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失街亭”故事中,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曾被大量运用,这些激励方式对我们今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仍有很大启发。
在《三国演义》“失街亭”故事中,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曾被大量运用,这些激励方式对我们今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仍有很大启发。
先让我们解析故事中的一些片断。
(孔明)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 马谡曰:“某愿往。”……
当代的激励理论中,“目标设定理论”常常被提及,即对于具有一定难度而且具体的目标,一旦被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更能激发高水平的工作绩效。“守街亭”任务重大,困难重重,马谡能够做出承诺并接受目标,因此“目标设定”的作用在此处得到发挥。
诸葛亮重用马谡是一种“授权”行为,而立“军令状”则是一种约束手段,只有“授权”与约束并施才能既充分激励被授予者的潜能,并保证不违背授权人的意愿和大众的利益。
(孔明)即唤王平吩咐曰:“吾素知汝平声谨慎,故 特以此重任相托……”
在诸葛亮任命马谡时,二人间便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代理人常常会违背委托人的意愿,甚至以权谋私,形成代理成本。这时就需要运用另一种机制对代理人进行“束缚”,监督机制和监管人应运而生。
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 来取街亭……遂引兵径袭列柳城
郭淮与曹真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主动性,原因有二:其一、曹军常常运用物质激励手段,是物质利益驱使二人主动出击,这是前提条件;其二、在上述的前提条件下,郭淮曹真和司马懿父子之间形成竞争关系,激励工具就变成了稀缺资源,竞争关系和资源的稀缺性放大了物质激励手段的效果。
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纷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
对于制度是否遵守严明,是激励效果能否具有持续性的关键。“有过者必罚”,发挥大棒的威慑作用,可以保证激励的顺利实施,是公平性原则的体现。
(孔明)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 部卒。……
奖赏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激励手段。实施奖赏可以加快人才的自我更新,保证整个员工队伍素质不蜕化。其中,对有功人员重赏,能够对其它人员产生儆效作用,形成变相激励。
孔明曰:“……(先帝)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
激励机制的建立,不是以激励为最终目的,而是追求更高的工作绩效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知人善任”,将人才放到合适他的岗位上去,才能收到满意的激励效果。
启示一 不要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
现在流行的激励机制,如年薪制、期权激励等,都是通过价格机制而发挥作用的,是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精神激励在当今社会中失去效用了吗?经典的激励理论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这种理论告诉我们,谋求自身的实现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个人的追求上看,他们不是单纯为了满足某些物质需求而工作,而是为了满足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产生出来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对于个体来说,更具激励性。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认为,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任务的成功与失败。
对于委托人来说,实施精神激励除了富有激励作用外,还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节约激励成本,并对代理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启示二 注意识别个体间的差异性
V·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行动。由于个体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因此没有任何一种普遍适用的原理能解释人才的激励问题,那么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关键就在于从个体的预期着手,找到个体的需求所在,从而对症下药,使得激励工具能够与个体的需求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