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精神传承调研进行了一阶段,一些受访者的回答却着实让人感到意外。一位已近中年的二代表示,自己虽然正在接班父母亲的事业,正在进入交接班流程,但是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不再选择接替自己的事业。为何如此?
故事是这样的:在父母创业之前,这还是一个平实的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下海经商,于是趁着夫妻俩还有点能量,决定搏一搏,辞掉公职一起下海。由于之前在政府机构工作的经历,积累下一些好人缘,加之早年夫妻俩曾经在工厂负责过销售工作,这些偶然的经历,在生意场上都成了加分项,事业做得竟也风生水起。
近二十年过去了,父母中年创业的时候自己在上大学,转眼间家族生意越来越红火,自己的事业根基也越来越稳当,已经发展到了企业管理层。可父母这个年纪,身体已经到了临界点,医生已再三提醒,六旬的老人,不能再这么拼了。于是经过一两年反复思考,斗争,权衡,背负家族责任,和父母当年相仿的年纪,二代决定辞掉传统行业职业经理人工作,回到家族帮家人打理事业。
接班,哪是说起来就那么容易的事情?且不说自己以前所从事的行业和家族产业完全没有关系,家族产业里那些元老的价值观,公司现有陈旧体制,就够他喝一壶的,这个转型过程正在进行,过程充满痛苦和焦灼,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提出了如上观点:虽然自己中年下狠心为家族重整企业,但决不让孩子再受此焦灼!
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父母中年创业,原本没打算孩子接班,孩子在这个过程逐渐有了自己的事业体系,虽然专业领域不同,但也颇有些经营管理经验,甚至在外资企业历练多年。家族本身也希望孩子能够将优秀的企业管理经验逐渐渗透到这个新生稚嫩的家族企业里来。愿望很美好,但现实遇到的困难不是一般的艰巨。
访谈中发现,通常有类似困惑的家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父母与孩子没有梳理和明确彼此认同的价值观。
2、父母在过去没有将自己的人脉资源传递给孩子。
3、现在,父母和自己少有共同的朋友。
4、接班前,双方并未太多交流家族事业发展。
5、家族没有共同学习的机制。
6、当自己的职业遭遇瓶颈和困惑,没有人生教练,父母不是自己人生导师的首选。
也许你会想问,那还接班干嘛?主人公回答:责任。
当我把目光转向问卷中另一些传承有序的家族,会发现以上几点有意无意中都已渗透到了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上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有序的传承故事也是相似的。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这部片子揭示了不同阶级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结果是来自上层社会的孩子依旧在上层社会,来自贫穷阶层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良好的教育和婚姻而过得幸福,中产阶级的孩子则是变数最大的一群。
国外阶层的固化相比国内而言,来得更早一些。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阶层固化的过程。什么是中产阶级?什么是上流社会?什么是底层阶级?除了金钱财富的积累外,更多是家庭价值观,家庭人脉,家庭视野和共同学习机制的区别。有,还是没有?丰富还是贫乏?
反身研究过往曾经富裕过的中国封建社会,同样的事实呈现:阶级绝不只是单有财富就可以固化下来的,他的背后是数个世代积累的家族价值观。这其中“家族内部价值观的梳理”、“流畅的信息沟通”、“家族共同的学习机制”必不可少。
曾国藩通过家书与长辈、子女嘘寒问暖,完成自己修身齐家的反躬自省;梁启超通过家书与梁思成、林徽因沟通海外学习经验,鼓励他们克服留学期间遇到的困难。这些延绵发展的大家族,在早前都有自己的祠堂,家谱和家族传记。他们背后是活的思想记录和价值观沉淀。
中国人早前家庭交流,靠什么?一封万金家书!中国人传承祖辈价值观,靠什么?一本家族传记!
家书和家族传记,一个代表一家人内部信息沟通的资讯渠道;一个承载祖辈经验教训与思想精华。这些正是一个家族价值观梳理的基础。时代发展了,方式可以改进,但内核不变!
中年接班,如何不困于中年?一切准备,要早做,要提前,不管何时开始,都为时不晚。紧接着下来,人的交班,事的交班,才会顺其自然。
本文发表在《接力》杂志2016年12月刊,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