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06年西班牙发明家赫罗尼莫·德阿扬斯申请第一台蒸汽机专利,到1829年乔治史蒂文森将“火箭”号蒸汽机车送上轨道,继而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铁路服务。这一过程耗费了人类整整两个世纪的时间。
可以说,在19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工业革命中,类似电、蒸汽机这样的重大创新,往往要超过200年的时间才能得以真正完成。而自人类诞生计算机以来,以P2P通信为代表的网络革命,也已走完了它的前70年的行程,并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下进入到下一个黄金时期。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仅仅是P2P通信领域。更是以此为基础所诞生的Fintech(科技金融),和因此而密不可分的P2P借贷关系。而这两种形态的紧密联系,不仅会促成新的金融网络革命,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类的未来经济生活。
一、欢迎加入价值互联网时代
我们说,任何一次世界性革命的发起,都不是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压迫性变革”。几乎所有的革命发起皆源自于需求,网络革命如此,Fintech也不例外。
在旧体系世界里,商品及服务的转移过程的价值往往只在于“传递到手”,并不在于“如何传送”。例如传统银行、Visa和SWIF(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等旧基础模式。
不过,随着网络不断向全球化方向扩展,旧的价值结构明显开始落后于人类新的经济需求。“点对点”模式由此诞生,也同时开启了属于”价值互联网“的时代。
那么,究竟何为“价值互联网”?在国外的YouTobe视频分享网站上,许多团队靠着视频内容创作直接获益;而在中国也同样,像映客、花椒这样的直播平台,也蕴藏着大量以此为生的“直播人”或“直播团队”。
相信在过去,这种方式一定会受人诟病。凭点赞数、收礼数就能兑换货币?如果没有一个受到拥戴的“中间价值判定商”,这样直接性的换算又是否能够成立?
实际上,我们的渔夫、牧羊人、养牛养羊户在“点对点”的价值体系里,同样受益非浅。过去做生意讲究的是“渠道”,为了让货品尽可能多的展现在购买者面前,不少农业主把相当一部分利润都让给了“巧取豪夺”的中间商。
而现在,这些原本没有能力进行远距离沟通的分散群体可以快速地触及任何人和地方。通过点对点商谈以及手机银行,完成初步交易,再通过开放式媒体形成扩散式效应,最终达到整个闭环式价值体系的构建。
“点对点”模式不仅是价值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特征,也是网络革命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这一革新,将全世界70亿人以一对一的方式连接在了一起,凭借价值互联网,完成了数字和有形商品以及服务、理念和思想的互相交换。
而价值互联网体系的存在,也成了我们接下去要谈的Fintech(科技金融)最基本的生存基础。
二、Fintech的“过人之处”
Fintech不是经济研发部门,而是数字金融中心出现的一个市场。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相当大的投资量正在不断涌入FinTech企业。短短几年间,全球1000多家新创企业总共接收了超过120亿美元的投资,而这也成了独角兽企业出现并快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截止2015年7月,这个数字正式增长为83家。其中不仅包括了陆金所、Lending Club、Prosper、SoFi、Zopa在内的P2P网络借贷公司,更有如Square、Srtipe、Klarna这样的新兴支付公司。
而众多FinTech企业,也将银行作为“死敌”,展开了各路攻击。
1)包装者:以Movens、Simples、Apple Pay、谷歌、Facebook等兼具电子商务、社交及支付功能为一体的平台为主。在“进攻”政策上,也相对柔和,只通过包装自己让消费者相信存钱和花钱会变得更容易,以此来减少与旧经济结构中的行为摩擦。
2)替代者:这类企业瞄准的目标就是用软件和服务器完全替代银行的核心服务。像世界上第一个P2P借贷公司——Zopa和中国的点融网、蚂蚁金服等,它们所持的基本观点就是:“你不需要一个第三方组织来进行金融交易,你只需要一个服务器。”
这些P2P平台将传统金融公司的6各关键部分去中介化:客户贷款、小微企业贷款、融资贷款、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以及学生贷款。而受此影响的是,以高盛、摩根为代表的传统银行在短短5年时间里,被“蚕食”掉了近7%——110亿美元之多的年利润。
3)改革者:手机和数字货币成了这部分企业改变金融服务的“武器”。而这种创新依赖于近几年3C、VR等智能技术领域的全新蜕变。手机让全球每个人都可以获得金融服务,而数字货币又让价值无需通过银行就能实现交换。
以上一切不仅仅在信贷市场发生,这些”金融嗅觉“相当高的平台也进一步攻下了汇款、外汇、贸易等领域。
Fintech的三大“过人之处”使得杰米·戴蒙(摩根大通CEO)发出了“我们必须努力,让我们的服务像它们的一样无缝和有竞争性”的无奈之声。
Fintech看似是一场由智能机器进化所引起的金融革命,但显然,人类的传统思维在此战役中受到了更大的影响。我们无法预言FinTech一定能带来怎样的经济未来。不过至少从今天看来,在人类的金融行为上,是它的出现引发了改变的动机。
三、拥抱or停滞?中国P2P的漫漫长路
虽然中国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落后了近半个世纪。但”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后天观念似乎让中国在追逐这场金融革命的过程中显得更为的”乏力“。
过去一年,我们不止一次听到”打造真正的科技金融公司“、”最大程度拥抱Fintech“等言论。但在笔者看来,在没有搭建好前置条件的情况下,科技金融对于中国P2P来说,或许除了宣传广告语之外,并不会产生什么实质上的重大改变。
所以现在,就让我们从移动覆盖率、点对点模式、个人征信系统以及银行合作模式这四个方面来看看中国P2P是如何“拥抱“Fintech时代的来临的:
1)移动是个宝
尽管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手机APP处理业务,但世界各地区手机普及率却迥然不同,日本和韩国的智能手机覆盖率高达100%,欧洲人口中有80%是手机用户,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数字仅仅为39%。而这两年中国移动业务普及率的大幅提高,则要归功于BAT三大巨头的改革性推动。
支付宝、蚂蚁金服、微信支付业绩的爆发式增长,让全世界讶异: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为何能远远领先于欧美国家?阿里推出的余额宝、微信推出的理财通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购买投资制度。截至2015年7月,余额宝拥有2亿用户,总共累计了980亿美元财富,而理财通也吸引了150多亿美元的资产。
我们看到,中国的移动用户基础,基本可以用“殷实”两个字来形容。由支付和购物方式改变带来的用户群流动,让中国P2P的FinTech进程有了第一层“底气”。不过,这样庞大的用户群将如何转化,也成为了另一个卡在门口的问题。
2)征信是根草
与优秀的“移动基因”相反,个人征信在中国,却是一副“寸草不生”的景象。虽然我们常常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拯救未来的稻草”,但实际情况是,笨拙的人工检验方式替代了一大部分的征信功能。
世界上第一家P2P平台Zopa和Rate Setter自启动以来,一直将违约率控制在0.69%左右,而另一高风险中小企业贷款平台Funding Circle的这一数字则是1.5%。相当一部分国外的P2P平台都在极力保护其借贷模式的发展生态,以免于更多的风险。而相对来讲,中国的征信意识则“启蒙”得太晚。
不同于Leading Club、Prosper、SoFi等多家世界级P2P平台,中国P2P可借助的征信依据并不充盈。既没有基于个人信用卡消费、个税缴纳等情况详尽采纳的完整借款人数据,也鲜有基于数据产生的智能化分析和筛选程序。
虽然国内少量较大型平台开始接入像TalkingData、聚立信、FICO这样的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但行业整体趋势并未得到扭转。并且,很多接入数据仍然停留在反欺诈评估、申请人风险评分等表层进行,对于风险筛选以及如何创建分级贷款项目未做过多涉及。
征信的缺失看似只是一个层面,但其影响力的绵长我们仍然可在其他关键要素中找到。
3)今天,你点对点了吗?
实际上,由征信带来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平台不再敢于以“点对点”的借贷模式运营。国外的P2P平台懂得保护运营生态,国内的也同样如此。没有一个可靠的征信依据,带来的就是大量资产端“变质”的结果。
由2009年的85%,到2014年的低于20%,个人对个人的直接借贷模式在中国遭遇了最典型的滑铁卢。反之而行的是,以债权转让和资产打包等二次转让形式为主的资产端,却喧宾夺主成为了行业的“座上客”。而其最大的“价值”,就是横在资产与资金之间的担保方。
没有征信依据,“聪明”的中国P2P平台自然而然就会另找一个暂时值得信赖的“征信助手”。而这种资产端的改变,实际上是P2P借贷模式的“变质”。
来自于价值互联网时代的Fintech,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从P2P通信开始产生的新经济结构。借贷行为不再受银行政策的挤压,也不必经过中间层的“抬价”,而是用智能操作就可实现的点对点联系。这种即时联系让价值的交易成本变得廉价,大量地减少了间接成本,而交易本身也不再是交易平台的唯一获利点。
所以,当这种既定格局被打破后,中国的P2P显然又回到了平台找资源、平台做人工风控、平台负责“卖产品”的传统式金融。只不过,这次“回归传统”的主体将不再是银行,而是众多中国P2P平台而已。
4)银行是帮手,还是对手?
虽然很多声音正在唱衰银行,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银行也已进入了“积极消除脂肪”的时期。尤其是在前500强“皆国企”的中国,让银行成为帮手,显然比成为对手更有利。
在英国,桑坦德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与Funding Circle平台达成了多项合作服务协议。若借款人的信用历史不足够好,得不到以上两家银行的贷款,那么银行将会引荐给Funding Circle,让借款人能够通过该平台得到所需的贷款额度,而平台所做的则是通过征信系统对借款人做出准确的风险等级评定和借款利率。
同样,高盛投资集团和法国兴业银行也在支持阿兹特克货币平台(一个新型的P2P金融平台),让人们可以在上面竞标公司货物。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际伙伴关系正在成长中。虽然很多P2P平台的服务对象多为银行不想做的小微企业贷款和高风险客户贷款等业务。但实际上,低廉的间接成本优势,让P2P逐渐被认作“细分金融”或“核心金融”。
但显然,中国内部的合作关系却并不如此,P2P和银行间始终充满着一股”水火不容“的味道。除了仅存的几家银行系平台以外,在资产嫁接、资金存管以及流向监督等重大问题上,银行不但过分地追求”明哲保身“,更有”见死不救“的味道。
而这种“死磕”的态度,也显然对双方没有好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消耗掉了双方过多的社会资源,运营成本的上涨也会进一步削弱双方的发展竞争力。
Fintech之于中国P2P,实际上很像我们民俗故事里的“秀才遇到兵”。一个是诞生于信息革命时代的创新思维,而另一个则是体量世界第一却野蛮发展多年的庞大市场。
基于“点对点”模式和大数据基础所实现的金融信用借贷,必将成为新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从而影响人类关于“钱的对话“。
当然我们也看到,除了人口红利和移动互联网用户基础外,面对Fintech,我们仍有一条漫漫长路要走。而中国P2P是否能在这场金融革命中跟上时代,也显然需要我们,用更长的时间去期待。
【文 /七月的MiuMiu ,微信公众号 |:江湖Miu论(JulyMiuMiu)】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