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进展如何?未来企业国际化的趋势如何
企业跨国经营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化也成为许多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主题。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究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展如何?未来企业国际化的趋势如何?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
企业的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是开放经济的必然趋势,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从商品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都跨国界流动,所以中国企业必须摆脱传统的经营模式,走向国际化。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被人们称为“地球村”。国内的市场空间也在逐渐变小,企业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面对竞争企业必须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加快发展的步伐,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进一步深化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 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同时,国际化能为企业更好地贴近国际市场,获取最新知识,使企业能够从外国竞争者那里学习全球最新创新和商业战略,发挥各种比较优势,聚集无形资产,提升竞争力。例如,海尔、华为、联想等跨国企业已形成了较高的全球品牌知名度。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中国企业跻身世界市场经历不久,迄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人力资源的缺乏、高新技术的创新不够、国际自主品牌的短缺及风险控制能力的低下等,都制约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经营。
1.人才缺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市场本身正在变成一个国际市场。要参与全球竞争,首要的问题就是国际人才的极度匮乏。世界著名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2008年在《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这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多,但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从这组数字中可解读出,在中国每年50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跨国企业所要求的行业的必备技能,满足跨国企业所需技能要求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却严重不足。另一消息,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人力资源总经理何斌列举了证券行业最缺的是三类人才:“一是金融IT规划师,二是金融风险控制专家,三是对金融产品进行最终量化的金融工程师。”就金融IT规划师而言,“这类人才在国内是很缺乏的,虽然IT人才很多,但是熟悉证券行业的人并不多,这就造成业务人员和IT人员无法配合。懂IT和业务还不够,还要懂得业务发展的趋势。而这一类的顶尖人才不是在硅谷,就是在华尔街。”我国许多学校虽然设置了这样的专业,但它们培养的人才还差得很远。中国公司全球化的一大障碍便是缺乏懂行人才。据《商业周刊》调查,目前有88%的公司主管认为,能与外国同行打交道、具有跨文化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匮乏,将成为制约公司全球化发展的瓶颈。
国际运作相当复杂, 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中国海外企业的外派人员多以外语人才为主,这其实只是符合国际化经营的最低要求,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这就很难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作为载体和实践者, 再优秀的战略设计方案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此外,不少国有企业将派往海外工作看成是“政治”待遇而非工作需要,于是外派人员经营轮换也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企业国际化经营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的国际化人才,而我国多数人才在短期内很难适应这一新要求。
2.技术缺乏优势
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的发展阶段,因而,中国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现象,虽然从长期来看能获得比较优势,但未必能保证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因为这种比较优势的实现完全依赖价格竞争,缺乏垄断优势。中国企业还是以从发达国家技术引进为主,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输出为辅,且输出的是一些手艺技术或消化吸收的引进技术;许多高新技术,在中国企业还是从无到有,而在发达国家企业中则已是从好到精。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多集中在附加值不高的产业链低端。根据IBM的研究结果,中国绝大多数的原始设备制造商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底层,获得的利润率不足产品价值的5%,而大部分的产品利润都被那些具有较强研发能力、较强高端科技技术的外国公司收入囊中。
目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无论是从基础条件、消化吸收资金投入还是研发投入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甘肃省统计局曾统计过,我国企业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比重较低,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 25.3% ,大部分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而且这一趋势还有加剧之势;从企业对技术的消化吸收看,消化吸收强度不够。日本和韩国成功的经验是在技术引进的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消化吸收的投入,这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 1:3 的水平。而我国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 1:0.07 ,我国 500 强企业的这一指标也仅为 1:0.1,差距较大。近10年,我国企业消化吸收强度一直在 0.04-0.09 间徘徊。很明显,这说明我国企业二次创新能力非常缺乏。从人员质量上看,中国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的6.9%,这也体现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人员在质量上还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中国企业每年开发有6万多项新产品,其中能达到国际水平的不足2.5% ;在研发课题项目数量上,全国每年有数十万课题,可企业技术创新课题只占22.4%,而美国工业企业的研发项目占全国的70%以上。
3.国际级自主品牌缺乏
中国企业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以及整个营销战略和管理方面都处于较低级的经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双做工、款式、质地差不多的鞋,中国品牌的可能只卖到20美元,而其他发达国家产的品牌,就能卖200美元甚至500美元。正我国企业技术缺乏优势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级的自主品牌,所以在价格上完全不占优势。
按照海尔集团张瑞敏的理解,世界名牌是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建立的本土化的名牌的综合。所以,名牌的形成既需要产品的品质保证,更需要文化的积淀。而我国大多数跨国经营的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中国的百年品牌——“张裕”,酒味独特,在品质上并不比法国的差,但在法国许多城市的酒廊、商场里张裕的售价只能是人家的零头,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内超市也频频可见。尽管“张裕”等16家中国知名企业曾于2002年共同签署了《北京宣言》,向全国企业发出倡议:向世界名牌进军!但客观地说,以中国品牌的实力,要在短期内挤进相对稳定而又具排外性的世界名牌阵营绝非易事。
4.风险控制能力亟需提升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东南亚的企业破产了,甚至欧美的一些大型企业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韩国的大宇集团、英国的巴林银行及美国的安然公司等相继倒闭。在我国,数家上市公司直接退市,处于破产的边缘。分析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外部环境改变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是存在于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够。所谓企业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当中,会受到来自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企业收益偏离预期收益,进而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可能和机会。
据报道,自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投机遭遇折戟沉沙已经不是新闻。2004年,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在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损失约5.5亿美元;2005年,中国国储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铜期货作空被套;2008年,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600115,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的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出现了重大亏损。其中,国航损失77.07亿元,东航亏损63.53亿元,上航亏损额1.7亿元;2009年,中国中铁(601390,股吧)在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亏损,合同总额4.47亿美元;同年年底,中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3个油气田项目,累计亏损1526.62万美元;2010年,中钢集团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暂停,具体损失没有数据显示。2011年6月,中国铁建(601186,股吧)投资沙特轻轨项目亏损高达41.48亿元;7月,中铝宣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奥鲁昆铝土矿资源开发项目最终告吹,项目损失3.4亿元;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万猛提到,近三年,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中,70%都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跨国经营通常比国内经营有着较高的难度,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成本也将不断降低。中国企业可借鉴成功国际化企业经验,在更广的范围内利用全球资源,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
1.人力资源本土化
企业的经营实质上是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企业国际化经营,本质上就是我国企业与国际其它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发展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但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同时也需要一批熟悉国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人,这样才能使公司的各种行为符合当地的国情,更好地“入乡随俗”,以保证公司运行平稳。
一项调查显示,近10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高层管理人员清一色是外国人的状态在不断改变。现在,本土员工正跻身外企高层,中国人才已经成为在华外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电子领域最大的外资企业摩托罗拉,本土管理人员已由十年前的11%上升到目前的93.3%;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所有在华商店全部由中方员工直接管理;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25名总监中有21名是中国人;宝洁、联合利华90%的高级管理职务是由中国人担任等等。人力资源的本土化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人力资源本土化不但能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矛盾,还能消除语言、习俗、文化等带来的障碍,为跨国经营的企业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可借鉴在华成功外企的经验,雇佣当地员工,聘用国际人才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揽四海英才为我所用,同时也完善人才管理,逐步形成一整套合乎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自主技术国际化
“自主”指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自主技术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某项技术的独占许可权利。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尤为突出。福耀玻璃(600660,股吧)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曾表示说,“对于国际化,必须要有自己的专有技术,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企业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可见,独占一项技术,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甚至对整个国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美国是高技术的发祥地,在高技术的各个领域,一直局域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梳理了科技立国战略,高技术产业突飞猛进,在大力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技术开发,电器、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知识密集产品的比重迅速提升;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恢复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结成联盟,制定了一系列的自主科技发展政策,在欧洲计算机计划、机器人计划、通信网计划、生物技术计划、材料计划上都有重大突破。欧洲高技术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也在稳步上升。要做到自主企业国家化,可以与跨国公司合作,如实施战略联盟、合资开发等手段取长补短,但绝不可以把创新能力的提高寄托在人家的施舍上,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年来,我国在高速铁路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铁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3.品牌国际化
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是能拥有自己的品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宏曾经说过:“我的左脸是索尼,我的右脸是松下。”在他看来,索尼和松下这两个品牌,让他在国际交往中感到非常自信。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则是要创立名牌产品和世界驰名商标,名牌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象征,代表着企业国际化的经济实力。日本从品牌做起,逐步使欧美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接受了“日本制造”,丰田、本田、索尼、松下、东芝等,成为家喻户晓的全球品牌;韩国倾尽国力培育大企业,现代、三星、LG等品牌不断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信息,逐步为世人所认知和接受;而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因此,如何建立中国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快速扭转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印象,已成为考验中国企业的难题之一。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品牌优势,不断获取利益。海尔集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早在2003年全球著名战略调查公司Euromonitor公布,海尔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它是按照国内、出口、FDI三种市场开拓方式齐头并进、大致均衡的原则,开拓了国际市场,获得了国际承认,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品牌国际化可采用OEM战略,即贴牌战略;USP战略,即特色经营,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别具一格的特性、个性宣传出去,借助这个卖点来实现快速销售的品牌战略。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 M&M’s 巧克力,是第一家在巧克力外包有糖衣的巧克力糖,并以此迅速成为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品牌;CI战略,即企业识别战略,通过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个方面构建企业文化内涵的。只有将品牌赋予先进的文化内涵,才能迎合消费者,才能提升品牌形象,才能“打得进”国际市场。
4.全球网络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21世纪的今天,信息已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各国人士无不在追求拥有一个理想的信息资源库。全球网络信息化是依托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所需的一切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最有利的决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具备上网能力,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却十分有限,大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当然无法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得全球的市场信息,也就无法规避国际市场风险,从而无法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所以,我国企业在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同时,首先应实施信息化战略,完善全球网络信息系统,培育敏锐的全球化反应能力。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信息化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的过程,所以必须时刻把握所处行业的风险与机遇, 借助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工具推动企业突破阶段性瓶颈、获得良性成长。
展望未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必将充满坎坷。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环境,越发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加上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制定合适的国际化战略。借鉴外企在华成功经验,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争取自主技术国际化,创立国际化品牌,并充分利用全球信息网络,不要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真正从中国“走出去”辐射到全球,相信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本文作者:微信公众号经营与管理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