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做古董估价的朋友,他做的大概就是估算一下,你祖母拿来放铅笔的那个中国古花瓶值多少钱,以及你阿姨的那些银制小摆设价值多少。他告诉我,他工作当中最困难、他最害怕面对的部分,就是怎么告诉别人,他们视若珍宝的东西根本不值钱。
我完全能够体会。每次有人把自己的想法、研究或作品投稿到《哈佛商业评论》,但我得告诉他们作品还不够好的时候,我也会有这种感觉。
拒绝信对谁来说都不好写。不管是要告知应征者没进入下一轮,告知创业者你不打算投资,或是告知供应商不再需要他的服务,我们都很不愿意写这类电子邮件。写这种信让人不开心,因此有太多人就拖着迟迟不动笔,或者根本不写,用沉默来表达。但这是放弃大好良机(而且也不礼貌)。拒绝别人虽然令人感到痛苦,但还是有好处。例如,欧洲管理和技术学院(ESMT)的莱纳斯.达兰德(Linus Dahlander)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海宁.皮耶祖卡(Henning Piezunka)所做的研究发现,如果企业愿意花时间清楚说明,为何不采用群众外包所得到的构想(而不只是消极地不处理),这么做不仅能提升外界所提意见的品质,也能让外部群众更愿意参与。
我在《哈佛商业评论》工作的这十年间,拒绝了数千个构想、投稿和草稿,我从当中学到了,很快回覆不采纳,胜于拖了很长时间不给对方明确答覆。
如何写一封基本的拒绝信
要写出好的拒绝信,需要花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然而,学会写清楚明确的拒绝信有几个好处,其中之一就是,能够促使你想清楚你对别人的要求是什么,以及自己服务的组织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举例来说,我为《哈佛商业评论》所写的拒绝信可分为五类:内容太广泛(因而对读者不是很有用);与已刊出内容重复太多;用了太多专业术语;太过于自我推销;没有足够的证据或专业来支持文章论点。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就能整理出一套准则给潜在的作者,鼓励他们避开这些常见问题。
此外,拒绝信不必太长,也不必巨细靡遗地说明拒绝的理由。如果你与对方并不熟(从来没见过面,或者只有往来过几封电子邮件),整封信可能几行就已足够。我回顾自己寄过的拒绝信,发现通常有个十分简单的格式:
- 表示感谢。
- 告知不采用。
- 提出主要理由。
- 给予希望。
举例来说:
如果我要告知坏消息的那个人,曾来求职并接受过我的面谈,我就会稍加调整,但基本格式仍然相同:
如果你认为根本不可能在信末给对方任何希望,就断绝他的希望。正如乔瑟琳.葛蕾(Jocelyn Glei)在她的电子邮件写作指南《取消订阅》(Unsubscribe)当中指出的:「不要讲任何会使收信人误以为还有希望的话。虽然如此斩钉截铁似乎有点残忍,但如果为了『减轻打击』而多说无谓的话,只会造成虚假的希望。把话说明白,然后签名结束就好了。」假的希望比没有希望更为残忍。给人虚假的希望,只是鼓励对方浪费更多时间,也浪费了你的时间。
如果你觉得明确拒绝实在太过冷酷,不妨在信末再说一次感谢。下面这个例子是给供应商的拒绝信:
如何写一封详细的拒绝信
但有时候,提案内容(或求职者)其实已经很接近你要求的条件,而你希望未来还有合作可能,或是想保持联络,该怎么写?对于这些情况,前面几封信的写法可能太过冷酷,意思也不够清楚。如果必须拒绝一些自己其实想鼓励的人,我的回信会采取类似格式,但会更详细说明拒绝的理由,也会更明确鼓励对方继续尝试。(在上面提过的研究中,达兰德和皮耶祖卡发现,如果清楚解释为何拒绝某个想法,就能让拒绝带来正面影响,例如提升动机、提高构想的品质。)
我也常常会用提问来结尾,以表达我是真心有兴趣,而不只是为了安慰,而提出空洞的承诺。
愈详细说明拒绝某事或某人的理由,就能提供对方愈多资讯。被拒绝的人如果够聪明,就能好好运用这些资讯,以便下次提出更好的提案。我回绝过的人当中,曾有少数几位表示感谢我写的拒绝信;因为我提供了具体、明确的回馈意见,让他们能够在未来提出更好的提案。这件事提醒我们,虽然大多数人害怕批评别人,但收到批评意见的人,的确会重视那些意见。
自己不同意拒绝的决定,但不得不写拒绝信
有时候,你不认同拒绝的决定,但必须通知对方这个决定,此时下笔就特别困难。例如,其他人都对某个求职者没有太好印象,只有你努力为他争取,或者,高阶主管委员会认为某家供应商的价格太高,但你努力为它说话。我也曾经努力为某些文章说话,但其他编辑觉得还未达到刊登的条件。这种感觉并不好。
这种时候,你会很想把责任推给他人,像是「已经有人决定,我们不会继续这项方案」,或是「公司高层决定要走另一个方向」。但请不要这么做。用这种方式,被拒绝的人也不会觉得比较好过,而且这种写法还有损你身为决策者的权威。
如果要由你发出拒绝信,你就应承担起拒绝的责任。你可以说:「经过多次讨论和斟酌,我们决定…」或是「这是一个很困难的决定,但我们最后决定要…」,但重点是要说「我们」,而不是「他们」。
在拒绝信中,如果你把责任推给别人,就很难提出有用的回馈意见,也会让人觉得你的企业内部各自为政,或者争议不断,因而降低对方未来与你合作的意愿。
在经历多次来回修改之后,还是得写拒绝信
另一种非常难以下笔的拒绝信,就是双方都已经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来修改,但仍功亏一篑。虽然已经投入许多心力,但还是得就此停损,进行其他工作。有些时候,这种消息最好是打电话说明,请自行判断。但如果你决定要写电子邮件,不妨简短表达。通常到了这个时候,你和对方已经花了许多时间讨论这个专案或文章的问题,对方应该已经知道你拒绝的原因;你只需要简单重述即可。
若要传达这种很难传达的讯息,我还会做另一件事,那就是与被拒绝的人站在同一边:我们已经诚心努力过,但我们还是失败了。这并不只是讲场面话;如果你拒绝的是某件自己也参与很深的事情,那么你确实也该负起部分的失败责任。(这也可能表示你其实应该更早喊停,这样对双方的伤害都较少。)
传达坏消息很困难,而在不同的企业或文化当中,以上的例子可能听起来太过严厉,或者也可能太过温和。请依据所处情境及文化,来决定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但请记得:不要只是为了安慰而安慰。虚假的和善,只会给人虚假的希望,而这绝非真正的和善表现。
登录后发表你的伟大言论!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