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年末了,还不组团去跑会?

年末了,还不组团去跑会?

文 / 翁章

虽然,第一场带有互联网仪式的“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无从考证,但随着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全球移动互联网技术大会等,在年末纷沓而来,跑会也成为且不失为票圈绝对独树一帜的风景线。

“Meeting”早就无法准确形容各种“大会”的盛景,而更为准确的“Festvial”则尤显“图文并茂”。会议的严肃讨论也正向一种轻娱乐的方式转变,成为品牌宣传、交际、行业交流的主流阵地。

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互联网行业本就是“仪式感”很重的行业,而对于远离酒桌文化的新互联网人,大会反而成为他们向往并渴望仪式化的清流。

不过,说到底,跑会的目的,对于跑会者来说,无外乎只有两个——交流和学习。所以,对于会议的选择尤为重要,毕竟一场大会的行业属性,也直接决定了你所拓展的人脉方向和学习到的内容。

因此,从大会类型和对跑会者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会让整件事情变得十分有趣,也可以对未来跑会有所参考。

从大会的类型来看,大致粗放地可以分为投资的会、媒体的会,还有机构的会。

投资的会

顾名思义,这个“会”包含三个主体——投资人/机构、投资中介、创业者,主要目的可以归结为,创业者在缴了一定会费后,在投资中介举办的沙龙(或者说创业者扶持大会)里,给被请来的投资人进行产品DEMO显示或BP讲解。

这种会全年都有,但无奈KPI压着,年底尤甚。对于跑会者(大部分投资经理)来说,意义并不太大,好的项目早就门庭若市了,对创业者的“群面”聊胜于无。而本质上,在收到一堆CEO名片后,你只关心下个会就要开始了,午饭去哪解决好。

媒体的会

媒体的会,总的来说都很无趣。毕竟媒体圈不大,你在上个会场见到的演讲嘉宾老张,在下个会场可能他就是圆桌论坛里的老张。不过,媒体的会对于跑会者来说,交流风气大了些,而对演讲嘉宾演讲内容的理解和探究少了些。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媒体人,他把整个会场的名片都要了一遍,会议结束后,他要到的名片的量大概在两指厚,而会议到底说了些啥,倒是奇怪地全然不知的。

这也算是“交流”的风气大了些的例证吧,与获取前沿的资讯和知识相比,与KOL合影、要名片并发朋友圈倒成为大会“总结”的主流。

我总觉得这同举办者的初心是相违背的,也是无端耗费了举办者的良苦用心。

机构的会

除了投资机构、媒体,另外爱办会的当然还有政府机构,而他们办的会统称为——机构的会。随着“互联网+”的提出,政府机构早就不爱办那种喝茶、举手、鼓掌的传统大会,而更倾向于邀请“知名”互联网“专家”,与政府官方的学者们“共舞”。

典型的可以从当下热门的AR/VR产业管窥一斑,各地“前沿AR/VR产业论坛”、“高新产业研讨问策”、“XX(不知名县市)首届高科技产业论坛”等往往就是一蹴而就,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对于跑会者来说,往往拿的是车马费,发得是形势大好、政府引进互联网思维的光荣政绩。

这种会宣传的意义大于讨论的意义,政绩的意义大于交流的意义。

那么,怎么样的跑会者才是最“精明”的呢?如何跑会才能得到最优结果?

跑会的行为金融学

其实,跑会的本质是社交货币的投资,而跑会者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并不是经济学上的“理性人”。由于,会议的信息公布并不是对等的,所以会场里的跑会人并不总是理性的。他们对会议所能带来的“结果”的反映可能是不足的,这种不足或者过度,无法通过不断地跑会去消除,而会议本身就受来自主办方和地理位置的制约。

所以,跑会者对会议的选择大多会遵从凯恩斯的选美理论,即别人觉得好的,就是好的,而不是根据有关信息进行对自己而言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像任何投资一样,社交货币的“投资”肯定是也有风险的,而投资结果的不定导向,产生了三种类型的跑会者。

1、受确定效应影响的跑会者A:跑会者在确定能得到的好处和不确定的好处,也就是赌一把之间,会偏好前者。

以虎嗅创新节为例,假设虎嗅创新节上,跑会者有33%的概率与卢书成私下交流,66%的概率能与胡郁说共进晚餐,1%的概率得到虎嗅送出的神秘大礼。

另外,不去参加虎嗅创新节能从别的大会99%得到与柳岩私下交流的机会。

行为金融学的前景理论证明,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即在不确定的好处和确定的好处之间,人们会倾向于确定的好处。

所以,这种类型的跑会者不是风险的喜好者,而是风险的中性者,他们会肯定某个大会能得到确定的好处后,才会选择参加。

2、受反射效应影响的跑会者B:他们面对可能对自己没有什么价值的大会,会追求风险,而对在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大会上,选择规避风险。

比如,在虎嗅创新节上我觉得能认识50个自媒体,但以往的经验告诉,实际上我只能认识20个,在心理的参考点里,显然这对我而言是损失,且是一种参会的风险。

在另一个大会上,我能认识10个自媒体,但这个大会今年人特别多,我可能会认识50个自媒体,这对我而言是种获得。

但在实际选择上,跑会者B往往会选择有“风险”的虎嗅创新节,相比,他们是风险的喜好者,选择参会的标准与能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期望正相关。

3、受分离效应影响的跑会者C:实际上,根据大会的不同的描述方法也是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之一。

在跑会者A中的例子,如果描述上变为有99%的概率与胡郁说、卢书成交流,另一场大会你有1%可能见不到柳岩,相信大部分人的选择就会更倾向虎嗅创新节。

因此,现实情况是“跑会”这场社交货币的投资中,跑会者总也无法实现100%的投资回报。而最优的选择还必须回归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即:你想获得怎样的人脉?你想学到怎样的行业知识?

在此基础上的选择,才是能获得最大边际效用的“跑会”。不过,对于可以随意挥霍的大部分跑会者而言,显然看不到这一点。

说了很多,最后笔者认为或许什么时候你去跑别人的会,变成别人去跑你的会,才是最有效的“跑会”吧。

怎么样?年末了,一起组团去跑会可好?

喜欢 (0)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