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在趣味中学知识

上大学时,曾经痴迷过阿瑟·黑利的小说,《大饭店》、《烈药》、《汽车城》、《航空港》……凡是当时能够找到的,全都读了不止一遍。那时它们吸引我的只是小说中那些编排精巧的故事和作家组织情节的手法,但是后来慢慢发现,其实,黑利的小说真正与众不同的并不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读者在被那些有趣的故事吸引住的同时,总是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就是对一些行业经营管理问题的深入了解。也许正是这些小说激发了当时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的我对于企业管理的兴趣。

也是在那时候,读到过一本美国人编写的写作教科书,与我们习惯见到的教科书完全不同,它是以故事形式将新闻采写的技巧和面对不同类型任务时分析选择判断的方法一一展示。我几乎是以一种阅读文学作品的轻松心态读完了它。老实说,至今它留给我的印象和对我后来业务工作的影响比我们真正用来教学和考试的任何一本正式教科书都大得多。

知识原来shi 可以用这样一种奇妙的方式传播的。

后来也许是因为忙碌于俗务而倦于阅读,很长时间再没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偶尔看到一些所谓“财经小说”,总是感觉要么作者的“财经”知识有限,要么是故事情节的拙劣,更多的情况是两个瓶颈不幸地碰到了一起——知识源于远离现实的想象,而故事反倒缺乏想象力。

重新唤起希望的是高德拉特。

在企业管理领域理论与方法的丛林中,类似BSC、ERP、TPM、TQM这样的概念已经多得令人透不过气来,所以,看到“TOC”这三个新的字母组合很难让人兴奋起来,所幸它的创造人高德拉特在发现TOC的同时还发现了一种有效传播它的方法。

据说高德拉特已经写了四部关于TOC的小说:《目标》、《绝不是靠运气》、《关键链》,以及至今还未出中译本的《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而我只读到过《目标》和刚出的这本《关键链》。

高德拉特博士是以色列人,原本是一名物理学家,却以创造主要用来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TOC闻名于世,然后又致力于用文学的手法推广普及这种方法,这种跳跃性的转换本身就令人兴味盎然。TOC是英文Theory
Of Constraints的缩写,中文一般称之为“制约法”。简单地说,是一种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各种问题的思考方法。

作为“企管小说”,在其文学性之外,它还必须承载企管知识,而且是新的、与众不同的知识,所以高德拉特的小说中缺乏普通文学作品那种精致的故事,其情节的设计完全是从属于对知识的发掘和解释。这使得高德拉特的小说在情节方面几乎陷入了一个俗套:主人公因为工作遇到了巨大的、难以消除的障碍而陷入困境,随之生活中也遇到了各种麻烦。由于某种机缘加上主人公的积极努力思考,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难题被势如破竹似地一一化解,他以及其他与这个难题相关的人们也由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不去关注书中主要想教给我们的有关项目管理的具体知识,仅仅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读的话,《关键链》至少在两个问题上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一是对传统的商学院教育和研究方式的彻底否定。

高德拉特的小说,主要的立意是通过故事的发展来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不破不立,在《目标》中,破除的是一些近似常规却又从根本上违背常识的管理法则,书中告诉我们,用那些“看上去正确”的原则作为出发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多么的有害。所以那本书的副标题就是“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而在《关键链》中,作者又向前进了一步,他要批判的不仅仅是上面那些错误知识本身,而且也包括那些知识的产生过程。书中有两条故事主线:一是主人公李查德事业生活的悲喜变迁,二是某大学的商学院从日暮途穷到柳岸花明的过程。书中花费了不少的篇幅对商学院研究与教学方面的陋习进行抨击。作为商学院教师的主人公李查德最初的烦恼就由此而起:“要么是发表论文,要么灭亡,这就是游戏规则。我痛恨这游戏,可能因为我总是缺乏灵感写论文,我不明白别人是怎么搞的,他们总是有办法搜罗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再拼凑上一些什么数学模型,又一篇论文可以出炉了。我要做更踏实、和现实世界更相关的事,解决真正的问题。我开始觉得冷了……”看到这个情节,我想很多在大学做事的朋友会哑然失笑。在商学院苦熬了10年的李查德一直混得不顺,仍然是副教授。也难怪,听听他的言论,就不像是一个能在大学一路顺风的人:“企业界几乎所有范围的现有知识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另一方面,有一大群人理应有办法改变这局面,全世界的商学院里,究竟有多少教授呢?十万个?而我们贡献了什么?什么都没有,过去三十年里,各方面的知识都大跃进,但其中有多少个突破来自学术界?零!”
极富才华的李查德不仅面临晋升的烦恼,接下来的是,他饭碗难保,虽然他的某些判断与他们的校长不谋而合。女校长的言辞更为刻薄:“过去几星期,我用尽机会去听取经理们对我们教学的评价,我听到的糟极了,普遍的共识是,所教的基本上是垃圾。”书中一些遵从现行教学和研究规则的教授则被描写成了可笑的白痴。

在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MBA受到如此强烈的质疑,作为教学重要工具的哈佛案例被普遍认为远离实际(至少书中是这样描述的),那么从刚刚引进就被国人热情追捧并且迅速遍地开花的MBA就更值得认真思考了。

二是高德拉特在小说中阐释了什么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小说中,作者构思出一个近乎理想化的学习团队——一群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学员,来自不同行业的公司,工作中的难题令他们束手无策,每个人都带着深度困扰他们的问题来攻读在职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希望得到某些帮助。他们并不缺乏教科书上那些有关项目管理的知识,有足够的管理经验,喜欢思考问题,有探寻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学习的过程是引人入胜的。在一种奇妙的教学方式下,他们不断地发现谬误,一步步地发现、验证并且完善新的管理方法,最终将其命名为“关键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是传授那些既有的知识,只不过是根据既有的知识,引导学员去发现那些真正有用的新知识。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并不知道这一堂课将会是怎样进行。他更像是个讨论会的主持人,提出问题,把握讨论的方向,归纳他们的新发现。我一直觉得,在管理学各个分支中,项目管理是较为复杂难懂的,因而常常望而却步。但是在这本以项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书中,你会发现,知识以及探寻知识的过程是如此地有趣。作者试图让我们相信,至少在管理学学领域,知识的价值主要在于解决那些还没有满意答案的问题,或者更功利地说是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学习或教学的过程应该就是逐步探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

当然,作为“企管小说”,用文学价值来衡量,《关键链》远谈不上精彩,特别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高斯曲线”、“甘特图”、“冲突图”等等,经常令人忘掉情节而沉入问题。或许这正是作者的意图,他本来就并非想创作伟大的文学作品。

这本书最大的遗憾还是在译者的翻译习惯上。高德拉特小说现有的中译本,译者常常按照翻译教科书的习惯在某些概念后加注英文,如“项目(project)”“必备的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s)”等等,实在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这其实显示了译者对某些概念翻译的不自信。另外译者显然是受到港台地区文化的熏陶,翻译人名时都给加上一个汉姓,如同迈克尔·乔丹在香港被叫做“米高治敦”,托马斯被叫做“谭拔士”,内地人不大习惯而已。所以你看到书中所谓“李维”、“云柏妍”、“韦逊”等等,要时刻记着他们都是美国人,而不是你熟悉的老张老李。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