槽大会》已在全网消失不见。许多人猜测“意外”下线的主因是大尺度的“污”内容,节目黄段子频出,堪称“国内最污网综”。
去年首期请到的被吐槽嘉宾是“表情帝”周杰,接受“吐槽团”毒舌、不留情面的轮番炮轰。其中周杰老同学“雪姨”王琳的“污力”指数最高,黄段子频现,吐槽片段在网络上被疯狂转。显然,制作方在尺度问题上用力过猛。
美国有分级制度,而国内却没有影视分级制度的环境;原版对于节目中的敏感词汇进行了消音处理,而中版《吐槽大会》却没有对敏感词汇进行消音处理,第一期节目可谓是“污力”全开。更重要的是脱口秀已经在美国有百年历史,西方人已经习惯了大尺度的表达,使其具备极其包容的生长土壤。
2016年年初,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李京盛司长在电视剧行业年会上表示:总局将加强对网络剧的审查,实行线上线下统一标准,即电视台不能播的,网络也不能播。笑果文化对网综环境的误判以及游离在审查边缘的侥幸心理,使得《吐槽大会》上线三天就被下架。
我们能够看到,近年来网络节目具有变“污”的趋势,《奇葩说》、《太子妃升职记》、papi酱等网络内容频频触碰底线。也有人分析,为了不让节目“变味儿”,《吐槽大会》会在接下来逐步加大尺度。无论如何,希望制作方不会再次以“污力”误做生产力,而是专注于脱口秀嘉宾个人IP的打造,段子内容的升级以及高表演水准嘉宾的选择。
此次,经过整改后的《吐槽大会》又是以怎样的姿态“优雅”回归的呢?
《吐槽大会》“野”性减弱,走主流路线
重新上线的《吐槽大会》与去年下架的首期节目相比,改变的地方也很明显。不少网友认为节目不如之前“污”,吐槽能力也不如之前“狠”,“野”味明显减少。虽然内容尺度上变得“中规中矩”,但在内容质量上也有了很大提升。相对于第一季对周杰“一个梗说七次”的乏味,改版后嘉宾的槽点更为丰富。
比如首期节目请到的被吐槽嘉宾李湘,就有“老公吃软饭”、“靠女儿挣钱”、“长得胖”、和谢娜的一姐之争”、“爱抢词儿”等槽点被一一列举,足见笑果团队前期在嘉宾个性挖掘上还是下了一定功夫的。
当然,也有观众指出了节目的不足之处。比如,吐槽嘉宾李湘身上的槽点远远不如上一季的周杰多,仅有的几个梗重复性太高,比如“老公拍不出好电影”、“爱抢词”、“爱买衣服”、“靠女儿赚钱”等话题过于温和,一期节目下来反而多次展现了李湘好老婆、女强人的形象,相对于无底线的美版让人大呼不够过瘾。
1.嘉宾表现也有提高。
脱口秀作为一种即兴表演形态,重点在于情感传递和表现方式,而不是朗读台词,第一季某嘉宾拿着一手好段子,硬是读出了播音腔。而这一次的嘉宾则是手里拿着提词卡,台下放着提词器,这已经十分考验嘉宾的现场表现能力了,比上一期嘉宾看完全看屏幕念词好太多。
本场最好笑的笑话是李诞和池子贡献的,而两个人的水准,也只是与《80后脱口秀》持平,池子甚至有点小紧张。陈汉典和黄子佼的表现更是惨不忍睹,陈汉典在康熙来了里面的闹腾机灵全然不见,黄子佼依旧靠着“前女友”这样的烂梗来吸引笑点,其他人吐槽黄子佼时,甚至说到:“黄子佼是最会劈腿的那一个”。
“吐槽类节目的核心是高级黑。所谓高级,来自于舒适领域的犀利攻击(黑他),以及敏感领域的自我嘲弄(自黑),还有打一巴掌给个糖吃的平衡。”
2.语言尺度收敛。
随着节目整体气质发生改变,嘉宾的脱口秀内容也变了不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黄段子少了,“污”的尺度甚至不及《奇葩说》《火星情报局》等网综,这种改变也是最让老司机网友们“痛心疾首”的地方。
经过下架的“教训”后,《吐槽大会》的节目主题也骤然变得清晰起来。回归后的《吐槽大会》,助阵嘉宾是主咖的亲朋好友,他们的无情吐槽听起来就像朋友间的互相开玩笑挖苦,而每位嘉宾吐槽之后都要往回“找补”,打一巴掌之后基本都会给一甜枣,调整之后的节目,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吐槽”是为了让朋友更好地洗白,“自黑”只是放低身段让观众图一乐。
有了主题之后,《吐槽大会》少了“野”味,多出了几分优雅的味道,这样的改变让节目观感变得很不同,因此来自网友的评价也变得两极化。两种版本孰好孰坏并不好下结论,但从节目本身来说,这种改变却是唯一的途径,只有收敛点“野”味,才能走得更长远。
说实话,虽然“污”已经成为网综的标配,但在尚未分级的国内影视观看环境下,“污”综艺还是潜藏着许多不良影响。改版之后的《吐槽大会》在老司机们眼里或许不再像过去那般“惊艳”,但却步入适合大多数年龄层观众传播观看的主流节目之列。
网综容易触及的底线
自《奇葩说》爆红之后,网综节目说没就没和低调回归几乎成了常态,表面上“大尺度”和“污”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深层次的问题却是网综制作方在“套路化”上一路狂奔的迷茫和方向错位。在“污”套路这条路上,《奇葩说》可谓是老司机,不过,《奇葩说》还是掌握了一个度,虽然类似这样的辩题听起来完全是蒙眼飙车的架势,但节目在辩论时,还是避开了低俗,而是在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但是要能做到《奇葩说》这样,其实并不容易。
据介绍,广电总局专门针对网站的监管部门叫做网络司。这个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盯舆论。
网综被盯上有几种可能:
1、重点媒体报道
2、意见领袖在讨论
3、被举报
那么,哪些网综容易被“盯”上呢?
1、涉及敏感话题。可能会像《奇葩说》蔡康永谈出柜那期一样,被永久下线。
2、以尺度大,污段子为核心卖点的。有些节目虽然污但可能只是几个片段,是相对安全的。但如果是像《吐槽大会》那种王琳秒变老司机“疯狂飙车”,网上的段子铺天盖地,想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也难。
当然,如果只是语言尺度大,剪掉某些片段、整改起来相对容易的,想再次上线并不难,如《偶像就要酱婶》后来就重新上架了。
3、价值观严重错误。据称,有一档网综因为尺度过大、有较大的价值观导向错误,直接惹到了广电总局上边的中宣部,节目已再无上线可能。
在国内影视内容没有做好分级前,这类尺度大开的节目必然游走在下架的边缘。因此,国内的网综节目还是不要想着怎么钻“广电”的空子,而是把时间用来想想怎样把控节目内容方向吧。
国内脱口秀的机遇和挑战
在美国,脱口秀节目占到了电视节目的40%,也成为了一种记录文化与社会巨大变化的载体,节目内容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大卫·莱特曼深夜秀》稳定发展了50年。脱口秀已经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通俗文化,甚至美国总统本身都会登上脱口秀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亲和力,成为总统大选的助推器之一。
然而,我国脱口秀消费市场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国内还没有一档超过10年的脱口秀节目,只有《今晚80后脱口秀》存续了4年之久。
目前,国内脱口秀节目发展瓶颈有这样几个:第一,同质化严重,尺度把控问题频现;第二,招商困难,《金星秀》此前开播前一周才找到冠名,差点“裸奔”,《恶毒梁欢秀》更是没有获得招商,裸奔了一整季。足见许多脱口秀前期走砸钱模式,无论是商业效应还是IP孵化都需要一定周期。
喜剧脱口秀是观赏门槛极低,但参与程度较深的文化产品类型,在文化消费升级的今天极具市场。若想取得长足发展,各家还需要在内容创作和商业逻辑上进一步探索。
在播出几期之后,《吐槽大会》如今依然受到热议,有的网友为“改变”扼腕,有的网友则更喜欢现在去“污”之后的节目,不同个体对节目观赏口味不同,这些不同意见的评论都可以理解。对节目方来说,从“官方”和“民间”的反馈里吸取建议,让节目在进化里趋于完善,才是他们该思考的问题。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