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关于老虎伤人,给大家普及一些动物园常识

关于老虎伤人,给大家普及一些动物园常识

时至今日, 动物园管理在国外已经发展得很先进了, 国内很多人对于动物园却仍然怀有非常陈旧的偏见和抵触。比如认为动物园是动物的监狱,是“毫无必要的残忍”,澎湃发布的一篇文章甚至标题就叫《反对动物园》。事实上,现代动物园的角色早就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猎奇展了,一个好的动物园,早已经过渡成为物种保护和教育的基地。

比如说荷兰的阿纳姆动物园,它的黑猩猩繁殖纪录至今没有被超越过,即使是珍妮⋅古道尔也会为这样的动物园感到骄傲。身处21世纪,我们不得不承认,完全不被当代人类活动影响和染指过的物种栖息地,可以说基本已经不存在了。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观念,思路也早已发生改变,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动物园中有一些就建设在城市中心。悲哀的是,国内的很多动物园还停留在娱乐和陈列这两大功能上。因此,很有必要借这次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普及一下这些本该是常识的知识。

动物在中国法律中是怎么被看待和处理的

中国的动物园系统一般分为城市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两种。城市动物园归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是中国动物园保护协会下属单位。而野生动物园是林业部主管,下面有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和“虽然专业但并没有什么实权”的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协会。林业局有时候从野外获得一些动物资源,比如打击盗猎收获的动物会送到野生动物园,野外捡到受伤又没人懂的小动物也可以打电话向当地林业局求助。这两种动物园都会饲养老虎,但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行政系统。

在中国的法律规定中,动物差不多就是人的附属财物。法律体系中,动物并非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换句话说,狗咬了人你要找狗主人算账要赔偿,打死了狗就是侵害了狗主人的财产。中国的法律规定等于默认,只要是动物,本质上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的,动物园和动物管理者/主人为自己动物的危险性负责,这是义务。一旦伤人就需要承担民事责任,除非有什么抗辩理由,否则不能免责。

相关立法当然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回到动物园猛兽伤人事故中,我们能依据的法律就是《侵权责任法》第81条的规定,“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咬死人的动物不需要偿命,怎么处置是动物园的事情,因为动物园对动物负有管束的义务。至于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在动物园身上还是在游客身上,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无视标志给动物投食、逗弄而受伤的情况很多,并不只限于老虎等珍稀动物,比如说猴子伤人就很常见,而法律程序最后判定动物园不需要赔一分钱的例子也有不少。

那么,老虎咬死人了动物园内部如何处理有相关的规定吗?林业局网站上并没有明确的动物园动物伤人后的处理规定和办法,各家动物园的处理情况也各有不同,并没有“咬死人的老虎一定会被击毙偿命”这样的规定。通俗地讲,如果是狗咬死了人,必须负责的是狗主人,至于是否嫌这狗晦气要杀了它,是狗主人的事情,这是他的财产。当然,动物园肇事动物如果要处死的话,一般是需要上报主管部门审批的,这就是前面讲到的分管的行政部门系统的事情了。

上网检索一下就会发现,绝大部分肇事动物最多是被隔离、禁闭和接受一定的惩罚,可能会稍作调整换个地点,很多就继续正常饲养了。中国在法理上等于默认,动物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危害性行为的。老虎被杀也大多是救援过程中迫不得已被击毙(比如这次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事件),或者因为救人过程中动物受伤最后不治身亡(比如沈阳棋盘山冰川动物乐园2009年时的老虎袭击管理人员事件)。事后实施安乐死的情况要向林业局等上级部门层层审批。比如上海动物园10年前后咬死饲养员的老虎就只是关了禁闭,之后转移到其他城市动物园换了个环境。2002年前后东北虎咬死人事件后,曾有单位打算搞个市民投票公决来决定肇事老虎的命运,但没搜到后续报道,应该是不了了之了。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2008年有只老虎被警方确认吃了人,遗骸也确认了,但也并未进行处理。

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擅自处死老虎是违法的,就算是肇事老虎,也是优先保护的物种,谈不上“处决”。国际法有规定,珍贵的野生动物受到相关法律的严格保护,不能任意捕杀,动物园对此有遵守的义务。虽然国内动物园东北虎现在基本都是人工繁育的了,没有珍稀到死一只少一只的程度,仍然还是受保护的。

动物攻击人并不是天性

有人认为动物园应该有应急方案,比如配备麻醉枪应对这种极端事件。事实上,动物园会有一些安全演习和模拟,或者内部处理应对流程,但基本上没有统一、有效力的明文方案。顺便科普一下“麻醉枪在动物园猛兽伤人事件发生时没什么用”这个常识。麻醉枪是国家管制枪具,还有配药剂量/使用方法/药效延迟等条件限制,紧急事件中调取麻醉枪救人绝对是来不及的。主要动脉一旦被咬穿,死人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再好的大夫在场也没辙。

事实上,在重大的人身伤害事故发生时,包括但并不限于老虎咬人,干粉灭火器是一个很有效的应对工具。公开场合很容易获取,公车上一般都配备,一喷射所有生物都蒙了,什么都看不见。射程大约2到3米左右,扬尘大约4米,喷完可以迅速逃掉。不过,灭火器里的粉末少量吸入虽然无毒,但大量吸入会引起窒息,而且粉尘有导致肺部纤维化的危险。动物园虎口救人时用这个应该没问题。

现在存在一个很大的误会,以和菜头为代表的一些作者声称咬人是老虎的天性,这是不对的。多数情况下,动物实际上的天性是害怕人类的。通俗地讲,千百年来各种物种和人类打交道的经历,早就让它们在认知和行为模式上学会了在野外见到人就跑,这也是为什么野外观测动物非常困难的原因。从动物行为学上来说,除了领地和幼崽遭到侵犯的情况外,动物对人的攻击行为一般出现在逃跑、避让行为之后,换句话说,实在没办法了,躲不掉才会攻击。精神失常的动物不在此列,会出现非常规和不可预测的行为。糟糕的饲养方式是会让动物精神错乱的。我见过一只在十八线小城市动物园的美洲狮,大概有半年时间每次去看都在疯狂吼叫拍打园区出口的门,一点点瘦到脱骨。这就是一个糟糕的动物园案例。

此外,人和动物之间很容易发生行为误读。比如老虎会出于好玩互相扑咬,这是它们同类之间玩耍的方式,但是当老虎这样对待信任的饲养员时,在旁人看来就是要伤人了。又因为老虎下手没轻重,本意是玩耍也令饲养员受重伤,但这并不能说明咬人是老虎的天性。

动物园的正确打开方式

“咬死过人的动物容易对人产生更大的威胁性,对饲养员的人身安全也会有更大威胁”,这是一种流行的讲法。但这确实不能完全怪动物。动物园动物伤人的原因很复杂,很大程度上还真是人造成的。限于篇幅这里只能简单讲一下。

一方面这主要是动物园动物管理者的问题。比如说饲养员受伤,其实大多是日常流程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留出了避让空间的问题,已经有专业人士回答过,不再赘述。比如有些国内动物园会增加完全违背动物天性的表演和拍照环节;马戏团和动物表演中之所以狮子老虎伤人比较多,是因为动物表演伴随着大量对动物非常不友好的规训和强迫,长时间处在非自然甚至应激状态中,精神很容易出问题。有些小动物甚至会因为紧张死掉——比如果壳网科普过8万次的“猫头鹰圆滚滚的黑眼睛是因为应激快被吓死了!不是在卖萌!不要再触摸增加它的压力了”。还有看似萌萌的小黑猩猩,它们离开母亲或独处受惊吓、不安和悲伤而露牙齿、大张嘴巴的表情,对普通游客来说很像是快乐地咧嘴大笑,其实却很可能是哀嚎哭泣。因此,动物在压力和紧张之下伤人也不奇怪了,比如2007年昆明动物园老虎在强制合影中把小姑娘咬成重伤,动物园宣布肇事老虎永远不再参加表演(经检索应该并未处死)。

另一方面这是动物园设计的问题。这是一门牵涉到大量建筑设计、动物生态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学问。可惜我并没有查到中国正式公开的动物园设计规范,国外有,国内在这方面很落后。防护网间隙应该有多宽(不但要防止游客伸手进网和把食物塞进去,也要防止动物可以顺着网格爬出来),和游客的安全距离设置,要不要加电网,警示牌和动物说明介绍牌应该怎么安排,等等。

老式过时的坑型猴山和熊山就像福柯笔下的全景式监狱,游客是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深坑里蠕动翻滚的动物,这种情况下投喂动物似乎就很自然而然,甚至还会引发喝彩。早期的圈养动物非常容易产生刻板和异常的行为,完全暴露在游客视线中非常容易产生压力。比如和人类有超过99%基因相似度的黑猩猩,早期人类对它们没什么了解,粗暴地关在笼子里,它们太无聊了只好打飞机、撞头、来回走来走去,以此进行发泄。

动物园的动物身上看不到一个正常动物应有的举止,就说明养得不好,或者专业一点地讲,这叫动物园“丰容性”太差。好的动物园设计和展示是可以有效地让游客自动减少不正当投喂和触摸行为的。当投喂、触摸、逗弄动物的行为被完全取消时,游客唯一能做的,确实就只剩下了好好观察、关注和欣赏动物本身自在的状态。好的动物展馆里,游客并不会吵闹和打扰到动物,却同时能观察到很多纪录片和书籍没有的小动物们吃喝拉撒睡的日常细节,甚至能闻到发情期特有的怪气味(并不好闻!),因此能获得一种崭新而感性的体验和知识。

即使对于专业研究者,动物园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好的动物园设计,应该是让动物们感到在这里就像在自然环境中一样,符合它们的天性。对动物的实地观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丛林里能目击到野生动物的次数都非常少,不可能通过追踪动物的痕迹来全面考察它们的生活细节。比如神秘的雪豹,有些研究者一辈子也没成功见到过野外活体。靠这样残缺零乱的野外考察,远远无法勾勒出一个物种的日常和社会生活等的完整图景。但在一家好的动物园,我们在研究这些过程时能掌握的细节要详尽得多。动物园,全世界只有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才可能有机会对某一个物种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又谈何好好保护这个物种呢?

在一家理想的动物园里,应该聚集起众多不同领域的动物学专业研究者和专家。每当阅读这些专业学者的简介,是我作为动物爱好者感到最幸福和可靠的时刻。比如杜克大学就在非洲有一个合作的倭黑猩猩研究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动物爱好者和学者通过重重申请,过去考察和学习。在那里,这些学者可以亲眼观察到倭黑猩猩是怎样慷慨地把食物分享给同伴。顶尖的动物学者,比如日本灵长类研究学家的杉山正丸,一天之内就能记住一个黑猩猩群体里的每一个成员的名字,并区分它们的特点。而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常常在一座动物园的猴山里努力分辨却无法确定谁才是猴王(并不是坐在最高位置的那个),谁才是那个更有话语权的资深母猴,一个猴子给另一个猴子护理皮毛,到底是示弱还是在求和。可能有一场精彩的结盟拉拢和“宫斗”大戏已经在眼皮下发生,游客们却视而不见。现实中,很多带孩子去看猴子的家长,在解释动物时经常很糟糕和粗暴,比如以为发情期生殖器官肿胀的母猴是因为动物园不好好照顾导致的慢性病变。

现在的小朋友可能早早通过电视和纪录片,数得出遥远的非洲有哪些珍禽异兽,却不太知道身边有哪些即将濒临灭绝的原生物种需要保护,这也是一家本土野生动物园应该凭借动物资源优势去努力推动和普及的。在一家细致周到的动物园,会暖心地在展厅里放上动物的毛发、粪便、喜欢的食物等标本,来说明它们的习性。碰到这样用心的动物园,我可能要提前做好功课,带上水和干粮,花上整整一天,也未必能逛完。有次为了去看上海动物园那只差点被取名叫空知英秋的小猩猩,做了不少黑猩猩方面的功课,可是等走到猩猩馆的时候,发现是空的。有个员工探头告诉我,猩猩们都下班了!隔壁大熊猫都没下班,你们凭什么啦!

结语

现代动物园的教育、研究和科普功能,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或者某种虚伪说辞,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动物学研究者实实在在的努力和付出。

好的动物园不但在保护动物上有相当正面的引导作用,园区的工作人员还在努力给各种珍稀的濒危物种续命。比如我们自己的上海动物园,就有疣鼻天鹅、东方白鹳等各种珍稀鸟类和动物的先进繁育技术,有些还拿到了国家专利。

糟糕的动物园当然是很多的,各种乱象五花八门,它们远远不是现代动物园的全部,却让公众对动物园产生了非常大的误解,抹杀了真正在为建设更好的动物园的人们所做出的付出和奋斗。在我们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里,好的动物园是可以有效地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

本文来源:虎嗅网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