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制造”对消费者而言永远代表着产品质量上的保证。要兑现这点,品牌必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发挥有效的控制,坚守并贯彻各个生产标准。这个文化底蕴长期孕育出无数的人材,无数的佳作,为研发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因为研发创新,不单是生产线上游的事,也不只是多了些图纸或知识产权,而是要整个生产环节参与,支持和执行。每次成功研发一个新产品,等于把整个公司创新再造一遍,在日本电子表把瑞士表业打得差点垮掉的1970年代,Swatch手表艰难地起死回生。因此不忘教训,要团结大家去延续这种周而复始的传承,让瑞士钟表业永远处于最优越、最受尊敬的位置比只顾享受眼前的利益更为重要。无论哪个品牌,若想享受这份荣耀及利益,则必须符合“瑞士制造”这个规则。
在1月1日以前,一枚腕表只要50%零部件(从成本看)在瑞士完成,就可以使用“瑞士制造”的印记。这个比例于2017年1月1日后将会提高至60%。
其实自2007年开始,提高瑞士制造价值比例的法案就已在瑞士议会热烈讨论;尤其是在“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Federation of Swiss Watch Industry,简称FH)的积极参与下,这项法案终于在2013年正式通过。
这项法案的规定包含两个项目:第一,产品必须有至少60%的价值比例是在瑞士制造;第二,产品的技术研发也必须在瑞士。至于法案生效的时间,上述第一项将在2017年1月1日正式开始;第二项则要等到2019年1月1日才会实施。
生产完成比例的提高,除了各品牌厂商必须从主要瑞士零件厂(包括机芯厂)采购零部件外,打磨、组装、测试等大量人工操作,也必须考虑要包括在这个比例内。目前,很多大小品牌都把壳、面、针、带这些非机芯生产部分生产线放在中国大陆,因为新例的实施,也可能需要把生产调回瑞士,其中包括Swatch集团。
要生产一只手表有多难? 对“瑞士制造”而言,这样的底线调整逼使很多品牌回归瑞士制造的“舍易取难”的传统。这样既保护了知识产权的孕育和维护,也回归了手表品牌求大于供的本质认识。迫使“瑞士”品牌去正视长远共同利益的取向上的选择问题,从而在高端与低端两个市场已经出现正面竞争的问题上正式归队。
首先,“温瑞表”(坊间话语中代表温州背景生产的瑞士表),“广瑞表”等等会失去瑞士制造的衔头。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这些品牌大量冒起,几十个这类品牌占据了几乎所有百货公司的钟表柜台和电视直销渠道,因为打着部分型号是“瑞士制造”的宣传而开高售价,更有业绩优异者成功将公司上市。现在面对新例,这些公司的业绩与股价当然会首当其冲。随着线上线下对是否拥有“瑞士制造”身份的确认越来越严谨,这些品牌制定零售价的标准也会更透明。如果继续以“瑞士制造”为亮点售卖,短期内要同时面对销售推广与在瑞士投资设厂的双重资金压力,前景非常难测。当然大品牌们也有再投资的资金压力,但产品售价上相对可以有所支撑,而且有着覆盖全球的市场,在生产与推广成本上也拥有很好的优势。
近来整个市场低迷不振,人民币持续贬值,收缩生产正是时候,可以提高质量与可信度,保护毛利率。这法案久经讨论,实施时间适逢其时,为市场提出“真与假”的“瑞士制造”定义与依据,可以说是瑞士在国家品牌策略上的成功。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