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信息化效能的评估

企业信息化研究的一个关键在于分析企业引入IT系统所取得的效果。在当前IT投资趋于理性化的时代,分析信息化投资效能是否真正与其信息化投资程度相匹配已成为学术界与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企业信息化研究的一个关键在于分析企业引入IT系统所取得的效果。在当前IT投资趋于理性化的时代,分析信息化投资效能是否真正与其信息化投资程度相匹配已成为学术界与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了一个全方位评估企业信息化投资效能的方法,旨在促进企业引入信息技术的科学化、合理化。

困境之下的信息化效能评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公司信息技术支出年均增长20%—30%,但近年来由于世界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企业界对IT投资的发展已趋于平缓。究其原因,是由于许多企业在对IT实施大量的投入后,发现新的和改进的技术没能同步地创造出人们所期望的商业价值,因此对信息化投资产生了怀疑和困惑。我国在IT方面起步较晚,观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IT投资水平的发展很不平衡,但近年来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程非常迅速,同时我国政府也已明确提出“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宏伟战略目标,对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给予大量的投入和支持,据预测,2004年政府IT支出将增长16%,全国IT市场支出将达2989亿元,应该说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已处于转折点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企业信息化的监督工作不到位,部分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忽视以战略管理为基础进行宏观IT规划,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和全的技术,造成大量信息化投资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形成信息投资黑洞,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企业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但目前,企业界和理论界尚缺乏全面的、能满足实际需要的企业信息化投资效能分析方法和工具,因而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

林林总总的方法和无奈

关于企业信息化效能评价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CBA(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利润法)、ABC(Activity-Based Costing,过程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法等。

ROI原本是会计学概念,早期用来判定投资工厂或购买铁路相关的成本是否合理,现被广泛使用在各个领域。ROI的结果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即投入产出比,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所投入资金的回报程度。ROI计算公式为:收益/投资×100%或者ROI=(成本降低+收入增长)/总成本。当计算IT投资的ROI时,需要知道:在信息化上的投资(总成本)额;从投资中能获得的收益(成本降低+收入增长);以及计算ROI时确定的时间跨度。ROI作为一种定量评估模型,主要考虑的是财务指标,但IT应用过程的复杂性使得此时的ROI成为一种复杂的计算模型。在IT投资的价值评价过程中,很多财务指标,特别是收入增长方面的指标难以量化,因此ROI的计算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出IT投资产生的价值。

CBA法是ROI的一种变形方法,它把无形费用,以及成本和利润都以货币的形式表示出来,费用和结果均以货币为单位评价,计算净得失。计算结果以效益与成本的比率,或以纯成本或纯效益直接体现出来。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情况,或者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时候,一般仅用于宏观决策者使用。CBA法在计算过程中难以把某些非货币单位尤其是无形费用转化成货币量,这是CBA法实施的难点和不足。

ABC法是20世纪80-9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RoberS.Kaplan和Robin.Cooper创立。ABC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ABC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ABC不但在成本理论上有所突破与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企业决策和战略管理中具有极大的价值。它不仅可以提供正确的符合管理需要的成本信息,有助于提高成本管理水平,而且为企业进行战略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力武器,并且可以支持、配合很多新的战略管理方法,如BPR、TQM、JIT等。ABC分析法对于企业评估类似IT应用这样的战略性决策,具有明显的优势。但ABC方法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而且对于关键成本驱动因素的分析依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在实际的操作中,企业还不能正确地分解活动、分析其成本行为以及建立一套完整的战略成本系统。

BSC由财务、客户、内部过程、学习和创新四个方面组成,是用以构建IT投资价值分析模型的有效工具。BSC注重企业经营过程的研究,不仅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出测评对象的实际情况,而且还可以反映出评价对象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从BSC的四个方面所构成的因果链中深入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不断地优化和提高评价对象的功能和运行效率,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BSC的不足在于外部因素仅考虑了客户,忽视了供应商、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不足;同时,该方法也缺乏更详尽的操作指南。

总结已有的研究,各种评价理论和方法虽然在某一方面实现了对IT价值的评价,但各有其不足之处,如ROI、CBA及ABC等评价方法主要以货币形式来表现IT投资价值,但对于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无形资产来说其价值难以用金钱来衡量,所以最终得出的评价结果是不准确的;而BSC方法在评价利益相关者方面功能有所欠缺,不能全面的反映IT的价值所在。

一种新的评价思路

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复杂的,为准确评价企业信息化的绩效,不但要测评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需要进行信息化效能的评价。因为信息化投入与信息化产出,在结果上是成正比的。即,投入越多,信息化水平显得越高。即使投入浪费很多,评价结果仍然是正面的。这就与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导向产生了严重背离。究其原因,就是在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之间,没有建立效能基准体系,来“过滤”不良投入,“提纯”有效投入。因此,企业信息化评价需要同时做两方面的工作: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和企业信息化效能评价。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以依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进行测评,得出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状况,通过同标杆企业进行对比,可以更好识别企业在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信息化水平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在信息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差距和不足。

企业信息化效能评价是以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准值或标杆库为参照,以信息化效益为评价目标的评价,可以形成信息化成果的定量分析结论。企业信息化的产出效能,包括有形的效能和无形的效能。有形的效能指信息化实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和产值增长等直接效益,但由于竞争优势相抵消(如竞争对手也采用信息技术)等原因,这方面的效能表征并不能清楚的体现,所以在效能分析中,更多地需要从无形的效能方面去评价,如运作效率、市场反映灵敏度、各部门的协同程度等。

本文建立了一个企业信息化效能分析模型(如图),该框架以组织层级、绩效特征和业务过程周期三个维度为主轴,深入剖析信息技术对企业各方面绩效的影响。其中,组织层级按照组织构成的上下级关系,可以定义为:基层个体、运作层、战术层和战略层;将企业基本绩效特征综合概括为:效率、柔性、协同度和灵敏度等四个方面;组织内部的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过程周期,通用的业务过程周期包括:市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配送和售后服务等阶段,它包含了组织内部所有的增值活动。

该模型提供了一种分析企业信息化效能的新思路,通过这种思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决策和评价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作出整体的判断。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