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在“归核化”的国际背景下重新思考多元化(1)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大企业的“归核化”趋势的逐渐明朗,同时伴随着国内很多新崛起企业因多元化而造成重大失败的个案的增多,多元化战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但事实上,企业的经营是与竞争连在一起的,脱离竞争环境讨论是否应该多元化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结合中国不同行业市场竞争的实际来重新思考多元化战略。

  都是波特与哈默惹的祸

  企业追求多元化,核心是寻求企业扩张的机会;强调核心能力,主要是在于强调企业利用能力的能力。在这两种朴实的思想背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论:波特的定位理论和哈默的能力理论。过于强调追求市场机会,便是支持和鼓励多元化;过于强调能力,实际上就是反对多元化。而实际上,能力更关键还是机会更关键,需要考察市场的竞争情况。

  □波特也会犯错

  在波特的理论当中,他过于强调行业的吸引力,也就是市场的机会。他认为企业战略分析的基本单位是行业、企业、产品与经营活动,关键点是通过对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确定企业在产业中的合理位势,通过战略的实施对五种竞争力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甚至可以改变某些竞争规则。

  他将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的位势就成了竞争优势的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和保持优势位势。总之,波特认为,企业必须在行业、市场结构中找到一个独特的位置,从而使他们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拥有一个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其获取竞争优势的逻辑是:产业结构分析——选择产业——定位,确定基本战略——实施基本战略——成功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赢得竞争优势——巩固定位。

  在波特的理论中,暗含着一个假设,那就是枝桠企业能够找到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并且能够在这个行业中适当定位,企业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取得竞争的胜利,市场的机会是争胜的关键,显然这有些偏颇。

  □哈默又过于迷恋企业自身的能力

  波特认为,产业结构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十分重要,通过产业定位,企业可以三种方式获得竞争优势:总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差异化)和目标集聚。能力学派则将视觉中心转向企业内部,与之密切相关的是作为战略的全面质量管理、再造工程与核心竞争力、能力竞争以及学习型组织研究的兴起。

  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他们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的文章,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的学识。”他们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很形象的用“竞争树”加以比喻:一个从事多种经营的公司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树干和主要的树枝是核心产品,而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都由树根提供养分维持生存。树根就是核心竞争力。如果仅仅看到树叶,人们很难理解大树的力量。同样的道理,如果只看到企业的最终产品,人们可能会觉察不到企业的竞争实力真正的来源。

  这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最终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市场表现,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物质载体,是联结核心竞争力和最终产品的根本途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共同学习的结果,来自于组织内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传播、参与、深刻的承诺,它不会像有形资产因为长期使用而逐渐消失其价值。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一些特性:(1)途径依赖性和累积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2)组织结构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复合的,它不仅是由技术因素决定的,而且与企业的组织、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协调有序的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效应,能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超越员工个人的技术能力。(3)粘滞性。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在它形成过程中,企业主体的内质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与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不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竞争对手之间形成质的差别。(4)暗默性。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作技巧与诀窍等技术特性,还包纳了企业管理和文化特征,其内容大部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表征的,这种特性被称为暗默性。

  正因为核心竞争力有这些特性,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了解并轻易复制,它能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识别核心能力有三条标准:第一,可延展性。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它使一家企业能够参与相当分散的业务;第二,有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对最终产品的消费者利益有明显的贡献,它具备最终产品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第三,难于模仿性。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独树一帜,其竞争者难以模仿或难以在短期内赶上。

  在核心竞争力层面上,企业的目标是产品性能的特殊设计与开发方面建立起领导地位,以保证企业在产品制造、销售和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此相适应,企业必须进一步使其在核心产品制造和销售方面所占份额最大化,否则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延伸将受到限制。企业在开发与维护核心竞争力方面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失去核心竞争力的成本是非常大且显而易见的;第二,核心竞争力需要持续的投资和强化,那些不能在核心竞争力上投资的企业必然会发现进入一个新兴的市场是很困难的。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并购与联合不可避免,但战略联盟应该促进组织的学习而不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主张企业应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进行多元化和战略联盟,并在此过程中强化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能力学派着重从企业能力要素的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他们假定企业因所拥有的资源和内部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了企业间的异质性,这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占优的或特异的资源或内部能力如果与环境机会恰当地匹配的话,它们将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他们主张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制定和实施企业的竞争战略: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制定进攻性战略目标;围绕设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组织变革并确保每个员工都拥有达到战略目标所要求的专门技能和资源。能力学派获取竞争优势的逻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企业机会空间分析——确立基于核心竞争力培养和应用的战略——实施战略——建立和维持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加强核心竞争力。

  决策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赞成追求市场机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人都是受到波特思想的影响。但波特的关于竞争优势的理论存在着缺陷:将竞争优势主要归于产业结构,而忽视了企业内部因素以及自身的能力。用该理论指导企业,很容易诱导企业进入一些看似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战略。

  而实际上,产业中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大得多,即便企业处于同一产业且面临着同等程度的五个竞争力量,但它们的市场绩效仍然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一篇引起争议的名为《行业的作用有多大?》的文章中,UCLA的教授理查德·鲁梅尔特(1991)采用了政府的统计资料对制造业企业1974-1977年的经营业绩进行了检验。他的理论假设相对简单,即:如果说行业确实是战略形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的话,那么,跨行业的企业经营业绩的差异程度,应该远远大于同行业内企业经营业绩的差异程度。但他调查后得到的结果,与他的假设正好相反。”后来,有些学者通过对影响企业业绩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仅为15%~40%,其他因素则应该归属于企业的内部因素。

  另外一些坚决反对多元化的人则是能力学派的信徒,它们强调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但能力学派关于竞争优势理论也存在着不足:能力学派过分强调了内部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很少或几乎没有将目光投向企业外部去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它的前提是把外部环境看成线性变化和相对稳定,这样就可以发挥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而实际上当今的环境变化经常是非线性的,并且日趋激烈。过分追求核心能力,会忽视需求和竞争的变化,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也会忽视企业的其他的一些重要因素,不利于企业的协同发展。

  那么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究竟是应该多考虑行业的吸引力还是自身的能力?太注重企业的能力就会导致战略保守,影响企业的扩张速度,而且企业会形成对于行业的依赖;太过关注市场的机会,又有可能毁掉企业以前所取得的成绩。在实际的抉择当中,还需要考虑竞争环境的问题。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