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互联网公司做电影怎么就不行了?

互联网公司做电影怎么就不行了?

又一家互联网公司从电影行业撤军了,它的名字叫小米。

2017 年 1 月 19 日有媒体说,小米影业可能要被砍了,宣发部门已经解散了。下午黎万强回应说确实做了调整,因为小米的核心业务还是手机,不会有自己单独的片子上映所以不需要宣发部门,如果需要宣发可以由小米的市场部来做。

如果不是去年 6 月上海电影节上小米影业还说自己的重点是制作不是投资,一切并不会显得那么尴尬。不过彼时说小米要在内容上对标乐视的老沉此时已经去了一点资讯,独留黎万强和只剩几十人的小米影业在老东家败走垓下。

乐视影业去年拍了《长城》和《爵迹》,阿里影业去年拍了《摆渡人》,腾讯影业去年上了 21 部片子不过除了《魔兽》和《金刚》你可能都没见到。

小米不是第一个在影视行业折戟的互联网霸王,也不是最后一个。

电影太不互联网了

曾经参加过很多创业公司的融资路演,但令我最深刻的是一个手游专场的路演。

平时互联网项目见得多了,才知道手游的开发有多么可怕:几十个人的团队,没日没夜的开发,出让大量的股权,套取仅够工资的融资,一年的研发,一星期的上线,火不火上线第二个星期就见分晓。

这和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完全不一样,说好的敏捷开发、快速试错呢?说好的在与用户的互动中形成产品呢?说好的融一大笔钱方向不对再掉头呢?

这在手游行业都没有,一家手游工作室,做一个手游就是一场 6-12 个月的赌博。所有的产品逻辑、游戏内生态、用户引导机制都要在第一次发布之前准备好。上线之前没有人能打包票,上线之后没有人能挽回。

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没有第二次机会。

这种开发机制对于适应了天天发版天天更新的互联网产品来说已经无法想象了,但如果把电影比作一个产品的话,那么它的研发周期更长,销售时间更短。

一部电影从立项到上映,最短了也要 1 年的时间,这还是所有人像催命鬼一样工作的情况下才能达成的速度。而在这一年里,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都会体现在最终的成果上,这非常的不互联网。

有人会说,正是因为不互联网,互联网行业才要去颠覆才要去解放。然而高科技也不是万灵药啊,用不成熟的技术拼命的压缩工期和成本,换来的只能是《孤芳不自赏》那种抠图网剧,这质量放网上播都骂声一片要是上了院线恐怕是汽车人总动员级别的丑闻了。

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但并不是能改变一切。别说电影了,SaaS 概念流行之后,一年出 30 几款协作工具,大家还是要依赖工厂模式生产出来的 Office 和 Windows。Windows 10 改成了每月更新,Windows 10 Insider 作为预览版更激进,学小米几乎每周迭代,你去看看贴吧里多少人在求助如何回滚,骂 Win10 Bug 越更越多就知道这有多不靠谱了。

互联网能缩减的是信息沟通的成本,任何事情都是有沟通这一环节的,所以互联网进入任何领域都能压缩这一部分的成本和时间,但除此以外基本无能为力。

就像你要建个水电站,环评肯定要提前做,而且就要实地调查。不能先建着,发现哪塌陷哪淹没了再敏捷改址,电影同理。

互联网在这里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相比之下游戏公司改行做电影可能更轻车熟路一点,所以 Rovio 和暴雪在电影上的尝试相对来说更成功一些。

连微信都做不出,凭什么做电影

大家都知道中国电影行业流传一句话,就是票房要到制作成本的三倍才能回本。但不知道这才是所有人疯狂扎堆拍青春片的原因——因为青春片的制作成本低,除了高价演员之外就没什么成本了,既没有大场面也没有 CG,随便找个小弄堂、搭个棚就能把戏拍了。而其他几乎所有类型的片子,除了该请的演员一个不能少之外,其他的场景和后期成本还要再往上加。

在这点上我十分佩服郭敬明,在《小时代》成功之后竟然有魄力去拍《爵迹》而不是趁热把自己手里另外几个青春题材的 IP 拍掉赚钱。

事实证明大多数人年轻的时候都曾有过自己的时代姐妹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得过中二病。所以小四再怎么努力,《爵迹》的 IP 也撑不起 3 倍于 1.5 亿制作成本的票房,最终只能「可能亏本」。

小而美的产品经理能做一个 10 万人特别喜欢用的产品,大而全的产品经理做一个 1 亿人能用的产品。前者满大街都是,想从 14 亿人口中筛出 10 万个贴有同样标签的人太简单了。但后者却很少,因为能做出 1 亿人都不讨厌的产品的产品经理太少了,张小龙算一个,但张小龙不拍电影。

影评人给大众电影打低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就不是大众。就像你让一个科技编辑去选一个最好用的聊天工具,他肯定会说什么 Telegram、环聊、Duo 之类一般人没听说过的东西。

但碍于他的亲戚朋友同事全都用微信,他也得用微信。微信并非没有个性,只是不会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因为不论是电影还是产品,一旦贴上一个标签就意味着给自己的用户群画了一个界限——对一部分用户的友好大多数情况下会造成另一部分用户的困扰。

去年电影市场上从宣发就能看出来贴标签贴的严重什么小鲜肉,什么首部玄幻,什么好莱坞加盟,什么全 CG 制作,看宣发基本等于看剧透。

类型片没什么不好的,好莱坞火的也是类型片,但贴标签贴到失去了主轴就不好了。

这让我想起前些年各大互联网公司看微信火了,纷纷又在手机上重启了自己的即时通信项目,但为了和微信产生区分度,又一窝蜂的加上匿名社交、阅后即焚、图片贴纸等特性功能和自家的强势产品深度整合,功能越加越多,用户越来越少。

到现在,除了支付宝以外,基本没什么公司还妄想让用户在社交品类以外的产品里聊天了。

即时通信就是拿来聊天的,电影就是拿来消遣的,而且电影必须只能是做微信级的产品,否则就赚不到钱。

小而美的产品,一个程序员,一个设计,一个运维,实用性强一点切中要点,没市场、没运营都能活。一个电影,只要想上院线,没个上亿的票房保底谁理你。

所以电影只能做大,比玻璃缸还大,比镜子还大,比桌子还大,比床还大,比大鱼海棠还大。

跨界被打劫

互联网公司做不好电影,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和微信有关系。那就是错误的认为微信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体验好、产品好、运营好。

这是典型的科技编辑思维,凡事总是朝着理想主义的方向发展,认为这个世界总是良性发展的。

但微信之所以能成功,还不是因为它是腾讯做的,还不是因为当年手机 QQ 的体验太差而微信又支持从 QQ 导入人际关系?

腾讯毕竟在即时通信领域是有个那么几年先发优势的,即便从互联网行业切换到移动互联网行业。只要肯下决心甩开包袱,想要重新站稳市场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而电影行业那些公司……毕竟是有个几百年先发优势的,世界格局都变了好几轮,只要人家自己没放弃,你互联网公司哪来的底气去颠覆人家。不仅是国内,即便是全世界范围内,电影公司也是越来越少,电影行业的资源也是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垄断。尤其在好莱坞,控制了 IP、编剧、导演、演员、院线,基本就是控制了一切,其它电影公司只有被不断收购的份。

观众之所以去看《潘金莲》是因为华谊有冯小刚,观众之所以去看《寻龙诀》是因为万达院线排片高,观众之所以去看《你的名字。》除了片子好,光线传媒的宣发也功不可没。

而互联网公司,除了这两年有一点点钱之外,好的导演、编剧、演员、宣发渠道、院线,一个都没有,在国内起码也沉淀了半个世纪的电影行业看来就一暴发户土老板。就算是给了钱,强行合作那也只是出工不出力的「私人订制」,你说啥,就是啥,唱个曲儿赔资方一个笑罢了。

只可惜在互联网领域刚刚站稳了脚步的楚霸王们听完了曲儿还有非分之想,被戏班子里的武行打的不知东西南北,落花流水的逃回江东。互联网人和互联网媒体人自然惺惺相惜的觉得是中国电影不行了,中国电影市场不行了,互联网拯救传统行业失败了。

却不见那赵薇举债 30 亿,50 倍杠杆,高调入驻上市公司,一副冉冉升起的商界新星模样。

妈的,虞姬带着兵马杀过来了。

本文作者@评论尸 微信公众号 AKASHIO,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12Reads资讯转载此文不代表认同文中所述之观点。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