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中国动画“借船出海”,难道只是“徒有虚名”?

中国动画“借船出海”,难道只是“徒有虚名”?

2016年的动画电影市场已经画上了休止符。这一年,60余部动画电影一共收割了68亿元票房,超过2015年的45亿,涨幅达51%。然而,这巨大的涨幅却不是中国制造的功劳。

据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显示,2016年,中国内地有13部动漫电影票房过亿,然而仅《大鱼海棠》和《熊出没之熊心归来》是国产动漫,其他的均随了美、日的姓。

美国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无疑是最大赢家,收割票房15.3亿元,占到全年动画电影票房的22.5%,让其他国产动画电影望尘莫及。其他过亿元级别票房的动画电影中,从美国引进或者合拍的有:《功夫熊猫3》、《愤怒的小鸟》、《冰川时代:星际碰撞》、《爱宠大机密》、《海底总动员》、《海洋奇缘》。

年底上映的《你的名字。》,以5.6亿元的内地票房成绩,创造了日本电影在中国内地最高票房。与此同时,今年从日本引进的其他8部日漫剧场版影片票房也都不错,其中《航海王之黄金城》、《哆啦A梦》、《火影忍者剧场版》均过亿。

再看看国产动漫成绩:票房在1000万以下有25部、票房在1000万-5000万的10部,而5000万-1亿的有2部,过亿的只有《大鱼海棠》和《熊出没》。这与2015年差距并不大,2015年分别是21部、12部、5部和3部。

不难发现,2016年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几乎全靠日美动漫撑着,而中国观众也是心甘情愿地为这些引进片买单。毋庸置疑,美国的动画电影,日本的TV动画一直都是中国影视剧市场的最大受益者。

事实上,当国外动漫作品在中国地盘上“攻城略地”之时,中国也并非无动于衷。一批国产动画正在苦练内功,时刻做好“出海”的准备。眼下,中国动漫如何走出一条国际化之路,成为中国动画人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动漫曾风光“出海”闪耀国际舞台

众所周知,中国动画曾经在亚洲乃至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辉煌的过去。1941年,上海万氏兄弟制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1964年,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大闹天宫》问世,震惊国际动画界,其接受、辐射范围之广泛,远超今日之想象。

建国之后,一大批动画人才云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45部动画作品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先后73次获奖,可谓是“拿奖拿到手软”,被国际评论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

日本动漫泰斗手冢治虫就从《铁扇公主》到《大闹天宫》,一再受到万氏兄弟等中国动画电影人对民族风格探索的启迪,最终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甚至战后日本精神世界的重新构建,都有来自中国的民族风格实践的文化参照。

但是风光过后,中国动漫也开始走下坡路,动画发展停滞不前。与之相反,日本动漫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繁荣发展,走向全盛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海外动画片特别是欧美动画片和日本动画片被引入,而中国动画的创作人员和主管人员思维僵化,观念滞后,不能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外优秀动画面前,中国动画开始显得更加脆弱和不堪一击。在随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片市场儿童片被日本动画和欧美动画占据大半壁江山,而青少年动画和成人动画片市场几乎完全被日本动画占领。

随着时代的演进,不同代际的审美趣味也发生着剧烈的变迁,特别是3D电影技术的成熟,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风格探索之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999年的《宝莲灯》几近成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征的中国动画电影的绝唱,尽管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也再未实现任何意义上的国际化。

细数这些年“出海”的国产动漫

动漫作为一种优秀的国际性文化语言,已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近年来,中国动漫与世界动漫在产品、技术、项目、人才、版权等层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在吸收借鉴国外动漫产业发展经验的同时,中国动漫产业也积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传播中华文化。

2009年2月,由夏天岛工作室漫画家夏达创作的漫画《子不语》登陆日本,连载于《Ultra Jump》,成为国内唯一进入日本顶级漫画杂志的作品。2009年底,漫画《子不语》单行本第一卷在中日同步发行,销售超过60万套、200万册,并出版了台湾版、香港版、马来西亚版、越南版等多个国际语言版本。同年,全三维电视动画作品《蓝猫龙骑团系列》,进军欧美主流频道,在美国、西班牙、英国、巴西、印尼等12个国家和地区上映。

2011年,历时3年创作完成的3D动画电影《兔侠传奇》,因其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精良的制作,推出伊始就受到海外广泛关注。公映后,通过院线、电视台、DVD等主流渠道发行至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韩国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海外发行传播的最佳成绩。

2015年,《西游记大圣归来》国内上映62天,创下9.56亿元票房,成为内地影历上最卖座的动画电影。与此同时,该片也承载了代表国产动画电影“走出去”,输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的使命,影片销售至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内容上看,近年来实现外销的国产动画电影题材较为广泛,包括喜剧、冒险、科幻、名著或经典故事改编等不同题材类型,其中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元素的作品更易受关注,可称之为“中国气质”:如中国武侠思想内核的《兔侠之青黎传说》、源自经典西游故事的《大圣归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气派;如《熊出没2雪岭熊风》和《桂宝之爆笑闯宇宙》中的故事和情感,接轨和映射当下中国现实。

中国动漫困境:国内风光,国外遇冷

虽然,中国动画作品,最近几年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部分国产动画影视剧在国内取得较好的票房与口碑,但在海外却难以获得同样的风光与地位。票房不理想,市场反响不佳,国外观众评价一般,这些元素都严重阻碍着国产动画影视剧走出国门。

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票房,拿下了好莱坞影片长年占据的中国动画电影榜冠军,真人动画电影《捉妖记》更是成为华语电影首部破20亿的影片。但这两部在国内大受欢迎的动画电影,到了国外却集体遇冷。

就拿《大圣归来》来说,尽管该片销售至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但是海外票房也就四百多万美元。美国、日本影迷虽然给予电影较高的评价,但是真正愿意掏钱买票去看正片的人却寥寥无几。甚至于,在《大圣归来》登陆美国10天后,在美国各大网站连票房成绩都查询不到。

《捉妖记》,这部在2015年国内影市红得发紫的真人动画电影在美国同样遭遇滑铁卢。2016年初,该片在北美40多家电影院上映,面对远渡重洋来的“最卖座华语片”,很多美国观众并不买账,不少人看了之后表示电影的逻辑混乱,特效落后。即便在看似友好的韩国市场,《捉妖记》同样难逃低票房噩运。

而与中国逆流而上之态走向海外电影市场,截然不同的是,日本、美国动画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几乎是以顺流而下之势积起“票房深潭”。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全球总票房突破10亿美元大关,在占比总票房2/3的海外票房收入中,中国内地贡献了15.3亿元(约合2.3亿美元)。

不同于《疯狂动物城》海外票房占全球总票房2/3的比例,中国动画电影的海外票房在影片总收入中占比偏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该状况在较长时间内或难有大改观,原因有二:一方面海外发行对国产动画电影来说,仍然是非主流但又不能完全舍弃的板块,能做到锦上添花就可以,比如获得类似“该片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好评”的宣传口径,可谓“名重于利”;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在众多好莱坞大片将中国视为“大票仓”时,国产动画电影的主战场必然仍在本土。

中国动漫“出海”受挫,原因何在?

近年来,动画电影日益成为全球银幕上的热门电影之一,但中国动画电影却难在国际市场上享誉盛名,甚至屡屡受挫。事实上,对中国动画电影而言,全球同步上映的目标虽然有些遥远,但并非不能实现。不过,问题是能否通过全球同步上映斩获理想票房?答案是“很难”,因为国产动画电影在国际接受度、制作质量、品牌口碑、海外发行战略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有人说,缺乏创意、技术落后、制作水平不够高是导致中国动画电影难以在国际银幕上“叫座”的原因,但在文创资讯看来,中国动漫之所以在国际上“不被待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和宣发无力。

1. 文化差异引发观众感知隔阂

以《西游记》为例,《西游记》涉及了很多复杂的中国元素,虽然中国人对此家喻户晓,但对外国人来说却难以理解。如果将这些元素一成不变地搬上银幕,是很难赢得国际市场的。而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则讲究有着大而复杂的背景以及简单的故事线条。

《捉妖记》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好莱坞品质的中国电影,结果在好莱坞却被扔烂番茄,这不得不说是件让人尴尬的事。美国《银幕》杂志资深影评人麦可西说:其实不止中国,包括新加坡、泰国等在内的亚洲电影在北美基本票房都不太高。由于题材类型、语言文化、人文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到美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受。不过,这种尴尬之前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国产片想要越过太平洋,确实还有大段距离。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的观众自小的生活背景、文化理念、接受的教育均有所差异,这使得各个国家观众的观影需求也不一样,导致国内受欢迎、票房高的影片在海外难以获得成功。若想在海外市场同样获得观众的欢迎,就需要以让各国观众都明白、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制作影片,使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匹配,不仅要有适合国际市场的题材和主题,还要让故事的叙述风格适合海外市场。

2. 发行渠道和平台不完善

中国动漫产业走向国际不可小觑市场的重要性。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意味着需要国际市场能够接受中国文化产业所表现的理念与价值观,这就需要中国动漫产业在走国际化道路时不断开拓国际视野,弘扬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国产动画影视剧若想走向海外,海外销售发行渠道必不可少,但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相对弱势的领域。目前我国动画影视产业在海外的市场话语权还不够,国产电影缺乏平台和渠道。除了要加强建设平台、渠道外,还要对影片生产有更高要求,开拓海外市场需要更大的力气和资金投入,这一国际化战略,不仅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企业支持,更需要国际环境。

有专业发行人士表示,与海外公司纷纷在国内设立分公司、办事处不同,目前国内从事影视作品海外发行业务的公司大多数规模较小,数量也不多,而营销方式、宣传策略也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如果想获得海外市场,就需要针对当地制定因地制宜的营销方式,加入当地元素,让海外观众更易接受,使得相关作品的信息传播效果更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中国动漫如何乘风破浪走国际化之路?

中国动画电视片早以26万分钟超越美日成为“世界第一动漫大国”,但动漫大国并不意味着动漫强国。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与日本、欧美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在文创资讯看来,中国动漫要成功“走出去”必须具备以下四点要素:

1. 从“低幼”向“合家欢”的转变

在中国动漫产业起步的几年里,《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系列大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似乎证实了中国动漫主打“低幼牌”的可行性。但是,只耕耘“低幼”市场,不围绕青少年和成年人做文章,难以造就动漫强国,也难以增强在动漫领域的中国“软实力”。

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真人动画电影《捉妖记》在创造票房奇迹的同时,也释放出一个明显信息:“合家欢”CG电影在未来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业内人士分析,两部电影虽在暑期档上映,但其核心粉丝群其实是成年人,21~30岁成人观众占比高达70%。

事实上,国际化之路本质是如何用好的故事把价值传递给全世界。迪士尼动画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做老少皆宜的合家欢电影。因此,只有实现从“低幼”向“合家欢”的转变,才是中国动画电影国际化发展的根本途径,而“合家欢”也是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创资讯认为,对中国而言,如果不做“合家欢”,就等于把“合家欢”市场拱手让给迪士尼、梦工场。

2. 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

曾几何时,以《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等为代表的中国学派动画,也曾与俄罗斯学派、日本学派等世界一流动画流派共同享誉国际。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美影厂逐渐衰落,上世纪90年代大量美日动画涌入中国,国产动漫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语言。

如今,平衡好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用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是国产动漫“走出去”亟待破解的核心议题。而要把中国古老题材的动画电影国际化,需要将那些繁复的、过于民族化和涉及宗教的部分剥离,挖掘出原著中最精华的东西,挖掘人类共性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并且把故事用现代元素表现出来,使其符合当代的审美,并赋予其现代的价值。

正所谓,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故事有不同的逻辑、情感和思路,虽然外国动画团队借中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符号做出了成功的动画电影,但并不能因此反向推出“中国动画制作可以通过取材国外故事来拉近与国际市场的距离”,毕竟,一部动画电影的成功不是简单的“有了好故事”,而是在于“如何讲这个好故事”。中国不担心高质量制作,因为多年代工已练就了制作水平,中国要用心学习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好题材以及如何讲出一个好故事。

3. 中外合拍合制作

为了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除了提升自身作品的质量和兼顾海外观众容易认同的叙事风格外,与美日等动画强国展开跨国合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从前有座灵界山》就是由中方出原著,出脚本,由日方出监督,进行原画作画,还聘请日本知名声优进行配音。这样,不仅能在国内看到《从前有座灵界山》,还能在日本本土看到日语版的作品,可谓是两国动画公司双赢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1981年,中国就与日本合拍了《熊猫的故事》,这是中国第一部与他国合作拍摄的动画片。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中美合拍的《大草原上的小老鼠》、中加合拍的《鸭子侦探》、中法合拍的《马丁的早晨》、中澳合拍的《牙刷家族》、中日合拍的《三国演义》、中德合拍的《功夫小子》等动画片或动画电影。虽然合作方式和所占比重各有不同,但这些合拍动画都不乏亮点。

一集动画片的制作成本动辄高达数万元,新兴动漫企业往往无法承受如此投入。通过合拍模式,很多小公司资金压力大、市场运作方式不成熟的问题得到缓解。合拍动画进入合作方所在国家的市场顺理成章,其潜在的影迷基础、收视率和票房显而易见。合拍还能推动国内动画产业积极、良性、高速发展。在中日合拍某动画片时,日方以10%的技术入股,负责该片的动漫设计,并对中方主创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这种合拍形式,国产动画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获得提高,也更加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规则。

4. 打通宣发渠道,借“船”出海

从海外发行层面来说,片方得有意识地与海外发行方提前接洽,调整制作细节,制定发行策略。提前与海外发行方接洽能使中国动画制作企业更好地把控动画创作过程,保证作品质量。但在此之外,还必须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一个有效的海外发行战略,而不是带着作品直奔某个名气最大的海外交易平台。比如《兔侠传奇》,在确定海外发行思路后,为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由来自香港的海外发行负责人制定了详细计划——先去釜山电影节,接着是香港电影节,之后是柏林,最后才是戛纳。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选择动画影片或动画影视剧出口海外的过程中,要对出口国家的文化、市场喜好等方面进行了解,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投放,切忌盲目“出海”。以《大圣归来》为例,该作品能在海外收获400多万的票房,得益于《西游记》这一重磅IP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认同。

从销售渠道看,仍是自营、海外代理、自营+代理三种模式并存,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各有侧重。无论自营或代理,国外几大知名电影节都是国产动画电影走向海外的必经通道,业内有“美洲去洛杉矶,欧洲去戛纳,亚洲去新加坡”一说,意即拓展美洲市场要去美国最大的电影交易会美国电影市场,拓展欧洲市场要去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拓展亚洲市场则去亚洲电视论坛及内容交易市场与新加坡影汇。

对动画企业而言,如今带着作品参加海外影视节展并非难事,但涉及具体的发行事务时,由于语言、合同条款、时差等原因,多数动画企业会选择发行代理或合作出品方来处理海外发行各事项。选择自行处理动画电影海外发行事宜的或者是体量足够大的集团化企业,可以借力集团内的海外市场业务资源,如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光线传媒彩条屋影业;或者是以联合出品身份参与动画电影项目,以自身宣发资源来操盘片子的海外发行,如上海炫动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国产动漫“出海”不易,先本土再国际

作为国产动漫的一支“强心针”,《大圣归来》《捉妖记》的成功只是个开始。未来几年内,国产动漫将进入“从规模到精品”的换挡期,还会有更多“合家欢”定位的精品动画走出低幼怪圈,在艺术和技术上做出探索,成为有着“国际语言”的“中国故事”。

中国动漫“动起来”并“走出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而不可能是“大跃进”式的,我们要稳扎稳打,量力而行,不可冒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反对三种倾向,一是反对照搬,比如中国传统的人物形象简单地转化成动画人物形象;二是反对对经典名著的戏说,比如为了吸引眼球,用低俗的制作手法来操作;第三是反对粗制滥造,要坚持出精品,要不然就是“见光死”,经不住观众的检验。

动画电影一直被称为“文化折扣最小的片种”,容易进入国际文化传播语境,加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文化走出去”的倡导和支持,因此多数动画制作企业都有“立足当下,做好国内,放眼全球”的想法,无论当前是否具备实力,对海外市场开拓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具体体现在创作、制作中,会有意识地借鉴、融汇国际化动画语言,并在形象、故事、色彩、音乐等方面向国际靠拢;体现在市场运营上,则是主动、系统地“做功课”,对参加海外节展能做到“有备而去,去则有所得”。

国外的公司想进来,中国本土动画却希望“借船出海”借船出海”。与积极的心态相呼应的则是对“走出去”的理性认识。文创资讯认为,中国动画公司现在花大成本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并非好事。更何况,很多外国公司只看重中国市场能为他们的影片带来多少收入,并不热衷于帮助中国动漫企业“借船出海”。与其徒有“走出去”的虚名还不如先脚踏实地把故事基础打好,把艺术功底做扎实,先在本土市场上获得认可。试想一下,如果作品连自己人都不能认可,花多少钱也走不出去,即便走出去,意义又何在?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