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唱衰中国制造业的声音不绝于耳,当下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是:中国制造业还能不能往上,下一步该走向何方?中国的制造企业能否在新一轮时代变革中顺利转型升级?但是归根结底,中国制造的未来,必将是要靠新一代的年轻企业家来支撑。回想改革开放后的近40年,经济的发展不就是任正非、柳传志、宗庆后等老一辈企业家带领大家共同奋斗的吗!而今,上一辈企业家正在逐步退至幕后,在新的商业变革中,一群年轻的新面孔不断走上台前,成为当下中国制造转型的主力。
他们是一群主要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人,既有白手起家自主创业的,也有来自家族企业的接班者,我们可以笼统的称之为“创二代”,他们与第一代企业家有何不同?又是否能接好上一代交出的“权力棒”?为此,《经理人参阅》采访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主任窦军生。
两代企业家有何不同?
相比而言两代企业家最大的不同点主要是创业的动机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不同类型的市场机会的敏感度有着重大的差异。
相对于8090后一代新生力量,第一代企业家的创业往往都是生存驱动的,他们的吃苦精神往往是非常强的,哪怕是只能赚点辛苦钱,他们也仍然能够坚守。同时,由于他们都是大浪淘沙之后的优胜者,虽然是草根但他们往往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因而对宏观政治和经济趋势的把握,以及市场敏感度或嗅觉可能都会略高一筹,换句话讲他们对制度型创业机会往往更加敏感。
相反,8090后新生代往往有这个很好的教育背景,有不少是国际化的教育背景,他们往往都具有比较好的国际视野,以及对全球性的新鲜事物或技术趋势比较敏感,所以在技术创新驱动型的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方面往往更有优势。
首先,他们从创业的初期就更加可能跟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对接,而不像第一代企业家那样先慢慢接受“技不如人”的追随和学习阶段,然后慢慢寻求突破。8090后一代因为本身都具有比较好的国际视野和知识储备,并且他们不用为生存而发愁,所以更有可能会在高技术含量的创业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次,由于8090后一代往往具有比较好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的社会网络,同时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他们更有可能跳出原有的“区域圈子”、熟人社会或者区域性集群的窠臼,更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或重构属于自己的价值网络。比如,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统的企业可能更多地采取循序渐进的开拓模式,而8090后新生力量主导的国际化更有可能会是天生国际化的模式,即创业之初它的价值网络就是全球性的。
再次,第一代企业家主导的制造企业往往都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有些已经在探索向现代管理体系的转型,但是由于前些年人们一味地对西方和日本管理方式和模式的推崇,一代企业家对现代化管理的理解可能也会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进而想到的更多的是去学习和模仿。8090后新生代企业家一开始接触的就是西方现代管理制度,有些还是在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中实际工作过,有着切实的体验,他们既了解其中的长处,也明确它存在的不足,所以他们往往会更加理性地看待所谓的现代管理制度,而是带有更强的一种批判性思维来对待和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华人管理学者也都在推动本土化的管理理论和模式的挖掘和发展,这股新的思想洪流必然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触动。可以初步判断,在8090后新生代企业家领导下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管理方式上更有可能实现深层次的中西合璧,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更有可能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体验并不断发扬光大,甚至可能会对国际管理理论的发展带来独特的贡献。
家族企业如何做好“权力棒”的交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接力棒”的交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国内的讨论和报道有很多,但是客观的讲很多讨论都是有失偏颇的,现实中,人们的关注往往停留在最后的交接班这一个环节,这样其实是很不全面的。
对于传承这个话题,西方发达国家其实已经讨论了几十年,并且也有不少的研究试图去探寻其中的最佳实践,但是往往会发现最终会无果而终,因为每个企业都是独特的,很难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或最佳实践。
一方面,传承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需要提早进行系统性的规划,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八年,这样看来我们现在讨论这个话题可能只会影响那些在十年之后才会面临实际交接问题的企业,目前看那些有意或者无意提早进行了交接班的安排,并且在企业内外部的价值网络中释放出了明显的信号的企业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权杖的交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两代人达成默契就能够成功的,交接班不是说股权、权杖或者领导岗位从第一代手中简单的传递到第二代手中就完事了,它还涉及权威等一系列核心要素的传递,而这些无形的要素显然要比股权和岗位等有形的要素更难传递,比如第二代权威的梳理需要靠自己去赢得和塑造,而不是说第一代把你安排在领导的位置上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这个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或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结合实际安排第二代从自己有专业优势的岗位上逐步晋升的公司更有可能会取得成功。
再者,需要明确传承问题涉及到整个公司高管团队的重构,或者说交接班不只是最高领导人的简单更替,俗话讲“一朝天子一朝臣”,交接班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部分管层管理人员的更替,或者说是TMT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两代人之间的理念差异带来的磨合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一代企业家如何更好地帮助第二代企业家打造属于自己的高层管理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应该让“老臣们”更好地辅佐少帅,而不是成为他们转型和变革的掣肘。
中国制造转型对“创二代”有何影响?
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对于8090后创业新生力量而言都是非常好的机会,因为它们会让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逐步认清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再是低端的无序竞争,或者一味地价格竞争,而是应该要逐步明晰自己的独特定位,并着力打造自身的特色,进而慢慢塑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对于8090后创业新生力量而言,他们往往具有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更加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化的技术背景,这些都有助于他们更快地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并有效地打造自身的特色。
另外,对于第一代的在位企业而言,虽然他们通常更具资源优势,但因为经营者的思维惯性和组织惯例的存在,调整起来往往难度会更大一些,对于新生代的创业力量而言,他们就没有这样的包袱。
当然,第一代在位企业家有许多也是思维非常的开放,对新生事物的包容性也非常强,他们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对新的转型和跃迁机会非常的渴望,如果我们的新生代力量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去主动跟第一代在位企业进行对接,可能会在两代企业的互动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进而更好地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口述:窦军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主任;采访整理:沐野)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