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特别是打造自己的企业的时候,深深感到MBA教育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深思。造成这种局面有学院自身的问题,有企业环境的问题,也有学校教育的问题。
在实践中,特别是打造自己的企业的时候,深深感到MBA教育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深思。造成这种局面有学院自身的问题,有企业环境的问题,也有学校教育的问题。
第一,当前的MBA教育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将恶化MBA毕业生毕业以后的职业生涯。到底企业需要不需要MBA,需要不需要EMBA的毕业生?当我当上董事长的时候,我非常真诚地告诉大家,企业非常需要经过MBA训练和教育的这些学员。因为他们面对现实的很多问题得不到解释的时候,就渴望能有人帮助他们。作为一个接受过MBA教育的、有过这样学习经历的人,我更渴望能够有与我有共同语言的人,因为我说这些他们能够理解。所以中国的MBA教育接受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才能够营造中国的MBA的环境。企业需要MBA,我们的MBA教育是否适应了这种需要呢?MBA的教育是否和企业接近呢?我们不应该否认,现在我们的MBA教育在实战案例上,在系统分析上确实和企业的要求相差很大。因此我们应该调整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该调整我们的生源结构,应该给学员们创造一个亲身参与实践、教学、研究这样的环境。
第二,我认为MBA教育学思想比学知识更重要。EMBA的教育和MBA的教育是同样的。到学校来是学知识还是去学思想?如果MBA的教育仍然在学代数、几何、微积分,我认为他毕业以后不会当一个职业管理者。今天我从一个运输的管理者走到了一个企业的创立者和经营者的时候,我真正感觉到学习的两年MBA课程使我今天增长了自信,使我增长了与别人不同的能力,其关键恰恰是思想。比如说作为董事长,我提出了公司的工作理念:做我们能做成的事,做我们善于做的事,做当前最重要的事。正是这三项工作理念的提出,使我们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使公司从我一个人到今天全部人员到位了。四个月前我们想拥有快速的货物客车,四个月以后,我们这趟列车已经在中国的大陆上奔驰了。在这个短短的10个月内,我们从公司的战略研究,包括组织结构,法人的治理结构,岗位职责,以及薪酬制度等一系列的办法,都在不足7个月的时间全部到位,这些说明什么?正是有我们学校学习的MBA这种系统的思想、模块化的思维方式以及那种创新的意识,使我们一个公司由无到有,而且今年我们的公司将实现40亿的营业收入。
第三,MBA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性。MBA是培养职业管理者的,职业管理者是有一定的岗位要求和素质要求的。说我今天拿到了毕业证书就可以驾驭一个企业,在市场中驰骋,我想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要想未来成为职业管理者,成为中国的企业家,建造自己让人羡慕的企业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学校做起,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时间。现在回想起学校的经历,我们感觉到向老师“索取”的太少。MBA教育是一个实践很强的教育,学员需要接触实践,所以我们更希望有很多在校的学生,在锻炼自己基本能力的同时,走出学校融于社会。
作为MBA和EMBA教育的享受者,希望大家珍惜这样的资源。我真诚希望EMBA和MBA的学员们,走出校门以后形成一个企业发展的群体,大家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我在这次组建公司的时候,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因为有时间的规定。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学校,想到的是MBA的同学。当我只身一人走到他们中间的时候,我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大家的理解、支持,是无私的、无偿的,所以我们第二天组成了一个13人的专家小组,全部是硕士生和博士生,有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其中有6名都是MBA的毕业生,他们有搞咨询的,有搞财务的,有搞证券、有搞物流的,有搞信息工程的,正是这13人,整整奋战了10天的时间,拿出了我们公司的组建方案,很快得到了领导的批准,这个方案至今仍然坚定不移地指导我们公司的发展。
MBA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今天从事MBA教育的教授、院长,以及MBA的学员,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MBA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个人的理解是MBA给我们带来了三点。
第一点是我们有了一大批朋友,这些朋友不同于我们儿时玩耍的伙伴——有不同兴趣的朋友,而是在我们事业道路上的一些事业伙伴,事业上的朋友,这是我们MBA群体给我们带来的。
第二点,MBA还教会了我们知识的体系,不是具体的知识,现在知识的最新定义的是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且有学习能力,而不在于你有什么样的文凭和你曾经看过几本书,因此我认为,我们在MBA教育中学到的知识是帮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知道了管理的博大精深,知道管理可以帮我们赚钱,而不仅仅是像中国企业过去二十年走过的道路一样,靠把握机遇,靠整合资源,靠勇气和胆识挣钱,这就是MBA给我们带来的知识,这扇窗,给我们开阔了视野。
第三点,MBA还给了我们一张文凭,现在社会上对MBA文凭的争论很多,很多企业家一提到MBA文凭就皱眉头,觉得不好用,要价太高。因此,MBA并不是成功的代名词,是我们的一块敲门砖,一个标点符号,它能够使我们进入管理的行业,从管理职位最低的职级做起,最终我们可能做到高级的老总、董事长,MBA给我们带来了敲门砖,MBA的文凭使我们能够有可能进入一个企业的管理队伍,而不是技术队伍或者是生产线工人的队伍,我想这个作用也仅此而已。
就这么简单的三点作用,也促使中国很多的企业,像北大纵横这样的知识型服务业的企业能够依赖一大批的MBA的贡献,走向市场经济的舞台中心。
让企业与MBA共同成长
作为一个管理学教授,一个企业顾问,一个职业董事长,我有三个困惑。
第一个困惑是原创性的管理思想究竟从哪里来?中国的MBA教育最大的先天不足在于我们缺乏原创性的管理思想。但是这又带来了进一步的问题,原创性的管理思想究竟从哪里来?中国的企业本身真正成其为企业非常晚,没有企业就没有一流的企业家,没有一流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管理家,也不可能有一流的管理思想。确实现在很多原创性的思想缺乏深厚的市场基础,缺乏深厚的土壤基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现在很多的教授感到很困惑,讲企业案例的时候,讲得心理发空,尤其现在很多名牌的大学,在MBA的教学过程当中,只能完全照搬西方的MBA教材。很多老师由于只是在西方接受过管理的教育,没有真正对中国企业有深入的理解,所以讲西方国家这些教材的时候同样会感到心里发空。
第二个困惑是我们现在毕业的MBA,我认为不在于他的实战能力差,恰恰最缺的是基础的理论功底、结构化的知识不够。我们的咨询公司,现在50%以上的员工是来自于MBA,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困惑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现在都在谈MBA要提高实战性,但是这几年我们用的,不管是清华、北大、人大的MBA的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就是他的功底不够,结构化知识不够,尤其是管理学ABC的最基本的管理工具运用得不熟练,最基本的价值数法不会用,面对客户访谈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访谈,让他设计问卷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进行问卷设计,所以我们现在的MBA教育可能并不像我们感觉上所讲的,现在的MBA教育缺案例,缺所谓的系统性的教材,我们恰恰缺乏的是结构化的知识,恰恰缺乏的是管理ABC。大家学到了很多管理时尚,但是运用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时候没有真正下功夫,我认为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第二个困惑。
第三是来自职业管理者的困惑。我是一个职业董事长,在面对不规范的创业型企业家的时候,我们现在确确实实缺职业精神。当你的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进行博弈的时候,处理跟货币资本矛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样和这些创业型企业家打交道,如何和CEO打交道,如何和股东打交道,如何和资本打交道,这些又是我们缺乏的。
根据我这几年的体会,对MBA提出几个基本的观点。
第一,MBA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目前来讲,MBA在中国还是一个孤独的群体,因为他们的量不是很大,真正MBA毕业只有几万人,中国的企业需要职业管理者,需要MBA的学生可能几百万、上千万,但MBA目前还只是一种管理时尚,更重要的也许不是知识和课程,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来你跟其他的企业家,跟其他的职业管理者相互学习、互动的机会,同时为你未来走向社会构建一个庞大的人脉关系,和资源整合的平台,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MBA本身是一个过程。今天大家都谈到了,中国的MBA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中国的MBA所面对的问题是中国MBA的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一流的MBA造就了一流的企业还是一流的企业造就一流的MBA呢?MBA跟企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中国企业和MBA共同成长共同成就的过程。如果没有中国一流的企业,就不可能造就一流的MBA,为什么呢?是因为你造就不出一流的管理学家,造就不出一流的学者和教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MBA可以推动中国企业的管理的升级换代。另外中国企业本身的发展为MBA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丰厚的土壤。没有问题的企业就是企业的最大问题,同样中国的企业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就是中国MBA本身所面临的问题。
所以,中国的MBA发展是一个过程。但是我们现在的MBA教育,不管是学校,也不管是具体的教育承办者,都有一种投机心态,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从MBA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MBA本身良性健康发展的角度,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MBA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我们要确立中国MBA的战略意识。这种投机性不仅存在与教育者身上,包括CEO用MBA都存在着一种投机心态。学员就更不用说了,许多学员认为学完以后马上就能价值增值多少。
各方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投机心态,没有真正站在人的能力的发展角度,企业人才战略的发展角度,以及MBA本身战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尤其是没有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中国的MBA究竟怎么发展。所以MBA本身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中国MBA的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跟企业是一样的,持续的变革与创新是MBA发展本身的生命力。
西部企业的管理难题
大家很关心西部,西部也有一批企业搞得特别好,但是总体上,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原因在哪里?影响西部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我认为影响西部企业发展有四大瓶颈,第一个是观念,第二个是管理,第三是资金,第四是环境。在这四大因素里面,就管理而言,关键有三个:
第一个是管理制度,包括我们的产权制度。东西部是两种不同制度的产权,中部非国有制经济为主,西部国有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永远竞争不过非国有制经济,这是西部落后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是西部的机制。到现在为止,我们企业已经建立起看起来“完善”的激励机制,但咱们的机制是可以吃饭但不能往自己腰包里装的机制。我们企业讲,今天请大家吃饭,花两万块钱没有事,节约下来二百块钱装到口袋里就有事了。这企业根本搞不好。
第三是管理人才。西部需要什么样的经营管理人才?我觉得西部需要既诚实又有才能的企业家。诚实和才能是两种稀缺的资源,往往有才能的人不诚实,诚实的没有才能,既诚实又有才能的是最稀缺的。MBA教育是干什么的?我们上学是干什么的?就是塑造既诚实又有才能的人,这就是我们的任务。我把诚实理解为讲诚信、讲责任心、讲敬业精神。一个企业家首先要品质好,要有责任心,包括家庭责任心、单位责任心、社会责任心,没有责任心就没有敬业精神,就不可能把企业搞好。企业家敬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企业家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要一辈子不怕麻烦。办企业是最麻烦的,晚上睡不着觉,压力很大,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也办不好企业。
我们为什么学习EMBA
5月29日,湖南大学MBA教育10周年庆典活动在湖南大学大礼堂隆重举行。作为这次庆典活动的组成之一,湖南大学EMBA沙龙由《企业管理·商学院资讯》专门组织召开。本文就是这次论坛的发言摘要。
颜建军(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我们1958年建厂,通过40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年产量400万吨的大型钢厂。通过技术改进与不断投资,我们的总资产由原来的40多个亿增加到现在100多个亿的固定资产。这样大的企业,2万多的员工,经营管理层是一个支柱,他们需要不断地提高素质。现在企业送来读EMBA的2003春有4个,2003秋有5个,并有2个在读博士。企业很清楚当今不进则退的市场形势,也在不断鼓励员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曹红日(长沙卷烟厂销售部副部长):
我读EMBA主要是为了吸收、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对于我们烟厂这个10多亿销售额的企业,思路决定出路。另外就个人而言,社会发展快,个人需要不断提升。进来学习之后,觉得所获得的信息量很大。海外教师使我们了解更多,而与学员在一起交流,他们往往能一语道破天机。而当我回过头来与手下员工交流时,发现可以进行知识、信息的再次传授,传授量大概为50%~80%吧。而且深深感觉这里的每一个学员就是一本书,最有价值。对于EMBA课程的内容,我觉得中国特色不能丢,不能全部照搬国外。尤其在今天的管理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必须融入进来的。
张国才(中汽长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来这儿读EMBA,我觉得很简单,就是为了学习。我来湖大已经是“二进宫”。数年以前,我们公司有10个人在这儿学习,可是只有2个人坚持到了最后。我的年龄已过了45岁,升官的机会是不大了,来这儿主要是活到老,学到老,EMBA的吸引力主要在于能够学知识,而且我觉得EMBA比MBA更接近于我们的需要:(1)它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比如说人力资源管理课、资本市场,这都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接触到的;(2)学习使我对一些业务有新的感受,比如说广告,我以前从来不过问,学了以后就想回去问一问,广告里面也是有蛮多学问的;(3)知识更系统,如我公司1996年搞上市,涉及到海外融资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接触过,但不系统,现在就系统多了;
我是工人出身,以前的思想就是这个产品会不会赚钱。对于现金流,企业也作过分析,但不系统。现在系统地学习过之后,若有下属提出这些现代的管理观念,我会对他另眼相看,但若是在以前,这种人很可能就被我埋没了。我现在布置我的员工每个人学一本书,他们中有的学外语,有的学管理,不管他们学什么,学知识是重要的,良好的风气是需要的。
钟表(湖南长丰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我是被迫来学EMBA的。以前错过了许多次学习机会,比如说1996年时我就有机会来学,但当时由于工作原因,我放弃了那个机会。我公司是由军队企业改成的中外合资企业,1999年时,我正抓生产,当时跟日本人、台湾人打交道就觉得很有差距。跟日本人的差距可以说是20年。我们的管理工作人员中大部分是学工科的,管理则是边工作边学,我是从技术转行过来的,我的手下有17个人都是MBA的,并有2个是清华毕业的。我现在有7个亿的费用审批权,工作主要就是电话、签字,凡事不懂,可又为了面子,只好也签上“同意,钟表”字样,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以前我在工大招聘时问他们工作中最担心的是什么,那些MBA说“我怕我的领导不会领导我”,所以我要学习啊。我现在销售的位置上干得好可能是整个市场发展得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充沛。我们选自己配套企业也要看企业品牌的,我今天在这里读书的学费是自己出的,一来可以给员工作个表率,二来,更大程度上我来学习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所以我不去公司报销,现在我们招人最低是学士学位,否则进不了管理层。
我也想顺便提几点建议:
1.突出案例教学,注重课后讨论。课程学习是短暂的,课后的互动很重要,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不丢面子地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
2.教学方式不要一味地学洋。希望通过本土案例能让我们接触一些前沿理论,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并不就是拿文凭。
3.学费偏高。现在很多人考不起MBA、EMBA就去读工程硕士,人家会误认为EMBA是用钱买的。
李德军(岳阳兴辰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是一名国有企业的职工。我是带着困惑和创业的冲动来学习的。10年前,我就萌生了创业的冲动,但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当然如果当时出来,也许能赚到一桶金,但至于以后要怎样发展也会是很迷惘的事情。
我从1993年就进入了中石化企业,这是48家特大型国有企业之一,过去的盲目投资让我们失去了机会,现在不敢投资也失去了很多机会。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准,投资就缺乏理性思维。我所接触的人中有80%是由于这种原因而被碰得头破血流。虽然来读书要作出一定的牺牲,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比如创业学、投资决策等课程的学习让我受益颇丰。尤其是那个荷兰教授讲的运营管理案例让我感受很深,非常有启发意义。现在尽管学习还未结束,但相信这次学习一定能为自己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自己少走弯路。
蒋汉明(长沙太阳人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是来自民营企业的,本科也是湖大毕业的。我于1992年从国企辞职去深渊打工,1995年开始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企业,做液晶显示的,从创办到现在已有10年了,但是发展很慢,所以激发我来读EMBA。我觉得我的企业虽然小,但管理很混乱,自己也一直在想要如何改进管理。通过在这儿一年多的学习,我的思想上已有了很大的转变。
1.虽然我已经赚了第一桶金,但是企业的持续发展是需要知识的。
2.在接下来的3、5年内,要想使企业有一个比较快的发展,在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上了这些课是及时雨。我的学费也是自己掏钱。现在我也在湖大MBA里找人才。公司里部门经理以上的员工我都会支持他们去读MBA。
3.我更加认识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4.湖大是湖南省第一家开办EMBA的千年学府,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企业作为一个社会资源,要如何对其进行好的管理是很重要的,管理不当,小则造成企业发展不好,大则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国家的教育还是任重而道远的。能来此学习,深感荣幸,坚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匡竹述(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
我原来是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在国家计委工作了16年,从副科到处级。计划工作牵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国家领导人微观决策可以失误,但宏观上是不能失误的。企业领导人也基本类似。我们的职工中有30多个来了湖大读MBA,他们说:“我们读MBA,CEO就去读EMBA吧,我就这样来了这里。”
我的主要收获有:
1.在生产运作管理上学习了许多质量方面的知识。我们有质量部门,我们对于工程的要求是要经得起三个考验:经得起同行业的检验;业主的检验;时间的检验。我们的工程在去年就获得了7个国家一等奖,一个国家二等奖,一个国家三等奖。这在同行业少有的。
2.通过HR的学习,制订了一系列的聘任、管理和选拔制度。
3.学习了财务后,对这方面的要求高了,现在要求公司理财。
此外还接触了很多国际、国内的先进理念,更重要的是这里为我们湖南省的企业家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网点,既学习了东西又交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