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对海尔收购美国第三家电巨头美泰克给予极大的关注,但海尔还是在最后时刻作出了退出的决定。
虽然海尔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锋队,但只要仔细分析海尔2004年1016亿人民币的营业收入就可发现,其海外收入不过10亿美元,也就是国际市场对海尔的支持不过8%左右。相对于海尔这样一个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领军者来说,理应有更多的营业收入来自国际市场。显然,海尔的国际化程度依然有待提高。
海尔的新尝试
美国是海尔国际化一个最重要的“桥头堡”。张瑞敏认为,能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海尔已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家电厂商之一。这样,海尔可以凭借在美国的品牌,更加轻易地打入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麦肯锡的数据也支持了他的看法:在美国,高价位的品牌产品能够享受高利润。家电业的利润池(profit
pool)超过20亿美元,是中国的9倍和巴西的100倍;消费电子业的利润池超过10亿美元,是中国的10倍和巴西的20倍。
不能说海尔在美国市场上是失败者。自从1999年在美国设厂后,海尔在美国的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而根据福布斯的报道,海尔在美国已经超过GE成为第四大家电生产厂商,冰酒柜和小型冰箱各自占据美国市场50%的份额。最新资料表明,在海尔2005年上半年出口创汇的7.07亿美元中,海尔美国市场的增幅尤为显著,同比增长120%,单日最高销售额达1000万美元,创下了海尔也是中国家电在美国市场日销售额的记录。但即便如此,人们也很难说海尔已经坐稳了美国市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海尔品牌在美国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其美国业务至今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同时,美国市场上的海尔始终占据的是人们对低端产品的视线。不仅如此,海尔尽管号称是中国多元化比较成功的企业,但在美国,海尔仅仅是从冰箱市场成功的扩张到洗衣机、空调等临近的白电市场,而进一步向小家电、电脑、电视等业务领域发展遇到了麻烦。正是如此,张瑞敏在参加“中国企业走出去2005国际论坛”时表示:“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正遭受国外竞争对手的阻击,过去了就是勇士,过不去就将成为烈士。”
一般而言,像美国这样的家电产品成熟市场,目前已有的渠道资源已被分割殆尽,开辟新的渠道投入大、回报小、周期长,甚至可能血本无归。而在张瑞敏看来,如果你想被美国的大零售商看作一个有份量的供应商,必须显示出产品的强劲增长。在反复权衡之后,海尔最终决定联合其他私人财团,向美国家电企业美泰克提出了22.5亿美元的收购总报价。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若海尔此举成功,不仅将获得17%的美国市场,提高其与零售商的议价能力;而且海尔在美国就会拥有美泰克与海尔两个品牌,进而打通从低端市场转战中、高端市场的通道。然而,市场竞争力量和诸多因素的缠绕决定了海尔要承受迈向国际市场时的无奈之痛。
美泰克成就“500强”之路?
作为国际化一个最能令人砰然心动的关键词——进入世界500强——一直是海尔心中难以磨灭的图腾。早在1995年,张瑞敏便提出了进军全球500强的口号,海尔集团当时的销售额是入围标准的1/18。历经10年奋斗,到2004年底,海尔1016亿元的营业额已经超越了2004年财富500强的底线。就在人们确信海尔将入围2005年财富500强时,海尔却因2亿美元的营业额之差再一次与500强失之交臂。2006年是张瑞敏为海尔进入500强设定的时间节点。收购美泰克,海尔就等于拿到了确保进入500强的“入场券”。
海尔的内忧外患
然而只要仔细分析,海尔收购美泰克并非前程无忧。资料显示,从2003年到2004年,在销售额几乎不变的情况下,美泰克从拥有1.2亿美元的利润变为亏损900万美元。成立于1893年的美泰克公司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美国老牌家电企业,以生产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为主营业务。在去年的美国财富500强企业名单上,美泰克位列第361。按上市公司市价计算,美泰克是美国家电市场的第三大企业,位居惠而浦和力诺国际(Lennox)之后,并在美国占有17%的家用电器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美泰克早先也曾经与合肥的荣事达公司达成了一系列的合资合作项目,后因经营不善而撤离。
尽管有着辉煌的历史纪录,但美泰克近年来处境十分不妙。面对市场竞争,美泰克公司运营成本不断攀升、负债增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根据2004年美泰克公司年报统计,公司销售收入从2000年以来一直徘徊在41亿美元至47亿美元之间,同期生产成本却从33亿美元上升到40亿美元。
目前,美泰克公司债务约为10亿美元,其中2006年到期债务达到4亿多美元,占总债务比重的40%,每年仅利息支出就要6000多万美元,公司发行的债券已被评级机构抛入“垃圾债券”行列。由于业绩不佳,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美泰克公司股价今年初还为21美元,至5月份已跌破10美元。2004年底,美泰克净负债超过8亿美元。
国外媒体分析认为,美泰克在美国已日渐衰弱。目前美泰克已经从美国四大电器零售商的三个里面退出,而这四大零售商占据了北美65%-70%的家电市场份额。不仅如此,美泰克还有在册员工18000多人。尽管海尔在国内被称为“激活休克鱼”的高手,但在如今美国市场的生态环境下,海尔要使美泰克“咸鱼翻身”谈何容易。
同海尔收购美泰克让人捏了一把汗一样,海尔近期所表现出的经营状况也令人感到并不轻松。在日前推出的中国第19届电子百强排行榜中,海尔尽管再次蝉联桂冠,但海尔的利润总额却是第2,利润率仅有1.78%,列第78位,同时,“研究与发展经费”比率只有4.29%,名列第30位。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润率、研究与发展经费而这四项指标既反映了一家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更是公司整个组织的运作能力和运作效率的直接体现。在这四项指标中就有两项出现“软肋”,至少说明海尔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弱势。按照海尔的利润率计算,去年海尔净利润不超过20亿元,而海尔对美泰克的收购整体报价就达到22.5亿美元(包括负债),海尔如何实现“蛇吞象”?据此,笔者试图指出:海尔作出收购美泰克的决定虽然可能冒险,但退出竞购却是其成熟的表现,是海尔综合分析了目前的环境因素后作出的理智抉择。
明天的国际化功课
张瑞敏曾将海尔的国际化描述为“三步走”:第一步走出去,走进国外的主流国家、主流市场;第二步走进去,走进到国外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第三步走上去,真正成为当地的一个主流品牌。因此,尽管与美泰克失之交臂,但海尔为追逐自己国际化目标的步伐还会继续。
我们无法否定海尔从全球化角度观察国内外市场并制定和实施相应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性,但我们必须提醒的是,同中国企业不同,索尼、三星等日韩企业的全球化攻势是以全球领先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作为基础的,和当初的日韩企业相比,海尔并不具备此类优势。
从目前来看,海尔也还没有跻身全球主流品牌行列,基本上处于第二军团的位置。与此同时,海尔产品的技术与创新形象也还没有建立起来。《华尔街日报》称,要赢得美国购物者的青睐是一项费时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还没有一家中国商家胜出。大约十年前,当时的中国彩电业巨头康佳集团曾大力推进美国市场,且短时间内通过低价似有小成,但是它却从未获得美国市场的认可和它所希望的品牌认同,现在它已经回师国内市场,而排名已降到了第三位。因此,对于海尔而言,要想在国际市场有一个优秀的表现,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并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能够取得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从表面上看,以生产吸尘器、洗衣机、电冰箱为主营业务的美泰克可能与海尔能够产生技术协同联动,而且其麾下的小家电渠道也能对海尔形成某种补充。但这些只是理论上的推断。实际上,许多一开始看上去互补性很强的企业并购最终并没有随着人们的一相情愿而产生“1+1>2”的效果。据此,专家从大量的企业并购案例中发现一条重要的规律,收购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收购方能够给被收购企业带来什么,而不是从被收购企业获得什么。的确,海尔相对于美泰克而言,既没有品牌优势,也没有技术优势,销售渠道还指望着别人,海尔拿什么来装备美泰克?由此也提醒海尔,今后甄别与选择国际化并购对象,在注重获取外部资源与市场的同时,更多地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辐射与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