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以广东省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最蓬勃的地区,如今正面临着种种危机和挑战。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在撤离,产业面临升级,这也是广东高登铝业集团董事长高力登遇到的最难过的坎。但令他欣慰的是,如今儿子高振中和儿媳李婧通过共同努力已经从他手上接下权杖。
提起三十多年前的创业,高力登不是用辛苦来形容,在他的心中,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创业时代,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却从不觉得累。佛山作为珠三角经济的核心地带,乘着当年改革开放的利好政策,当地大批农民走出田野走进工厂,慢慢地开始创办自己的工厂,虽然也就是小作坊,但许多现在的知名企业都是从小作坊变身成功的。
制造从这里起步
高登铝业起初并不是做铝材起家,高力登创业史比高登官方网站的创业年代要提前至1985年,这也是他的儿子高振中出生的前一年。也许当年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创办一个像现在这样大型企业集团,但从那时代起,他一直把自己的生活与工厂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共患难同享福的命运。
与中国早期民营企业家相似,高力登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只是他不想一辈子困在地里,拿着还不能填饱肚子的工分,他总想着再干点活养家。1973年,他开始到广州做瓦工。直到1985年,手头有些积蓄的高力登开始买了一台机器做车床铸造,办起小五金加工厂,自此他与制造业从未分开,“1985年,那时候生产队一天只能赚一块多钱,出去做生意有时候赚几十块甚至一两百块,所以每一天天没亮就起床,很晚睡觉,干劲十足。”
三十年前的中国,正是制造业无限发展的好时光。高力登把这个加工厂做得红红火火,八年后,他的身家已经达到六七百万。这也是高力登第一次转型的时机。在长期市场了解中,他将眼光瞄准铝材行业。1993年高力登果断将五金厂转型生产铝型材,在佛山大沥成立广东永兴铝型材厂有限公司。也是在这一年,公司由高力登一人掌舵,而他办厂的心态由当初只想多赚点钱变为要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
随着业务不断扩张,高力登于1999年在广东省肇庆四会市南江工业园再次建厂,成立广东高登铝业集团,专业生产建筑铝门窗型材、幕墙型材、工业型材。由于这是集团总部的建设,仅规划筹建就花了五年时间,直到2004年高登铝业有限公司才正式投产。在此期间永兴铝型材厂有限公司承担了整个集团的生产销售研发任务,产品入选中国名优产品。2003年集团以公司创始人高力登名字注册商标,并于当年被国家技术监督情报协会评审为中国质量过硬服务放心信誉品牌。
在高登铝业集团正式投产之后,整个铝业市场也进入高速增长时期。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铝型材作为建筑领域和机械工业领域里重要的应用材料,其全行业的产量和消费量迅猛增长,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在高力登主政时期,中国铝型材消费量2001—20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50%,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
二代的成长与坚持
在传统制造业,民营企业家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会以农民的朴素心态、传统的信义概念做生意。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出身,许多农民搞企业一夜暴富之后,以各种奢华生活来弥补自己曾经的困苦岁月。高力登对企业不敢有丝毫懈怠,稳扎稳打稳步前进,对于自己的儿女要求也十分严格。
高振中作为家中的长子一直被家人寄予传承的厚望,他与父亲的内敛性格相似,也是话语不多,喜欢以行动来证明自己。早在留学期间,高振中与妹妹一起在加拿大待了五年,母亲为了照顾子女的生活一同前往。然而母亲给他一个月的零花钱只有20加币,相当于120元人民币。高振中找到一份去农场采蘑菇的活,必须一整天重复这样的动作:弯腰、摘蘑菇、扔到到篮子里。有次当他收工时渥太华遭遇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气温零下30-40度。当他赶到家时,已快冻成雪人。他泡了半个小时热水,身体才渐渐有了反应。当他向母亲哭诉时,妈妈只说了一句话:“打工是你自己选的,你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母亲的话让高振中最终坚持下来。在留学的第二年,他没再要那20加币的生活费,而是辗转于超市、汉堡店、西餐厅尝试各式各样的工作。这一段不同寻常的留学经历,让他在日后的回国接班管理企业时,更加理性地对待困境,处理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
不过,在父母眼中能干又孝顺的儿子却在婚姻问题上与家人产生分歧。他与妻子李婧是在一次去云南的旅行中相识相恋,六年的异地加异国,并没有阻碍他们的感情,反而让他们发现对方就是最懂自己的人,是自己未来生活的另一半。但李婧来自贵州,而广东家庭大多喜欢在本地找亲家。另一边李婧的父母也反对女儿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家庭同样富足的他们希望李婧要么帮父亲打理建筑项目,要么与母亲一起打理私立学校。
可不论双方家长如何反对,最终这对年轻人还是回到广东高登铝业集团开始接班历程。让家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外来媳妇李婧以自己的热情勤奋与高振中一起将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业绩连年增长。从对这场婚姻的坚持中,高振中与李婧表现出了一种互相理解、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这种信念也延伸到他们对企业变革的态度上。
变革中的临危接班
2008年,当高振中回到高登铝业集团时,父亲不断地告诉他,他面临的不仅是一个有着2000个工人的企业,更是2000多个家庭的责任,“做制造业就是很辛苦,两千多人的企业,自己没饭吃不要紧,但一定要让工人有工资拿,有饭吃。”这一年,高登聘请了咨询公司来重新确定发展方向,“那个咨询公司进来九个月,公司发生了很大的震荡,虽然他的措施是好的,但过程太快,让一个按既定流程走了二十多年的企业一下子适应,太难。”回忆这段岁月,高振中觉得咨询公司战略是对的,战术搞错了,本来是改革管理流程,最后变成了不断地换人,由对事不对人变成了对人不对事。在九个月的时间里,公司的元老、高层管理人员频繁变动,公司业绩下滑,人心惶惶。
最终父子俩决定辞掉咨询公司,再请回原先的技术骨干、公司高管。高力登感慨到,对公司最熟悉的人才是管理公司的人,而且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改革要变成改良。他由此对高振中要求,不论他推出什么的新政,一定要得到公司管理层的同意,然后再循序渐进推行政策。企业再也经不起人心不稳的震荡了。
进入高登之前,高振中觉得虽然压力重重,但高登毕竟是个运转成熟的企业,管理很轻松,下属只要按上面的交代执行就可以了。但当他踏进高登大门一刻起,“我突然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国外学的那些管理知识完全失灵了。”同许多二代一样,这位空降的二代遇到元老的质疑、工人的信任、家人长辈的理解等问题。
“接班并不是想像中的风光,能不能接下来才是一个大问题”,高振中觉得自己与父亲没有可比性,毕竟两代人的创业环境不同,平台也不同,机遇更不相同。除了参与父亲的变革项目外,高振中还到工厂最基层熟悉企业每个部分,两年时间里他开始体会到父亲创业的辛苦,也意识到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在高登,父亲不需做详细的说明,不需要具体执行计划,一帮与父亲一起打拼的元老就能心领神会地将事情办得妥妥贴贴。
眼看高振中像许多二代一样,陷入一个不被信任的境地,父亲高力登并没有出来干预,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以前我读书的时候我父亲很少带我来企业,去教我怎样做,他说读书的时候就专心读书,但是一旦接班了,就把所有压力丢给你,不管你吃不吃得消。他不会说我做得对错,就是让我去试,成功一点就给我放权,如果不行的情况下,再让我试,试到他觉得满意的时候再放。”
父亲的态度让左右为难的高振中渐渐有了底气,不管怎么样都要去试,即使错了,再改正,不试怎么知道对错呢。这对父子有一个做制造业的共同特点—肯下苦功夫。这点外贸部总监深有体会:“我觉得早上七点多上班已经很早了,小高总上班比我还早,下班后我们去打球,可他还在加班,每天都是这样。”
重整销售和品牌
2009年,李婧也来到了高登,这让高振中感觉有了一个相互扶持的人。她的到来确实分担了高振中的压力,虽然那时她只是做做助理,帮助他处理杂务。但当她被带到厂里转一圈后,就向未来公公提出建议,可以将厂里空闲的屋子为工人办个小超市,方便他们生活,同时把厂里坑坑洼洼的地方绿化起来。这些想法马上得到老人的赞同,他看出这个儿媳妇好像对企业有种天生的熟悉。不久,他将李婧放到客服部锻炼,他不动声色地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他提出让李婧担任销售部总监,李婧吓一跳,她从未做过销售,但高振中很支持父亲的决定,不懂可以学,关键是销售部确实需要一个贴心的人去调整把握,这是一种信任,更是责任。
高力登和高振中都明白销售部的问题,很多老业务员业务没谈多少,回来报销一堆,并且不遵守公司的制度章程。为了改变这个现状,高振中决定自己招人,充实销售队伍,而李婧靠着品牌的实力和为客户着想的热心也很快胜任了销售总监的职位。她和高振中接的第一单就是从竞争对手抢来的。当时客户连日咳嗽,她硬是煎了几天的中药,每天亲自送过去,最后客户被这两个年轻人感动了,一个80多万的单子就这样敲定了。在销售部打拼的日子里,高力登发现李婧虽然性格活泼外向,但一点也没有他想象中的娇气,“她真的很能吃苦,这一点出乎我意料。”
但另一方面,高登铝业还面临着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问题。以高登所在的附近地区佛山南海为例,已经有140家上规模的铝型材生产企业,年产值超过600亿元。李婧表示:“这几年来我们夫妻主攻内销市场,成绩很好。欧洲的建材市场已经饱和,而目前国内的需求仍在不断提升中。我们与开发商、经销商及门窗企业合作,延伸高登产品线,最终走品牌路线。”为了塑造强势品牌,高振中和李婧加强产品研发、产品升级和服务体系,打造了80多个研发团队,包括国际的研发团队和设计团队,开发了六七万套生产模具。目前高登每年在技术创新及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有上千万,2013年高登已经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14年为了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号召,高登开始研发生产铝模板用以取代木模板,同时开发绿色环保的节能门窗幕墙产品。此外,2014年高登进一步加强了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产品系统服务,从购买铝锭到铝棒生产、挤压及各种表面处理,再到成品生产,再特别增加了现场施工报务。而高登旗下的广东高登铝梯制造有限公司,以前主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铝梯通过了欧盟验证,如今也开始推出品牌参与内销。
李婧表示:“面对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行业现状,高登铝业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企业管理和营销模式,一直在创新,而同时在软实力方面也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文化底蕴,我们不仅生产好的产品服务于大众,更用心造好材、用心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关注我们的环境保护及我们祖国的未来。用心做慈善去回馈社会,我们希望做一个受世人尊重,让员工和客户能够感受到幸福的百年民族品牌。”
用企业文化打造凝聚力
做实业的喜欢以数据说话,以成绩代表实力。几年基层磨砺,高振中和李婧的勤奋实务有目共睹,在他们的带领下,公司的业绩每年都以10%到30%的速度增长。高力登感觉这几年的时间,公司的交接班虽然有过波折,但他可以放手了。2011年,高振中与李婧举办了婚礼,2012年,高振中被委以公司总裁职务,李婧担任副总裁。先成家后立业,广东的家族企业传统观念依然很牢固。
就在高振中坐上总裁的座椅时,一个新的考验来了。一场50年不遇的冰雹将高登南汇厂区变成了重灾区,工厂有近一半的车间顶棚被砸烂,400多吨的货物变成了废料,很多生产线都泡在水里面不能使用,工人中还有人受伤住院。高登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万。更要命的是,那时是销售旺季,很多订单已经签下,公司必须按时出货,否则损失更难弥补。
这一天灾差点把新婚小夫妻打蒙了。但不服输的两人很快分工:高振中必须按保险公司要求在24小时内核实所有受灾货物,为了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戴着头盔,卷起裤腿,穿着拖鞋在车间里面跟大家一起干。李婧面对催货的客户,想哭的心都有,但还是强打精神微笑解释,并做出一系列客户满意的答复。几个月后,原以为销售额下降的他们发现业绩上升了15%,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工人们与他们比以往更容易沟通了。两个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在这场天灾中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公司上下员工的尊重。他们不再是别人眼中不谙世事的孩子,也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花架子,这样的二代值得一起拼搏。
在高登,家的文化概念灌输到工人的工作生活中。企业鼓励员工办公室恋情,员工结婚被称高登嫁女、高登娶太,员工生的孩子被称为高登宝宝。高登员工更喜欢用家人称呼对方,喜欢用家形容工厂,家文化让他们感觉一种家的温暖。高力登当家时期,公司一批老员工跟随他闯荡市场二十年,其中不少人在此退休。而高振中接班后,一批他带出来的新人开始把家安在肇庆,结婚生子,有的还把父母接来共享天伦。家的氛围让员工安心,齐心、更加尽心。
两代人的传承不应有代沟
现在的高力登虽然满脑子还是习惯性想着工厂、企业,但他却表现得很悠闲。每天他只是到两个生产基地看看,到儿子办公室喝口茶,如果他们有时间,就聊聊企业的问题,如果他们没时间,就找以前的老臣问问情况。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可听可说,但不插手工作。
其实更让老爷子放心交权的是,他在两个小儿女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创业的狠劲。儿子平时的时间都泡在厂区里,更让人欣喜的是,儿子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并没有一些媒体报道的奢侈作风。虽然也是二代,但高振中自己给自己定了规矩,家里不准买豪车,因为没多大用途,跑工厂跑业务,还是越野车实在。
而对儿媳的评价,高力登和妻子更是由称赞到心疼。青春年华,爱美的姑娘似乎吃不了苦,可李婧例外。还在怀孕期间,她就经常出差谈业务。当时有一家客户已经决定签下高登的很有竞争力的同行,但李婧却不甘心。她就挺着大肚子爬到五楼,去了三次,爬了六次楼梯,等了客户三天,最终感动了客户。那笔订单价值800多万。而且这个客户最终成为他们的长期合作伙伴。
看着妻子的拼劲,高振中总想让她歇一歇,但李婧对企业的热爱超出他的想象。李婧却没觉得这是很苦的事,只有不热爱,并且没有回馈的事业才是苦事业。1987年的她已经是孩子的母亲。婆婆也想让她回家照顾家庭,但她告诉婆婆,高振中正在事业的拓展期,需要有人帮他,自己年轻,应该出这个力。李婧的努力不仅感动了家人,也感动了客户和经销商。还在她刚出月子时,那时天很冷,她就要跑各处经销商问情况。当她赶到岳阳从八点开始在寒冷下雪的冬天零下3-4度和公司区域经理一连跑了四五个县城,到第五站分销商铺子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对方已经给她准备好一碗热腾腾的鸡蛋红糖水,当时真把她感动得不行。
有努力才有回报,用真心才能有理解。当经销商们告诉她,代理高登的品牌,他们有一种自豪感时,她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对于她的拼,外界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女员工私下也和她说,她这样太累了。可李婧现在很满足,有家庭可以爱,有事业可以爱,内心很充实,家庭与事业并不矛盾。
2015年,高登与所有的制造业同行一样遇到一个不景气的大环境,中国铝材行业已经跨越了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初级发展阶段,进入了依靠技术创新和综合实力参与市场竞争的新阶段。高振中与李婧时刻关注着市场的变化。高登面前的路虽然不平坦,但经过传承的磨合,小夫妻的齐心合力,即使是面临制造业最难的困境,这也会变成高登一个冲向高峰的转折点。(本文摘选自《平安·中国家族企业传承案例典集》,有删节。)
本文发表在《接力》杂志2016年12月刊,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