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地位稳固的企业在平台策略上都较重视产品,胜过流程。正如朱峰和纳桑.弗尔(Nathan Furr)为《哈佛商业评论》所写文章〈从产品到平台全攻略〉(Products to Platforms: Making the Leap)中指出的:
「在产品商业模式中,企业依据顾客的具体需求来开发差异化产品,以创造价值,并对这些产品收取费用,来获得价值。在平台商业模式中,企业主要借由连结使用者与第三方,来创造价值,并向使用这个平台的人收费,来获得价值。平台模式带来焦点的转移,从满足具体的顾客需求,变成鼓励大众市场采用,以便让互动次数最大化;或是竞争优势来源的改变,从与产品相关的来源(如产品差异化)取得竞争优势,转变为网络相关的来源,例如连结许多使用者与第三方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
区分产品竞争优势及流程竞争优势,在过去确实是有道理的,但「平台化」让这种区别失去意义。商业流程不断数位化、虚拟化、「网络化」(network-ification),因此商业流程特别适合转变成平台。
举例来说,传统营运单位在研究流程最佳化时,很少会运用A/B测试,也很少纳入顾客推荐引擎(recommendation engine)。相对地,像是Google、亚马逊、苹果的App Store或网飞(Netflix)之类的世界级数位平台,几乎可说是狂热地奉行反覆实验和「集体智慧」。
订单履行流程成为平台之后,带来极多机会可区隔不同的顾客群、对各种产品组合做A/B测试,以及瞄准目标作出推荐。缺货或交件延迟的问题是否依然重要?当然重要,但现在顾客可以看到其他诱因(例如折扣、促销、特价方案等等),作为补偿或是购买的诱因。以库存管理为核心的流程最佳化,不再被视为最优先事项,而是让着眼于培养忠诚度、测试及辅助服务的各种使用者体验逐渐变化发展。让创新更快出现、更容易执行的,是平台,而非流程。
因此,现在这个应用程式外包小组就能不再自限于顾客满意度,而开始设法影响这个由流程转变而成的平台上的开发者。有了顾客需求及推荐的相关资料,就能够创造出预测性分析的见解,供应商可根据这些资料来管理及时生产(just-in-time)存货。这样一来,供应链就更能预测未来,成效也更高。
履行订单的定义也改变了,原本是指产品的接单、包装、出货流程,现在转变成平台,做为中介,协助顾客及供应商为彼此创造价值,并从对方那里获取价值。在这种情形下,不必再去探究最佳化在何处结束,或创新从何处开始。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策略上的当务之急,就是判断哪些流程应当或必须转变为平台,是聘雇、训练、筹资、营销、创新,或是软件开发?研发团队何时应该要运用像X大奖那样的方案(X-Prize,编按:美国一家非营利组织,提供以X为名的各种奖项以鼓励创新),何时应运用群众外包进行创新?哪一种适用于各种装置数位训练平台,能够为人力资本投资带来最高的报酬率?
在研发变得愈来愈不是流程、而是平台之后,创新的经济学也随之改变。同样地,企业如果把营销当成平台而非流程来管理,辨识、区隔及服务顾客的做法,会与未把营销当成平台的企业大不相同。只要看看亚马逊、Uber或阿里巴巴就能证明这一点。
应用程式设计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和软件开发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正是数位平台创新及改进的秘诀。举例来说,网飞上线后不久就开放了API,让使用者得以透过API连结到《纽约时报》的电影评论,或是找到一些利基型的内容。有了这些API,你最重要的使用者就能够依照自身的需求,将你的平台加以客制化及个人化。API和SDK让使用者得以拥有权力来为自己创造价值。
流程的创新、改善及效率,并不会不再存在,也不会从此就变得不再重要。但新的策略现实在于:愈来愈会是由平台创新来定义及推动流程的能力,而不是由流程创新来推动平台的能力。对顾客、客户、通路或是供应商来说情况都一样,愈来愈会影响使用者体验的将会是平台,而非流程。能够让各种流程之间互相运作,并有效互动的,也是平台,而非流程。
对于旧型产业和企业来说,如果想让关键流程更健全、复原力更强、更能抗拒破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平台化。流程创新的未来就是平台化;而平台的未来,则要仰赖能让平台使用者更具价值的流程。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