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互联网银行想要“去实体”,如今推进得怎么样了?

2016年年底,继小米宣布新网银行设立之后,美团也获批筹建互联网银行。而在2014年底和2015年夏天,腾讯旗下微众银行和蚂蚁金服旗下网商银行已经分别正式对外开业,互联网银行市场显露出将步入“激烈竞争”的端倪。

互联网银行和传统民营银行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纯线上的运营模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直销银行,互联网银行属于以区域性中小银行为定位的民营银行,其牌照功能相对齐全,不仅可以经营线上业务,也可以设有线下网点。以网商、微众为代表的民营银行是自愿放弃设立线下网点,选择成为纯粹的互联网银行。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以及自身盈利能力的下滑,线下网点承受着地租飞涨、人工成本上升、客户流量减少等困扰。入局银行业的互联网巨头们开始用全新的线上模式探索新出路,与此同时,物理网点即将被逐渐淘汰的论调也不绝于耳。

时至今日,互联网银行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了线下网点?目前来看,巨头们恐怕并未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

线下网点功能性逐渐减少,是事实

根据银监会2016年10月的披露数据,截至2016年10月16日,全国共批准各银行约565家支行、分理处、储蓄所、营业网点、自助银行停止营业,而2015年全年这一数字仅为191家。另外,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银行业离柜交易金额达176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2%,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为77.76%,同比提高近十个百分点。

网点收缩成为大势所趋,线下网点遭遇的多方困境已是老生常谈。

银行信息优势逐渐丧失。从过去的经验看,物理网点的重要作用,在于其提供了银行和客户互动的实体接触点,理论上柜员承担着提供服务、咨询和信息的职责。

随着电子渠道的普及,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少,人们的投资理念、金融知识也在进一步增长。平时需要的业务和产品也就这么几个,再加上柜员专业素质普遍偏弱,在柜台得到的信息并不比自主查询的多。

有调查显示,顾客来银行只是完成一项基本业务,而柜员试图做的是向他们追加销售或交叉销售,更不用说主动建议和帮助其实现资金或金融的安全。

营销轻产品。虽然当下传统银行都感受到互联网金融搅局以及同业竞争的压力,纷纷强调用户体验以及产品创新,但骨子里还是走的老一套。

对于银行来说,大部分网点的主要功能还是在于吸收存款,有了存款就好办,对客户的划分标准就是有钱还是没钱,没办法也没心思细分客户群体,也就无法针对性地推出个性化产品。

网点运行效率低。慢,已经成为大多数线下网点给客户留下的刻板印象。不少人表示,去网点办业务,就没碰到过不用排队的时候。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系统流程效率低下,柜员业务操作繁琐紧张,即使目前不少银行开始寻求智能机器人、超级柜台等手段,但很多还是形式大于实际作用。

所以真的不需要线下网点了吗?

作为最先定位为互联网银行的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如今发展状况如何?

先看两家银行目前的主营贷款业务。

2016年6月,开业满一年的浙江网商银行对外表示,其在一年内共计服务了170万家小微企业,贷款资金余额为230亿元,户均贷款金额不到4万元;而微众方面,2016年5月15日,微粒贷上线一周年,累计放贷超400亿,贷款笔数超500万笔,单笔金额7000-8000元之间。与2015年底的数据相比,两家银行的单笔放贷金额都有下滑。

再与其他三家首批民营银行横向对比下盈利状况。

根据2016年数据,2015年3月末开业的民商银行最先实现盈利,在去年末便实现净利润1018万元;同年4月末开业的金城银行仅在2016年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9800万元。而网商银行2015年年报则显示亏损6900万。

从数据上看,两家银行的业务开展只能算不温不火,波澜不惊,纯线上的银行运营模式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首先,电子账户功能不全。如上文所说,顾客来银行只是完成一项基本业务——存、贷、汇,支付结算,以及中间业务,这些都是银行账户的基本功能。

目前的互联网银行电子账户,受制于I类账户开户规则,无法实现远程开户,互联网银行成了资金沉淀的中间通道,存款业务受限,信用卡业务也无法开展。

比如像阿里的网商银行,在支付宝有独立的账户体系,并且已经积累了十多年的情况下,现在也是在做基于原来的小微贷款的业务,除了理财,以及如贷款之类的用户权益类服务,产品有限,收益有限,暂时没有其他功能。换言之,目前的电子账户,连基本的银行账户功能都无法实现。

其次,企业规模和所在地区不同,其对渠道的选择偏好也有所差别。虽然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务都开始从线下往线上迁移,但仍有不少小微企业和个人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客户经理在日常经营中占主导的银行门户。

资金安全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欺诈行为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更为复杂、更难追踪。没有传统大银行的口碑积累,新入局的互联网银行要说服用户相信其安全性,需要一个很长的教育过程。

同时,并不是只有顶部用户才会有面对面服务的需求,不少小微企业,其实是需要银行承担可信赖的顾问角色,特别是风险顾问的。如何帮助其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如何应对监管变化?安全问题如何把控?这些问题都需要银行的专业知识,完全靠一个网上银行的系统永远无法提供。

最后,贷款伪纯线上化。互联网银行贷款并不是纯线上化,有些需要客户线下面签。比如网商银行面向线下推出 “网商贷”、“旺农贷” 等产品,虽然号称为小微企业、创业者的借贷带来了便利,但主要的客户和实际操作都在线下。

原因在于,虽有大数据加持,但完善的风控体系需要大量用户案例的积累。目前客户的信用数据还是比较割裂的,依然需要凭借很多渠道判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向、资金流向等。

另外,贷款后的风险控制也无法完全依赖线上。由于目前几家互联网银行都专注于小贷业务,未来坏账率必然会不断上升,如何做好不良的应对必定涉及互联网银行的线下经营能力,毕竟要账和打官司没法在线上进行。

总体来说,就好像电子书和实体书店的关系一样,虽然线下实体网点逐渐式微,纯线上渠道仍无法完全将其取代。

对此,《互联网银行》一书曾作出过解读:

分行不会完全消失,但不再是交易中心。分行作为零售网点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以分行为基础的银行概念本身将会消失。

银行需要保留一些分行,用于银行产品销售和维护客户关系,而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才造成目前分行体系面临消亡,新的分行体系将长存。

没有线下网点,互联网银行怎样克服?

互联网银行的基本理念是降低营运成本和增加数字化客户的参与体验。在没有实体网点的情况下,树立品牌,提升参与度和互动性是增强“真实感”的唯一途径。这意味着银行需要细分客户群,针对不同长尾客群的需求,推出对口的产品和服务,使其个性化被规模化满足,这是目前互联网银行发展的一条较实际的道路。

在差异化竞争的问题上,国外发展得比较成熟的直销银行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思路。比如波兰的mBank,将目标客户定位在25~35岁的年轻人,强化客户最核心的银行交易功能。mBank推出储蓄产品、支票账户、按揭贷款、投资产品等四大类产品,致力于以低成本的方式为客户省钱,比如:为客户提供更高的储蓄产品利息,有星巴克、Levis等品牌商户提供的现金返还,更优惠的保险、基金等投资产品,根据交易的历史数据进行客户的贷款预审批等。

互联网银行的未来有很多想象,需要各种科技手段解决各种问题。当下几家互联网银行都有一颗“普惠金融”的心,但比起宏图远志,精准定位客户群,至少先从服务某一类客户开始,做差异化产品实现创利或许来得更实际些。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