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公司认为PC的研发与制造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客户关系的掌握与服务才是,因而开创了全新的经营模式。
许多企业在e化行动前存在怀疑心态与担心,因为虽然e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普遍为企业所承认与接受,然而类似下列的五大问题却仍然困扰着不少企业的高层领导。
管理水平问题:我们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的素质也有待提升,这时进行信息化建设,会不会太冒险了?
管理机制问题:我们是国有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受到的约束比民营企业要多,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改革,而听说e化建设在管理上是要伤筋动骨的,所以现在还不是立刻进行e化建设的适当时机;
失败风险问题:听说许多企业在上ERP项目时都失败了,以我们现有的管理水平来说,上ERP项目的风险会不会太大了?应该等内部管理搞好一点再来考虑;
e化成本问题:听说进行e化建设要花不少钱,我们目前相关的预算不多,应该等资金充裕一些再来考虑;
供应厂商问题:声称可以为我们实施e化的厂商太多了,每家都能讲出一大套道理来,我们已经无所适从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始实施。
e化(手段)是要来帮我们把管理搞好的,是要来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目的)的,然而e化本身却造成了上述这些问题,不是很可惜吗?企业高层领导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奇特的现象呢?
e化需要管理改造
管理的“改造”,就是管理的“改革”或“改善”的意思,又可称为“管理革新”,其目的在获得“进步”,而其本质则是“改变”。
为什么进行管理改造
竞争压力与科技发展是管理改造最主要的压力来源。
在市场经济里,极少有企业是没有竞争的,进入WTO以后,以往受政策保护的许多企业(如烟酒和农产品行业)都将面对来自国外强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企业就产生了“要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的强大压力:要更迅速地提供更质优价廉的、更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这就带来了管理改造的巨大压力。
工具(科技)会改变做法,正如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行动方式一样,因而,科技迅速发展产生的新应用,不但改变了管理实务上的做法,更进而造成营运模式的改变,也是一个巨大的改造压力来源。例如,互联网应用的兴起,提高了消费者的议价权力,造成了外包(subcontracting)策略的兴盛,更迫使厂商迅速e化而形成供应链,降低产品的研发、制造、配销等几乎所有活动的时间与成本,才能维持企业的竞争力。
管理改造的本质
管理改造,顾名思义是要针对管理的内容谋求改善之道。改善,不外乎是改变“想法”或“做法”。例如:日本有名的制造管理模式─JIT生产是由改变对库存功能的看法而产生的。JIT不再依循传统认为“库存是缓冲供料与生产的必备条件”的观念,而转而认定库存是一切管理罪恶的来源,把所有隐含性的管理弱点都突显出来,加以克服,因而创造了惊人的生产绩效。
重大的进步往往来自重大观念的突破,就像哥伦布先认定了地球是圆的而非平的,才能有后来发现新大陆的壮举。
戴尔公司认为PC的研发与制造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客户关系的掌握与服务才是,因而开创了全新的经营模式。
e化对管理改造的作用,也是依循上述的道理:e化作为管理的工具,突破了时空的制约与人脑(记忆与运算)的限制,因而带来可观的管理改造效益。
e化前的5大问题
管理水平问题
e化时的确会受到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这是无可置疑的。然而,e化的内容与方法很多,企业可以找到受管理水平影响小的e化项目与做法,而开始e化建设的行动。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可能是指交易处理不够好;速度太慢、数据不准确或不齐全;也可能是指决策不够好:没有规定的决策依据与制度,随意性太高,或决策所依据的管理知识太过阵旧……等。
交易部分的改善是比较容易进行的,找到好的管理软件包,尽可能地依其设计的原理来处理内部的交易事项,很快就可以见到改善的效果。
决策面的改造则比较难,因为它几乎涉及了所有职能单位的管理者。决策的改造也要细化为两部份来考虑:程序上是指决策程序规范程度的提升,而内容则是指决策模式的更新。
因此,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细化为“先交易、后决策;先程序、后内容”的法则,以e化来帮忙。如此做,进行e化建设不但不是冒险,反而是协助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
管理机制问题
e化建设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善过程,我们可以划分e化建设的阶段性,缩小并控制各阶段之间的梯度(gradient),逐步扎实地e化而保证对应的管理能改造成功。
所谓管理机制,其实也分成内容与程序两个部分。国有企业的制约,主要是指机制的“内容”而言,在“程序”上则仍然留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是否规范化的问题,也必须就程序和内容先区分清楚,而国有企业在这一方面是可以下功夫做改造的。例如:企业内部使用电子邮件,只要大家都遵守软件的规定,就可以顺利地使用它,而不管邮件的内容是否高明。企业要提升规范化程度的原理是一样的,它与“内容”是否高明是毫无关系的。
因而,管理机制不是一个限制企业是否能实施e化的问题,高层领导是否有决心,能否认识到e化的重要性,才是关键。
失败风险问题
的确有许多企业上ERP失败了!我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足、认识不够,决心和方法都不对所导致的。
有许多人指出了企业在上ERP时会面临的管理挑战,我把它纳成三大类:制度、人才、数据管理。其中制度和人才的问题,包括了机制上的考虑,已经如上所述可由“程序”的角度着手,而大幅度降低初期e化的风险。等e化程度提升后,再转而克服内容上的管理挑战。
数据管理的问题,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原本是企业在e化之前就该做好的工作,它不是e化产生的问题,而是e化的前提。
因此,e化的风险是可以控制与降低的,但企业高层领导要先有足够的认识。
e化成本问题
e化贵吗?这是个比较的问题,在不少企业里交际费用比e化的成本要高多了。数年前美国的一个SCC(Supply Chain Council)协会统计指出:企业e化的总支出,包括硬件、软件、人员费用支出、顾问咨询、培训、办公费用等等,平均为营业额的1.4%,而产生的效益为营业额的3-5%。电子业e化的支出较高,有占到营业额的3-6%的,而汽车业则约为营业额的1%。我国企业在e化支出上的花费是多少?许多企业e化时连营业额1%的1/4都不到。
若选择优良的厂商,实施方法正确,e化不贵!
供应厂商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时间不长,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短,故供应厂商面产生的问题的确比较多。有不少厂商利用一般企业还不太懂e化内容与道理的机会,做了不实的宣传,造成了一些e化的负面印象。
因而,企业在选择e化的合作厂商前,最好先做充分的学习,如学习e化的相关知识、ERP的工作原理等,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才比较容易选对优良的厂商。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评选的方法,不要单凭产品演示来做选择,而真的用选样的内部数据来进行测试。
在重大的行动之前,有疑惑是难免的。
要破除这些e化的疑惑,只有从“知”的层面上去下功夫,多研习有关的文章与讯息,勤下思辨的功夫,建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为企业的e化管理改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