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在最后一个月迎来了一部武侠片《三少爷的剑》。
40年前由香港导演楚原执导的《三少爷的剑》,成为当年扮演“三少爷”的尔冬升的成名之作。40年后,以导演身份重拍此片,对尔冬升来说算是完成了年少时的夙愿。
他说“想拍出古龙先生心中江湖的模样”,并且庆幸能与“徐怪侠”徐克合作。作为监制,徐克在3D、特技的拍摄和美术、服装乃至道具上都给予了全方位指导。
可以说,“古龙原著+徐克监制+尔冬升执导”这样的组合本身就很有看头。不过目前业界对《三少爷的剑》票房预测在1亿至2亿区间,而尔冬升“坦言电影的制作总成本在1亿元左右,后期花了2年,演员的片酬占比还不到20%。”
对于电影的主出品方博纳来说收回成本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敢于推出一部高成本、大制作的武侠片已属勇气可嘉。事实上,武侠片的式微与小众化已是不争事实,近两年口碑不俗的《师父》、《绣春刀》、《刺客聂隐娘》等电影只能在小体量的票房中前行。而抛开票房,武侠片的创作路又在何方?
90年代迎来黄金时期
武侠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可以算是最早的电影类型之一。上世纪20年代,明星影片公司根据平江不肖生所著《江湖奇侠传》改编摄制的《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自此电影市场群起效仿。
到了上世纪60、70年代,武侠片迎来了新的时代。1965年,邵氏公司老板邵逸夫厌烦于泛滥老土的武打片,决定开辟新类型。在此期间,由张彻执导并联合倪匡编剧的《独臂刀》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
进入90年代,香港影坛迎来了胡金铨担任总导演的《笑傲江湖》系列,随后徐克推出的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形象也深入人心。这个时期是武侠电影走向新武侠电影创作的关键节点。
后来因为录像带的出现和普及,武侠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金庸日益成为内地读者最为熟悉的当代武侠小说作家之一。而古龙的作品则被改编得更多。
从1965年改编自《剑毒梅香》的《千手神拳》上映开始,整个70-90年代古龙的作品被改编成200多部电影。不过,这一段时期的电影改编呈现大刀阔斧、大开大合的气象,大都具有电影创作者自己的风格,原著小说反而被弱化,主要以提供故事情节和人物为主。
不管怎样,到了90年代武侠片迎来了“黄金时代”。
创作土壤缺失,日渐边缘化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武侠和国外的西部片,中西辉映,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道风景。然而,现在此类电影都日益走向落寞。中国武侠片在《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之后,也鲜有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的影片。
2011年,中国市场一共有18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元,其中武侠电影有9部。而2016年截至目前,票房过亿的武侠电影只有《叶问3》和《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两部。
产量锐减、票房低迷、好作品寥寥无几,武侠片的式微与武侠创作土壤的缺失、电影市场需求和观众审美趣味不无关系。
《一代宗师》编辑、《师父》导演徐皓峰曾经表示,武侠电影的根源是武侠小说,港台的新派武侠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没落,大陆的武侠小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
他认为,要保住武侠这个类型,必须要有独到的故事,最初武侠小说吸引观众是靠描写社会阶层的丰富性,这种东方的通俗文学涵盖了皇帝、贵族、平民百姓、流氓等多个阶层。但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单一,作家想象力匮乏,作品不关照现实,相关文学鲜有发展。
当然,在IP井喷的这个时代,武侠小说已经算不上是非常抢手的电影改编资源。影评人“蓝骨和尚”告诉“娱乐独家兽”,武侠片的票房存在“天花板”,前期制作周期长、开发成本高、改编难度大,相比之下青春IP的开发和挖掘成本更低,资本市场肯定会更加青睐。
另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观众变了,时代的审美变了。如果说过去黄金时代的武侠电影是主流电影,那么现在则是更加小众的影迷电影。
根据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在针对当下中国电影观众类型偏好的调查中,观众对武侠片的偏好只占2.2%,在14种列出的类型片中居倒数第二。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侯孝贤导筹备了25年的《刺客聂隐娘》,尽管斩获了金马奖最佳影片和法国戛纳最佳导演奖,投资近亿元,内地票房仅达6000多万。而更早之前的《绣春刀》在口碑极佳的情况下,也仅仅收获9300万元的票房成绩。
武侠片不死,但路在何方?
知名导演、动作指导袁和平在今年年初《卧虎藏龙2》宣传期间表示,动作电影处在一个转型期:“每个电影,尤其动作电影都有一个转型期,时间饱和了,一定要转型,我拍了那么多年的动作片,从我拍《蛇形刁手》时就不担心,就看后面怎么把动作片从一个现状转到另外一个境界。”
当时袁和平觉得转型后的武侠片与奇幻、时尚等元素相结合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实际上,近几年来新武侠电影在叙事形态上渐渐开始融合警匪、惊悚、侦探等多种元素,进而吸引不同喜好的观众。比如2010年上映、徐克执导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将武侠与香港警匪电影相融合。2011年上映、陈可辛执导的《武侠》立足于武侠的基础上,又通过对侦探、惊悚以及科教这三种不同类型影片的融合,引入了“医学武侠”、“科学武侠”等新的概念。
另外,提到武侠首先想到的就是动作场面。不同于过去通过真实、细致、连续的镜头展示演员的身体动作,因为优秀武打明星的减少以及电脑特技的发展,武侠片在武术打斗的真实性、连续性、完整性与可信性都有所降低。
武侠片如何在弱“武”的同时,依然保有精彩激烈、硬桥硬马、真实完整的打斗场面,都是未来武侠片所面对的问题。
对于《三少爷的剑》拍摄,尔冬升就坦言:
“我们会找一些简单的动作,打斗的戏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打。没有20年你怎么可能变成一个李连杰,可以求难这是不可能的事。”
除了动作画面外,武侠电影的灵魂更在于其背后的侠义精神。
徐皓峰说过,武侠片已经完成了它艺术化的历史阶段,现在需要的是从真实的社会中汲取养分。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必须改变。
他认为,武侠电影需要找到自己的灵魂,“好的武侠电影的标准是能够体现中国武术中的武德,而中国武侠电影精神上的标准就是儒家的思想境界”。
不管武侠片是处于上世纪的黄金时代,还是日渐成为一种小众的电影文化,武侠电影可能比其他主流类型的电影更需要在故事、人物、情感上下功夫,更强调电影中的人文内涵与人本主义精神。同时,武侠电影也不可能脱离当下的时代和生活,陶醉在自我封闭的文本游戏里。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