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找准对手的命门,实施差异化营销

金娃叫板喜之郎

  江湖上寄望于击败武林盟主而一举成名者不少,但最终谁是老大仍是凭实力决定。年销售额为2亿的金娃虽然位列果冻市场次席,但要挑战年销售额为15亿元的喜之郎,在许多人看来无异于以卵击石。

  这是两个有诸多相似点的企业:金娃总经理谢立平与喜之郎老总李永军创业前都在深圳工作,都是在1993年辞职,创业团队都是三个人,企业都在广东。只是经过几年的拼博,喜之郎在市场上已将金娃抛在身后。金娃能将喜之郎从老大的位置拉下马来吗?

  一脸书生气的金娃老总谢立平看似儒弱,然而平淡的语气背后却凛然透出一股肃杀之气。他轻描淡写地向记者说了一句关于恐龙的格言:世界上比这个动物大得多而灭绝的比比皆是,大并不可怕。

从战国时代到一骑绝尘

  果冻这种小食品出现在中国是在80年代中期。1985年,天津长城食品厂成为国内首家生产果冻的厂家。1986年深圳市琼胶工业公司作为第二厂家推出SAA牌果冻,产品上市后即出现供不应求现象,至1993年底SAA牌果冻仍为市场第一品牌。

  但果冻真正走入寻常中国人的生活是在90年代。从1990年起,各地的果冻生产厂家一窝蜂地出现。以广东汕头地区为例,家庭工业遍地开花,单揭阳市一个叫锡场的小地方就有100多条生产线,到1993年,汕头地区生产线不下300条。由于市场价格竞争十分激烈,“东鹏”、“深宝”等曾经的主导品牌相继下马。

  1993年,喜之郎果冻面市并开始高速增长。次年5月,金娃产品正式面市,其主打产品金娃布丁为全国首创,喜之郎也于三个月后推出布丁产品。1995年到1996年,布丁热风靡全国,金娃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并在通路上成为风头最劲的产品之一,产品总体在喜之郎之后名列第二,其销量约为喜之郎的60%。此时喜之郎虽然已经是市场的第一品牌,但领先优势并不明显。

  行业格局的变化出现在1996年。这一年喜之郎率先在中央台耗巨资投放广告,产销售迅速提升,果冻行业第一品牌真正出现。与此对应的是,金娃一方面仍沉浸在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中,仍然坐等客户上门,另一方面又因为资金等原因无法大力投放广告。1995~1997年金娃产销量虽略有增长,仍居市场第二位,但与喜之郎相比已相去甚远,产销量相差十几倍。直到1998年,市场现实使金娃终于清醒过来,开始意识到要做市场,逐渐招兵买马,拓展销售渠道。

  喜之郎的成功效应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公司加入竞争行列,如“乐百氏”、“徐福记”、“晶晶”、“如果”、“中岛”等,但是,喜之郎在营销上的先机优势使它在竞争队伍中绝尘而去。其最高峰时曾占有70%的市场份额,到目前也仍占据着半壁江山。而金娃则只有9%左右的市场占有率。

找准喜之郎的命门

  在武侠小说中,高手们无论武功多强,无一例外地会留下一个命门,此命门一旦被破,则大势已去。对于金娃而言,全面跟喜之郎死磕显非善策,说不定还会引火烧身。要完成战胜喜之郎这个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好的制胜之道是找准喜之郎的命门,全力进攻。但喜之郎的命门在哪里?

  谢立平向记者讲述他去深圳听一位营销专家的演讲时提的一个问题。当时他以一个普通听课者的身份问该专家:“如何战胜喜之郎?”专家沉思良久,反问:“你听到喜之郎这个名字,想到了什么?”他仔细地想了一下,没什么感觉。

  喜之郎享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但这是由于其巨额的广告费所形成的产出。品牌知名度有了,品牌的内涵是什么呢?

  从喜之郎的广告风格看上,其诉求是营造温馨详和的欢乐气氛,以情动人,但却很少在功能上进行诉求,使消费者对于喜之郎作为产品的特性并不了解。对于喜之郎的广告策略,外界褒贬不一。主要的批评意见是,喜之郎的品牌内涵过于空洞,一旦缺乏大量的广告支持就撑不起来。

  金娃请来的营销专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向谢立平建议,以功能为诉求点,进行高度差异化营销。

  但功能是否果冻这种价值不高的快速消费品的消费者所关注的呢?一份市场调查报告让犹豫不定的谢立平眼前一亮。这份调查报告表明,虽然果冻食品的最终消费者有不同的年龄层,但仍有近90%的消费者是儿童。儿童消费存在着极为普遍的最终消费者与购买决策者相分离的情形,购买建议虽是由儿童提出,而真正的购买者却是其父母。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天性是感知、贪玩,包装、口味、口感与广告无疑是吸引他们购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们的指名购买率不高。而真正的购买者——家长考虑更多的却是安全、营养。

  在金娃的调查中,家长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孩子零食的营养状况表示担忧。孩子喝多可乐,他们担心孩子皮肤变黑;零售吃多了,又担心会影响主食。他们非常关注小食品对于儿童的健康影响,但是,他们对此基本是一无所知,面对众多的食品,无从判断那一种小食品对孩子的营养有益,因而也无从选择。

  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喜之郎的命门已经暴露得非常明显:长期进行情感诉求,忽略了消费者对于果冻食品营养性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对于真正的购买者而言是第一位的。金娃挑战喜之郎的突破口一下子清晰起来:以产品的功能为诉求,营造“功能性营养果冻”的概念,将目标瞄准真正的购买者。简单的4P比较

  一旦确立“功能性营养果冻”的定位,关键的是如何将其具体化。在具体化之前,有必要了解双方各自的长短。在营销的四个要素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上,谢立平就金娃与喜之郎进行了比较。

  在产品开发方面,金娃优势明显。1997年推出的“布丁王”双层果冻布丁,1998年推出的“喱冰”(目前的吸吸果冻)可吸式果冻,以及1999年12月推出的独具特色的“开心一派果浆布丁”,在国内都属于首创性的产品,完全居于领先地位,并引来喜之郎的跟风行动。但是由于营销、包装方面的种种原因,这些技术上的先进没有带来市场上的领先,跟进者喜之郎后来居上。

  在价格方面,金娃比喜之郎略低,但是果冻的价格弹性并不明显。

  喜之郎渠道之庞大与完善自然令谢立平非常羡慕。但是,喜之郎渠道是建立在其巨额广告投入的基础上的。就渠道策略而言,喜之郎依靠的是广告的拉力,作为“果冻布丁”的代名词,经销商心里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会经营喜之郎的产品以证明自己的实力。相反的是,金娃虽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广的销售网络,但靠的是自身的推力,力度并不大。

在促销方面,双方都无特别的创新

双方的比较可见表1。

反攻开始

  找准对方的软肋,明确自身的长短所在之后,谢立平显得信心十足。在2001年的最后两个月,谢立平在“功能性营养果冻”的旗帜下,正忙着排兵布阵,期待着明年开始发动总攻。

  记者注意到,金娃的新广告片已经完成,广告片完全体现了金娃“功能性营养果冻”的定位,诉求点非常鲜明。谢立平对记者称,明年,金娃将会调动资金,加大在广告方面的投入。

  排兵布阵仍然是从4P着手。“功能性营养果冻”的定位,不仅仅要求营销在诉求上进行改变,更为强调的是进行全程营销。从研发端开始,直到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无不围绕着产品的定位进行。

  在产品上,金娃的强大研发能力与“功能性营养果冻”定位开始紧密结合。“伊人芦荟”的诞生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伊人芦荟”的对手是喜之郎的“水晶之恋”,都是针对年轻女性消费者,但是“伊人芦荟”的定位却是“含有可以美容养颜的芦荟的非常适合女性的产品”。在原料上,“伊人芦荟”采用海南五和堂三年叶龄以上的库拉索芦荟,在花粉、蜂蜜等主要配料的选择上,从芦荟口味的协调和保健功能的协同两个方面考虑,进行科学的筛选和搭配。与“水晶之恋”相比,“伊人芦荟”无疑有非常独特的利益点,差异化的优势非常明显。

  类似的产品正在大量地进行开发。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点,金娃开始整合外部资源,与第一军医大学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公司董事长蔡霜竹告诉记者,公司与第一军医大学合作开发的“健脑”营养果冻,将在次日与日本客商签订一笔数额巨大的供货合同。醉心于研发的蔡兴奋地告诉记者,类似的产品已经开发出多样,并将伺机推出。

  新产品的推出有赖于强大的销售网络支持。金娃广告投放量很少,势必导致对经销商的拉力不足,从而使销售网络建设受到影响。对此,金娃的解决之道是从经销商的利益着手。管理得当,金娃的成本相对于对手较低,从而使它具备了向经销商让利的可能。由于喜之郎在广告上有强大的拉力,造成许多经销商将其作为象征性产品,无论是在哪一个卖场,都会卖喜之郎,要有此产品作为号召。但是,经销喜之郎所获得的利润却比经销其他产品所获得的利润要低得多,其中差额甚至是以倍计算,在此情况下,经销商对于喜之郎的积极性并不会很高,反而会向消费者努力推荐其他利润高的产品,并将其置于显眼的位置。从这个方面看,金娃牺牲部分利润对经销商让利的策略,无疑将会加速网络的铺设。

  在快速消费品中,促销起的作用相当大,但是,无论是喜之郎还是金娃,在此前都没有别出心裁的促销手段,促销无新意,经常是白白浪费了钱。如何将促销与金娃“功能性营养果冻”的定位结合起来呢?

  金娃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对于小食品的促销赠品颇有微词。这些小赠品大部分都是小玩具,但却有许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例如,一些在包装中附送的贴纸,却成了孩子们用来“赌博”的“赌具”。针对这一点,金娃别出心裁地准备推出一种随包装附送的促销卡,这种卡只要集成一套,就可以用来玩开发智力的游戏,非常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种促销卡与“功能性营养果冻”有异曲同工之妙。

  谢立平告诉记者,在明年,金娃将会择机积极参与社会性公益活动,与“功能性营养果冻”体现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起来,使金娃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品牌形象更加丰满。

  金娃的反攻将要开始,一场好戏即将揭幕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