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文化金融趋势:主体下沉 直融为主

回溯过去三十年,我国的文化经济“主要是以单一的文化行业、文化产业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经济研究和实践,并相对保守和孤立地游离于国民经济体系的边缘”。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1月14日在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新年峰会上发表致辞说。

而现在,“新文化(300336,股吧)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金巍认为,新文化经济有三个特征:创新性、融合性和要素性。

一是创新性。强调创业和创新的文化产业业态占主导地位,并以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为标志。二是融合性。泛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崛起,文化动力在非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的作用开始显现。三是要素性。文化作为经济发展要素的作用在产业层面凸显,当下的文化经济实践为文化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年会暨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新年峰会,围绕“金融如何助力新的文化经济实践”的主题展开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金融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杨涛发布了《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的阶段性成果。

“2016年,文化金融发展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在局部领域遇调整期,如互联网文化金融领域和银行信贷领域。”杨涛说。该报告是我国首部以文化金融为主题的蓝皮书,计划于2017年3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文化金融要为产业服务

峰会上,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应用金融系主任韩复龄发表演讲指出,2016年文化传媒行业的并购较上年有了下滑,降温态势明显。

韩复龄说,截至2016年三季度,上市公司涉足文化传媒行业并购重组事件119起,披露金额940亿元,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热点行业。

而2015年的并购案例有204起,较2014年的153起增长了33.33%。在并购规模上,我国文化资本市场总计发起1736.14亿元的文化产业并购,同比增长78.26%。

观察2016年的并购案例,下半年发生在国内影视行业的并购重组,多数以失败告终。而造成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便是监管趋严。“行业泡沫太严重,影视行业已经不再如上年那样火爆,不少资金都退出了。”韩复龄转引媒体报道认为。

自2016年5月开始,监管层对并购重组的审核趋严。2016年9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也正式实施。监管层对影视行业的并购重组由无条件通过变为一事一议。

根据证监会重组委的审核公告显示,2016年10月至11月,文化行业仅有两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获得通过,其中获得无条件通过的重组事项仅有一家,天神娱乐(002354,股吧)并购幻想悦游和合润传媒。

韩复龄在峰会上发表的《文化传媒企业的并购重组模式与发展趋向分析》主题演讲中说到,之前影视行业的并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通过影视项目运作资金、炒作股票概念、产生金融产品等其他目的短期资本。2016年电影产业增速有所放缓,市场遇冷,必将削弱新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融入的热情。但考虑到影视行业资本过热是近几年积累的过程,之前注入的长期资本还会面临整合的过程。

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王永利在峰会上表示,文化金融要为产业发展服务,而不能成为自循环的虚拟的资本游戏,文化金融一定要服务于产业实践。

王永利说,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万亿,GDP占比为3.97%,预计2016年会超过4.1%。随着文化产业的壮大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和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新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下,文化金融研究需要大视野、重实际、抓本质。

“文化金融应坚持金融是本质、文化是特性的原则,要持续聚焦金融工具等基础性范畴。”王永利说。

文化金融需科技与制度助力“我们已经观察到,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处于‘三元动力结构’阶段,文化、科技和金融作为产业发展的三个主要动力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文化创新即内容创新,需要科技创新也就是发展文化科技,需要金融创新也就是发展文化金融。”金巍说。

杨涛说,金融科技为新型文化金融插上了进一步飞跃的“翅膀”。依靠金融科技的突破,文化金融领域也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费用、规模经济、风险控制等难题。

“而在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文化产品资本化等诸多可能存在‘百慕大三角困境’的领域,也可能借助金融科技获得新的突破。”杨涛认为。

“新型文化金融的生命力在于‘新制度’。新型的文化金融创新不仅在于机构主体、产品形式、市场架构等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完善文化金融的基础环境与‘土壤’。”杨涛指出。

杨涛认为,需要努力实现“良币驱逐劣币”,通过“强身健体”“适度吃药”来把各种“毒素”与“垃圾”排出体外,真正还给文化金融一个“朗朗晴空”。

具体到实践中,文化与金融两个行业的合作有着不少现实困境,盈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宁辰指出,金融企业需要投资那些能被估值、且具有风险控制手段的标的资产,而文化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经营历史短、业绩波动大、财务制度不甚健全的特点。

除了金融科技和制度完善可以助力文化金融的发展,宁辰建议,解决这个困境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在文化金融领域发展第三方服务。

例如,在海外电影行业中,在制片人和投资人之外,还有“完片担保公司”。完片担保,是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保证投资人所投资的影视产品能够符合前期约定的内容和形式要求,且如期按预算交付的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可以用来规避影视制作风险,使得金融行业有了对文化项目的评估依据,从而促进投资行为开展。

此外,还可以成立独立的“票房结算收账公司”,也是从第三方服务的角度解决投融资双方之间的分歧和风险管控问题。

直接融资的趋势加快

我国首部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7)》将文化金融分为债权类、股权类和风险管理类。另外,互联网金融类作为专题编写。

2015年,文化类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融资5873.19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年末银行贷款余额约2458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5.7%,高于总体增长率,2016年预计可接近3000亿元。

杨涛介绍,债权类文化金融增长速度比较快,但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股权类方面,股权投资、产业并购和企业上市方面发展较快,其中,2016年新增股权投资基金披露募资总额2000多亿元,新三板挂牌的文化类企业激增,约700家企业成功挂牌。

“总体上文化金融的主体下沉、直融为主的趋势明显加快。”杨涛说。

政策角度,2016年虽未有新的国家级专门性文化金融政策出台,但一些新的相关性政策促进了文化金融的深化。

杨涛指出,财政部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将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参股基金等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改革思路将文化产业的财政政策与文化金融市场紧密连接在一起。

2016年7月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的意见》中关于五类企业中“投资运营类企业”的分类表述,表明一些国有文化企业将向文化金融类企业转型,以管资产的方式管文化会成为新模式。

根据文化金融蓝皮书阶段成果显示,文化金融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有喜有忧。

由于受到互联网金融整治周期的影响,除文化众筹以外的其他互联网金融都没有大的增长。但由于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带动,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新模式开始涌现,技术对文化金融发展的影响开始显现。

区块链技术方面,中国区块链产业大会和工信部组织编写并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白皮书》都将文化金融领域作为重要内容,说明金融科技界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开始增强。即将出版的蓝皮书也会围绕“区块链技术在文化金融领域应用研究”专门设置一章。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