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一家牛仔裤制造企业的老板,那么你将面对如何从海量面料库中做出选择的艰难决策。此时,一筹莫展的你急切希望有人帮助解决这个痛点问题。
你的福音来了:在一款名为ProductAI的图像识别产品支持下,你打开相应的软件,对准牛仔裤的局部拍摄一张照片,只要照片足够清晰,等待几秒后,关于此种牛仔面料的全部信息及购买渠道、供应商信息都将一览无余,大大节省了寻找面料这一环节的人力物力。
这一应用场景体现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密切关系。在洞察这一关系的基础上,深圳码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码隆科技”)研发出了ProductAI。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黄鼎隆说:“好比汽车要烧油,大数据就是油,推动人工智能向前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又能释放大数据的价值。”
痛苦乘以二,成就了一个创业项目
中国人黄鼎隆和美国人码特•斯科特(Matt Scott)联合创办了这家公司。“中美合璧”的码隆科技,经历过一段跌跌撞撞的创业“学徒”时光。CEO黄鼎隆和CTO码特•斯科特都曾是微软集团的一员。在微软时期,黄鼎隆所在的职位处于产品市场这一前端,与用户市场联系紧密,对消费者的需求有着非常准确的把握。而同时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职的码特•斯科特,则专注于对理论的研究。
2009年,微软发布了新的品牌Bing Search,这是一款被微软寄予厚望的搜索引擎,中文名称被定为“必应”,赋予其“有求必应”的寓意。身处产品端的黄鼎隆,在接收了用户的需求后,迫切地需要通过“必应”的亮点来抓住用户、打开市场。而当时,在微软体系中,一款产品的开发、验证、投放都是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的。通常,要先等待产品在美国“主战场”的市场反响,再将已验证的部分借鉴到中国市场来。但是,“必应”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并没有想象中乐观——对外面临着来自百度、谷歌等同类产品的竞争,而内部的工程部门在当时并没有将优先级放在“必应”的身上。徒有一套产品方案的黄鼎隆却没有技术支持,这让他倍感焦急。
同时,在研发端的码特•斯科特也十分痛苦,虽然微软亚洲研究院拥有许多前沿技术,研发实力非常强,但是最终,再高端的前沿技术也只能转化为研究型论文,并不能转化为产品,无法为更多的人带来便利的使用体验。所以,当黄鼎隆与码特这两个很痛苦的人碰撞在一起时,原本乘以二的痛苦分量,却让产品实现了乘以一百的市场效果。实际上,他们二人跨越了工程部门这道鸿沟,让产品端需求与研发端方向直接发生化学反应。结果,“必应词典”大获成功,用户链呈现惊人的增长势头。这个项目也成为微软除美国本土之外该类产品第一个创新项目,并实现了商业的变现。
这个创新项目实际上成为了黄鼎隆创立码隆科技的一次“练兵”。从争取风投、搭建团队,到产品研发,一次从零到一的实践,每个环节与创业如出一辙,“除了不用担心发工资的事情,毕竟上面还有比尔·盖茨为我们担着。”黄鼎隆幽默地说道。
真正的人工智能是什么?
2014年,黄鼎隆将从前在微软创新项目中的“特种部队”悉数聚集,创办了码隆科技,开始了向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军。
码隆科技最新发布的一款产品名叫ProductAI,很多人最初听到这个名字,可能会对它的用途感到迷惑。黄鼎隆解释到,ProductAI的意思是AI for your Product——将你的产品实现智能化。这款产品在定位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处于展示自身智能化的阶段,而他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是成为一种让其他事物也变得更加智能的工具。即使是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AlphaGo取得这场比赛的完胜也仍是停留在展示自身智能的层面上。
ProductAI的产品图像标志是一个能量块,这个创意来源于电影《变形金刚》中的情节。黄鼎隆继续介绍到,他希望普通的产品植入了ProductAI后,这个产品能通过ProductAI所带来的小小改变,让原本普通的产品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变得更加智能化。
这件听起来像一个美好愿景的事情,其实已经在码隆科技得到了验证。码隆科技主攻视觉智能方面的应用,他们的产品一直在着力于为传统的制造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传统的服装面料行业来说,供应商、厂商、甚至是服装设计师都面对着海量的面料库,针对于这类传统行业的大数据辅助却很少见。ProductAI正是对这一空缺的填补,本文开头描述的应用场景,就像是将面料设计师的眼睛放入了手机摄像头中,实现了相当于人眼识别层次的视觉人工智能。这个短短几秒钟就显示出来的成果,背后需要的是庞大的数据支持和精准的图像识别技术。目前在国内、乃至全球,码隆团队所掌握的这项技术都处于领先水平。
“不仅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对现代商业的销售环节,我们也能够实现技术介入。”在与蒙牛集团的合作中,顾客通过图片识别,进而采取购买动作的转换率达到了34%,对企业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
在许多看似与人工智能挂不上勾的行业,码隆科技都认真地“逐个攻破”。黄鼎隆笑称,“润物细无声”,这不仅是一种低调谦和的态度,更是一种将技术植入市场的细腻战略。人工智能在近年来之所以是大热门,就是在于放大智能机器、智能平台的功能,而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码隆科技所覆盖的行业、合作商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都与商业联系得非常紧密。其实在创业之初,黄鼎隆就直言,要在离商业更近的垂直领域进行突破,这也与他非常看重产品能否进行商业变现的个人理念有关。
站在APEC瞭望未来
2016年11月,黄鼎隆受邀参加了在秘鲁利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码隆科技是与会企业中唯一一家人工智能类的创新企业。
时隔不久再谈起这次经历,黄鼎隆的言语中仍充满了自豪之感。“如果说会议中还有企业能和人工智能挂上边,我想就只有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了。”码隆科技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支持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一旦失去了这片沃土,技术上的突破将会困难百倍。
目前,码隆科技的图像识别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使是与美国的优秀企业比拼,我们也有底气。”与此同时,通过这次参会,黄鼎隆更发现了国际市场对此项技术的需求。比如,在东南亚国家,互联网发展程度仍有待提升,电子商务发展得也不够成熟。所以ProductAI所提供的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帮助此类技术不够发达的国家,提前享受到这项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回看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之路,电商平台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资源来进行数据结构化的构建,对后台的海量数据库中的图片信息进行逐个的标识,才能够形成数据的检索网络。而ProductAI能够以技术手段将这项工作在后台快速地完成,为企业和社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经济成本。
在美好的发展愿景之下也存留着无法忽略的隐忧。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中不断被提及,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也撼动着创业者们的神经。但即便是政治环境的不确定,也无法阻碍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开放,因为技术的共享是不可逆的。黄鼎隆坚信技术的前驱是为企业带来活力和新的发展方向的重要动力。而对于码隆科技的团队来说,他们的产品已经具备了一项技术优势——图片是一种跨语言、无国界的载体,图片、图像的识别技术本身就摒弃了语言文化的障碍,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先决条件。
作为中国创新企业的代表,黄鼎隆还应邀出席了APEC中小企业峰会,在了解亚太各国创新企业的最新进展的同时,也展示了码隆科技的最新产品ProductAI人工智能平台,引起了多国企业家的兴趣,并有意进行深入合作。
APEC会议让黄鼎隆有机会了解到南美洲企业的发展现状。他发现,南美当地的一些企业并没有掌握非常前沿的高新技术,产品也不够成熟,但是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并不高,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能“有肉吃”。
相比之下,中国的创业者们的日子则没有如此轻松,前沿的技术、容纳度很高的市场虽然给整个行业带来活力和希望,但是这种优势也伴随着残酷的竞争,不够努力、不够优秀的团队很快就会被淘汰。在机遇与挑战并行的当下,黄鼎隆一刻也不敢让他的团队停下脚步。
依靠着每一个对码隆科技有执念的员工,黄鼎隆的团队走过了两年的风风雨雨。他说,他们是一个奉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团队,即使是爬长城,也要去挑战难度最高的司马台,一个团队所具备的脾性也正体现于此。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