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管人,还是人管机器?我认为现在基本上是机器管咱们人了。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是懒惰的人类不断制造和奴役机器,却反被机器控制,最后又不得不抵抗机器的反复过程。所谓管理学,我觉得归根结底就是研究三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只谈人与机器的关系。以我自己为例,何谓上班?我的标准程序就是:坐在计算机旁,双上触摸键盘,眼晴紧盯屏幕;所谓休息,就是将上述过程反过来。某天晚上,我与客户谈了四个小时,合作意愿不断接近,可待客人一走,我心里的第一个感受是浪费了整个晚上,否则我在键盘上已经码过一大把字了。我绝对是一个喜欢社交的人,不知从那天起,我竟然将与人打交道的所有过程都视为以工作无关。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没有电话、传真、电脑、网络、e-mail,我就立即处在下岗状态。
仔细想想,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正是从学习机器的运作方式开始的。管理学之父泰罗干过什么事?不就是将机器的运作方式套在人身而已。泰罗学徒出身,后来成为工程师,他对机器的生产效率极其痴迷,发明了一整套包括最佳动作原理的科学管理方法,称为泰罗制,视人为机器的一部份,结果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而自从著名的霍桑实验之后,管理学家们对泰罗制说不,认为咱们人毕竟不是机器,是有思想情感的动物,最后诞生一大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说。
尽管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说统治了几十年,可是风水轮流传,不知不觉中我们又是以机器为中心、以网络为中心了。我发现管理学的进步,其实就是在争夺以谁为中心的过程中实现的。以MRP-II为例,开始大家将它吹得天花乱坠,似乎这是通过计算机管理企业最好方法,后来才发现企业导入MRP-II的成功率非常低,国外的成功率不超过一半,国内的成功率不超过5%,企业和专家学者们一齐陷入所谓的“IT黑洞”。
专家学者们在“IT黑洞”中反思,终于反现了症结所在。原来我们将计算机引入企业管理时,只是简单地将原来手工做的工作交由机器去做,又担心机器不可靠,会突然死机,染上病毒,或有人成心捣蛋泄秘,企业不如按机器和人工两种方式并行运作,凡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全部打印一份,方保万无一失,这样一来,无纸化办公变成多纸化办工,企业既要购置计算机系统及耗材,又要多招技术员工,成本比没有机器帮忙时还大。怎么办呢?
专家们终于从“IT黑洞”爬出来,他们认为咱们对机器不能半信半疑,应当绝对信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完全可以套用在机器上,即“疑机不用,用机不疑”。企业从上至下,应当根据计算机系统的特点,进行业务流程重组(BPR),然后用ERP系统去代替MRP-II系统,方可获得成功。据说有一个几百名员工的国营企业,为了导入ERP系统而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最后多出60多个员工。于是诞生了一段新的顺口溜:“炒房产成了房东,炒股票成了股东,找小姐成了老公,BPR成了下岗职工。”
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不要机器的问题,而是机器要不要我们的问题。如今凡未进入网络生活和工作的人,都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我深信下一次管理学的革命主题又该是如何反抗机器的问题了。
钟健夫先生,笔名童天一,品牌专栏专家,著名CI与品牌营销专家、资深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EMBA兼职教授。《南风窗》杂志创办人之一。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CI与品牌营销的专家。主要案例有方正电脑、中国移动、NEC服务器、AOC显示器、李宁牌专卖店、太阳神集团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品牌。在CI战略上,第一个提出文本识别TI(Text Identity)、听觉识别AI(Audition Identity),为CI战略理论和实践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作为专栏作家,钟先生曾在《南方周末》、《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经济时报》、《民营经济报》、《新经济》等众多报刊开设专栏。邮箱:/* */ 电话:(020)8556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