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杰·维塞斯瓦伦(Vijay Vaitheeswaran)发自上海《经济学人》中国商业编辑、上海分社社长
1917年,中国首个管理课程在复旦大学推出。当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全世界最国际化的商业中心之一,企业家精神在这里繁荣发展。
但是,战争使得中国的教育体系破败不堪。由于资本主义本身长年被禁止,教授商业知识毫无意义。20世纪90年代早期,管理教育重回中国,有很多人幻想这是个有利可图的庞大市场,学生数量会达到千万。
事实上,中国每年只颁发5万个MBA学位,不及美国的半数。而且,尽管中国大陆的商学院在过去十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大部分仍缺乏学术上的雄心壮志。
邓小平改革后市场经济在中国重现,涌现出了很多以性价比优势取胜的节俭式创新者,譬如全球电信设备巨头华为,以及全球最大的大型家电制造商海尔。
但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遗憾地表示,这个惊人的现象尚未成为中国严肃学术研究的课题。“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如何将国外的知识应用到中国,不是创造性的研究。”同时,有关中国管理的最重要的学术研究都不是国内学者在做。
资金不足是一个因素。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坚持认为,中国的商学院必须大量投资于高质量的研究,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他表示:“如果做不到,我们仍然是抄袭者。”但是,中国很多大学把商学院看成是摇钱树,并将其有限的资金抽走去补贴其他学院。
另一个障碍是眼界狭隘。西方的管理教育很少设限,而且很多中国公司也在走向世界,但是大多数中国商学院却目光狭隘。尽管英语是全球商业交流用语,但中国商业课程却几乎都用中文教授。
谁需要商学院?
中国的商业研究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国的企业家正在重塑商业,这点令人欣慰。
从网上零售到智能制造,各行各业都有中国私营企业担当世界范围内的领导者,引领着管理方法、商业模型和客户服务的创新。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首先在支付系统中应用支付担保,让多疑的中国消费者们能够信任线上商家。由腾讯开发的微信,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以及支付平台,硅谷宠儿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都争相跟随微信的步伐。
中国公司的创新不止于此。高风咨询公司的谢祖墀说:“核心竞争力”是西方商界奉行的信条,即认为公司应该专注于最擅长的领域,然而现在中国最出色的公司都拒绝这一信条。
相反,杰出的中国公司正在走一条被谢祖墀称为“连续跳跃”的路线。万向集团以汽车零部件制造起家;后来做了电动汽车;现在正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百度最初是一家互联网搜索公司;然后转向地图以及“线上-线下”应用;现在它大量投资于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汽车。其他很多中国公司也成功地从一个领域跳跃到另一个领域。
在谢祖墀的眼里,这不是在漫无目的地构建商业帝国。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在于增速高、市场规模大且技术变革快,反应灵活的公司有机会通过进入巨大新市场大赚一笔。他说:“连续跳跃战略的成功诞生是全球管理科学领域30年来最重要的事件,而这一新灵感来自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商学院院长周林则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小米等红得发紫的公司太过依赖于低价和喧闹的营销,其商业模式不可持续,小米曾经是大有前途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也是连续跳跃的实践者。周林还认为,要是没有政府的支持,很多中国商业领域的“新”事物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例如百度在前沿领域的投资。
这场争论表明,在与世界脱节几十年后,中国的商业再度值得密切关注。享誉盛名的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未来伟大的管理理念很有可能来自中国。2017年正值中国大陆首个正规管理课程诞生100周年,应当好好庆祝。
不过,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预言似乎更有可能由竞争激烈的中国商界来实现,而不是靠停滞不前的管理学院。■
(翻译:沈越华,审译:liwen、伍豪、熊静)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