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江门:门在哪里?

如果不是中国投资环境论坛,江门已被人遗忘得太久。广东省社科院与省情调研中心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江门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目前处于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珠海、中山等8个城市的最末一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据省社科院公布的2003年广东大企业竞争力评估前50名排名中,就连湛江、韶关都各有1家,江门市却没有一家企业上榜;没有强劲的经济基础,也没有大型的企业支撑,江门落后得太远。为什么与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一样同处广东省经济中心珠三角的江门,却在2005年的今天成为唯一被遗忘的城市?往日的优势是否能够成为今后江门经济起飞的理由?

——题记

江门为什么被遗忘

有人不只一次地提到江门的地理位置其实并不好,即使地处珠江三角洲,也只是远离中心的西边一隅。然而正如江门地区不少热心人士所感叹的那样,站在外海大桥与九江大桥上,观望两岸,一边是繁荣的中山古镇,一边是冷寂的江门。一江两岸如此鲜明的对比又岂能用地理位置的优劣来简单解释呢?

回顾历史,江门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前,江门作为广东第三城,有小广州、小香港的美誉,正是依靠在内河的优势,发展起了自己的物流运输业、商业等特色经济,加上当年甘化、船厂等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上马,自上世纪50年代中至改革开放前十年,江门依靠工商业发展成一个轻工业基地,保持了在广东省内的优势经济地位。然而正是国家在这段时期大力投资建设江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特定历史,使得先于周边城市发展起来的江门固步自封起来。

在改革开放随后的二十年中,江门都没有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一时以外贸为主,一时以发展重工业为主,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轻工业基础。在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的初期放弃了工业选择了外贸,在周边城市因为发展轻工业而振兴民营经济的时候,却在大力扶持大型国企更没把引进外资放在眼里。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江门才开始国企改革转制,到了这个时候江门的大部分国企已经积重难返,而民营企业也因为先天的重视不足始终只能是小打小闹;然而相反,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珠三角其他城市已经迎来了其经济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有的在外商投资中受益匪浅,如东莞、中山等;有的在民营企业的壮大中经济飞快增长,如南海、佛山和顺德等。

显然,因为地理优势最先发展起来的江门,却因为发展定位的失误,错失了改革开放最初一次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说广东“四小虎”在20世纪90年代的赶超,带给江门的只不过是一次痛苦的前奏,因为此时的江门尚有着多年累积起来的财力和国有企业的支撑;那么此后90年代中后期,因为国企普遍衰落,让江门的经济终于不堪重负。正是这最后的十年,使江门真正拉大了与“四小虎”的发展差距,彻底丧失了与“四小虎”一比高低的能力。

有钱而无资本的侨乡

江门,全国著名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 330多万人,占全国海外侨胞的十分之一,市内侨眷、港澳台同胞亲属占人口的57%。几乎在所有关于江门经济的讨论或者文章中都会提到这样的字眼“侨乡”,然而这样的字眼不只是意味着骄傲,还意味着一种深深的遗憾。侨乡,这样一个称号,成为江门对外宣传自己的最响亮的名片,但可惜从来都没有成为促进江门经济发展的一个充分理由。

台城是台山的市区。台城的道路古旧而狭小,白天的台城宛如一个慵懒的边陲小镇,人们说,几十年了,台城都没有变化过。

然而那只是在白天。入夜,台城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华灯初上,各类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霓虹闪烁。“自由城”据称是全台城最大最热闹的夜总会,门口是广告语,大意为“可能是五邑地区最好的夜总会”。晚9点刚过,有着多个舞台的自由城已经挤满了年轻的脸孔,很快,一场盛大的歌舞表演即将开幕,那便是台山的变化。

据台山本地人介绍,台山应该是五邑地区最为休闲的城市,吃喝玩乐是台山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强项,而大部分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基本上都宁愿呆在家里,依靠华侨亲戚朋友的汇款,日子也过得逍遥自在。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台山,也是整个江门地区的普遍现象。一位在江门当地从事五金贸易的CEO说,在江门做什么生意都难做,唯有做娱乐场所好赚。而这些娱乐消费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在推动。据了解,江门地区的平均收入并不高,人才往往因为当地薪资偏低而不愿流入江门,然而江门城区的消费水平相对而言并不低。几天来,记者走访了江门的民间,很多人都承认,江门人并不穷。而所谓藏富于民,从以上描述可见一斑。

然而江门民间的富却没能成就整个江门地区经济的富,当每年大量的外汇流入江门地区时,却只能是润物细无声。当然,江门并不是没有利用华侨资本盘活地区经济的想法。事实上,走入江门地区,随时可见写着某侨商大名由其捐资而建的各类建筑,而更有当地政府官员透露,很多华侨其实都不愿意回家乡来投资,因为有着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纠葛,无论是和亲戚朋友还是和政府,往往一回来投资却因为情面问题最后变成慈善工程,那还不如就单单捐点资办个学校。所以江门不少华侨都去到东莞佛山等地投资建场,一来没有任何纠葛,二来产业环境也更为成熟。

有钱却无资本,制约江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正是江门这个侨乡多年来的心中之痛。

侨乡的企业为何长不大

《江门,沉默不是金》实际上并不是李桂生针对江门的唯一思考,此前此后,李桂生分别写了名为《江门为何出不了中国百富?》和《江门,你被谁抛弃?》两篇文章,合称《江门三部曲》。如果是从深入分析江门经济缺少活力成因的角度而言,后面提到的两篇文章更具实际意义。

在《江门为何出不了中国百富?》,李桂生很用心地统计了胡润“2004中国百富榜”中广东籍企业家上榜人数分布情况,其中广州4席、汕头3席、梅州3席、河源、阳江、顺德、中山、惠州、东莞、深圳各1席,遗憾的只是五邑籍企业家榜上无名。

这样的数据多少勾勒出了广东商界财富阶层的基本面貌。的确,在江门地区,我们看到的几个大型企业几乎都是国企和外资企业,当地唯一成功上市的民营企业美达锦纶也是国企转制而来的。在赢周刊记者几天的走访中,接触到的本地民营企业主也是少之又少,这似乎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拥有着无数具有开拓精神华侨的江门本地,没能生成一个具有创业精神的群体。

部分的江门本地人对于自己的华侨亲戚有着很大的依赖心理。而根据开平当地一名在法院工作的人士介绍,当地假离婚的人非常多,有的镇一年甚至要办理100多对夫妇的离婚手续,其中不乏假离婚者,在台山这种情况就更多了。假离婚是为了与有海外关系的人办理假结婚而出国移民,有专门的机构在从事这种把人带出国的生意。有人笑称,在台山,有一半的人在游手好闲,有一半的人在等待出国。而这些等待出国的人也无非是希望到国外打份劳力工,赚钱回国花,已经不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打拼天下的创业精神了。

李桂生的总结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侨乡人和华侨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这两个群体的生存和创业环境也不一样。江门自诩为“中国第一侨乡”,但如果侨乡缺乏华侨的精神文化,那么它和非侨乡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更没有什么人文优势。

谈及江门人,本地人都忍不住评价为“好吃懒做”、“二世祖”,这样的自我评价是可怕的。如果说,当江门民企长不大的原因被归结为小农思想、小CEO情结时,那么,江门人也应该到了反思本地区人文精神的时候了。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