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德,上海华东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一位地地道道的渔民的儿子,20多年前白手起家,用汗水和智慧,铸就了上海滩新的创业传奇。
郑荣德于1982年到上海创业,先后创办了上海野马企业总公司,上海野马大酒店和上海华东电器设备配套公司。1997年7月1日,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他组建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上海华东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2001年以来,集团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先后成功地运作了南京路圣德娜珠宝礼品商厦、名品商厦、北京京温市场和北京世纪天桥商场等。同时,还着手在西安开发建设“西北商务中心”,2004年成立了青海焦煤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能源开发,为支持国家西部开发事业,推进民营企业参与振兴西北经济做出了贡献。
从苦难中崛起
30多年前,浙江洞头,祖祖辈辈都在海岛以打鱼为生的郑氏夫妇为一日三餐愁眉不展。父母的忧愁,刺痛了少年郑荣德,15岁的他决计为父母排忧解难:下海打鱼,卖鱼养家。他在家排行第五,却是男孩中的长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做事有主见。父亲说:“
单干,怕政策不允许。”他说:“难道饿着肚子政策就允许吗?”母亲七拼八凑给了他300元。这是郑荣德寄托梦想的第一个300元。
看着欢蹦乱跳的鱼儿上了自家的餐桌,看着一条条鱼儿变成柴米油盐,能贴补家用时,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心满意足。但是,好景不长,半年后,“割资本主义尾巴”截断了他自食其力的捕鱼生计,他心爱的渔网被宣布没收。但他没有哭,固执地认为自己没错。第二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头似稍有松动,正在初中上学的郑荣德又央求母亲以3分的利息,找左邻右舍给他借了300元钱,这是郑荣德闯荡生活的第二个300元。这次更惨,没几天渔网就被没收了。
初中毕业后,郑荣德没再打鱼。他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养海带,一天只有8个分,家里依旧一贫如洗。但路在哪里?已经十八岁的郑荣德有些茫然,他长这么大还从未离开过海岛。
他把迷惘的目光投向了海岛对面辽阔的大陆,他要用自己男子汉的强韧筋骨闯出一条摆脱贫困之路。他要出去!要到外面做生意!
父母无奈,只好又给他借了300元。这是郑荣德闯荡市场的第三个300元。正是这第三个300元改写了郑荣德的人生。他纵身商海,在市场中打拼,他怀里揣着的除了那滚烫的300
元外,还有一颗熊熊燃烧的自信心。十八岁的郑荣德就凭着这种自信,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跋涉。
他先到了温州。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当时已在柳市开始五金电器生产,前店后厂,有上万个家庭从事电器生产经营,各种型号规格的电器产品琳琅满目,五金电器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开张营业。郑荣德恰逢其时,来到温州立即被这里的电器市场吸引,他做了温州电器的推销员。
回忆少年时的困顿,郑荣德说:“那时侯家里的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困难了,经常烧了一锅稀饭都能看到底。我是大儿子,母亲就从下面捞上比较干一点的给我。我想家里虽然几个姐姐对我都挺好的,但是作为男人,我必须考虑养家糊口。那时候家里也没钱,后来父母好不容易去借了300块钱,就给我买了一张网,可以自己单干。这300块都是30、50从邻居那里借的。
那时候我和邻居一个老人一起打虾皮。海水一天四潮,两退两进,没有黑夜白天。两退两进你必须四次都要赶上,那种辛苦的煎熬和现在这种工作的辛苦是两码事。那时候我15岁,也坚持下来了。”
“最惊险的一次是和我父亲两个人,出去打鱼的时候碰到七八级大风。小舢板载重量只有一吨,浪打过来有两三米高,已经把整个小舢板都淹没了。父亲在后面摇橹,我在前面拼命地划桨。浪打过来,我们要跟着浪走,才能冲出险境,冲不出浪底,就会被淹没。当初我脑子很清楚,现在也印象很深,父亲说,我们要顺着这个浪让它推,推到哪里算哪里。结果大概过了个把小时,我们被推到小塘边上,我们得救了。”
后来,郑荣德就像那月黑风高夜的赶海人——迎风而上,顺风航行,在命运的眷顾下,得到了奋斗后的成功。
初闯上海滩
1982年,郑荣德做出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到上海推销温州电器!这是个大胆而又充满了风险的决定。上海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工业城市,当初以仿造为主的温州电器无论从质量、性能,还是品牌效应上都远不如上海,要与上海电器抗衡谈何容易。有人说,温州电器在内地推销尚可,到上海推销无异于以卵击石。但郑荣德不信这个邪,上海是中国商业的中心,要干大事业就非到上海不可。
回忆当初独闯上海滩的决定,郑荣德至今记忆犹新:“走出海岛的决心其实我读书的时候就有了。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到上海玩,回家就讲上海滩、南京路。我想,外面还有这么好的一个世界!当时我就是狠下一句话,这辈子能够有一次机会去看看上海心里就满足了。一颗种子那时候就埋下了。”
“我那时候想,我要留在这个岛上的话,有可能像我父亲一样,这辈子只能当渔民。外面有这么大的一块天地,我要出去!”
1978年9月份,郑荣德到了柳市。柳市那时候出产电器,都是家庭作坊的产品。郑荣德就去买了产品照片,再买了一本价格表,向全国其它地方推销电器。走,也没有方向,信马由缰到了郴州。逛到郴州运输公司一个修理厂,找了电工班,结果电工班一个电工,大概看了十几张照片,捡出来放在另外一边。他问我,这个产品你有没有,我说我这里面所有的产品我都有。这一次合同大概是订了一千一百多块。
第一次外出做生意郑荣德订了四千多元的业务,赚了一千多块钱。
他回家再去借钱买产品,单枪匹马来到上海。在旅店一住下,就开始找市场。他买了张上海市地图,白天寻门问路,晚上翻阅地图。因为上海太大,走得太累,他索性买了辆旧自行车,在上海市的大街小巷到处跑,跑市场,跑销路。一年中他看破了好几张上海地图,跑遍了上海的每一个街道,把上海跑了个滚瓜烂熟,整个儿装进了脑海里,成了一个上海的“活地图”。同时,在市场侦察中他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上海产品虽有优势,但当时还很封闭,还未摆脱计划经济传统思维的束缚,那些清一色的国营企业和商店都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坐等用户上门。而他主动上门,热情服务,销售额直线上升。
1983年,这个大胆的温州个体户又做出一个更具胆魄的决定:在当时国营经济铁壁般一统天下的上海包店经营。上海人吃惊非小:把国营商店包给个人,那不是走资本主义吗?政策不允许,也没有先例。
越有挑战性,郑荣德就越兴奋。他死磨硬缠,半年后,商店硬是被这个渔民出身小伙子的执着所打动,经请示上级部门,同意包给他一个柜台,但条件苛刻:一个1.2米长的柜台,月租6000
元,一年就是7.2万元,还要扣营业额10%的管理费。面对巨大的经营风险,弄不好鸡飞蛋打一场空。
想发财又怕冒险,那不是郑荣德。柜台开业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员纷纷光临他的小柜台。他服务热情讲诚信,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天就可推销四、五万元,利润非常可观。于是他又在北京路、南京路、四川路开了好几家门市,开始是租柜台,后来干脆包店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
1986年,他出资几十万,与上海机电一局合作创办了上海扬子电器厂,进入电器生产领域。三年后,他独资创办了华东电器设备配套有限公司。1990年,他看好建材市场,立即大胆地在浦东创办了颇具规模的野马建筑材料有限公司。1991年,他又跨进餐饮业市场,在四川北路开了家很有名气的野马大酒店。取名“野马”:路子野,胆子烈,敢冒险,敢开拓。
做大做强
1996年,已拥有数家企业的郑荣德眼看市场越来越开放,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他认为要在国内电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形成规模经营,以规模求发展、求效益,建立集团化公司,打造电器航空母舰,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雷厉风行,很快在温州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电器同行,组成了一个有14名股东的上海华东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个亿。经过层层审批,1997年7月1日,上海华东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张灯结彩,正式成立。无巧不成书,这一天也是香港百年回归的第一天,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
目前,上海华东电器集团已经成为以生产经营高低压电器元件、高低压电气成套设备为基础,兼营房地产、商业、能源和高科技开发于一体,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企业现有职工400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58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150人;产品150多个系列,6800多种规格,并均已获得国家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证书及CCC认证证书,同时还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证书。集团为所有产品投保了产品质量责任险,产品广泛应用在电力、冶金、机械、港口、石化及民用建筑等国际重点建设项目上,远销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集团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设有销售公司和办事机构,在乐清设有电器开发与生产基地,在上海设有成套公司,以“集华东电器精华,创世界知名品牌”的精神,全身心地打造高新电器产品,竭诚为广大客户服务。为推进集团基础产业向高新方向发展,集团还组建了上海华东高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参股了“国家软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基地”,使民营资本首次进入国家级科研工程。此外,集团还拥有圣德娜珠宝礼品商厦、名品商厦、世纪天桥商厦和西北商务中心等多家商业企业,在青海投资4.6亿元人民币成立青海焦煤产业集团。
集团先后荣膺“上海市大型企业”、“上海市AAA级资信企业”、“上海市优秀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产品荣获“上海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等荣誉。
“KIRTUN”自2001年以来,连续在海外注册成功,并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集团奉行“第二就是落后”的企业理念,实施“以发展电器产品为基础,商业经营和房地产开发为支柱,能源开发为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的企业战略,坚持“诚信第一,质量至上”的经营方针,以良好的“华东”形象,跻身于世界电器行业之林。
“第二就是落后”
华东电器初创后的两年内,公司迅速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销售分公司,组织了生产基地,进行了电器的成套生产,销售额直线上升,每年翻一番。虽然华东电器发展顺利,但郑荣德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到电器市场已趋于饱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较国内外大企业,华东电器集团的经济实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没有绝对优势,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将是企业成功的保证。
郑荣德提出了“第二就是落后”的经营理念。为让企业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他提出要高起点策划企业迅速发展的前景:投资3.2亿元在宝山建设现代化的华东电器工业园。同时,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他感到了上海在地域、商业气氛、人才上的优势,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进行房地产开发。对此,集团内意见并不统一。还在1998年他购买宝山200
亩生产基地和办公楼地皮时,股东中一些人就持不同看法。如今又要冒险投入这么多资金,许多股东心存疑虑,对郑荣德的“大气魄”不敢苟同,态度谨慎。由于投资思路不一致,思想不统一,致使一再错失投资良机,已规划好的工程建设项目也无法启动。
经过许多教训,
2000年成为华东电器集团大分化、大改组、大变革的一年。这年4月,郑荣德完成了股权重组,14名股东中有9名退出。面对困境,郑荣德却胸有成竹泰然处之。危难之际,两名有志于与华东“共同打造电器航空母舰”的商界精英级人物叶成泰和叶泰熙慨然加入,成为新股东,从而实现了集团股权的优化组合,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旧的思想矛盾迎刃而解,新组建了董事会,新的行政领导班子分工明确,制度完善,办事公开,民主决策。决策层一班人志同道合,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共展宏图,人人以发展集团事业为己任,摒弃了私有企业常有的困扰,全力参与集团管理,一旦形成决议,不折不扣执行。决策层一班人一心一意投身集团经济建设,为大刀阔斧,打造华东电器“航母”,加大了筹资力度,很快就解决了数年来流动资金的困难,从而为加快集团产业结构调整和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郑荣德以大手笔购买的宝山区200亩生产基地上,推土机、搅拌机、大卡车等大型施工机械开进来了,工地上人声鼎沸、热火朝天。总投资3.5亿元的大规模、高标准、现代化的华东电器工业园正式动工兴建了!由于董事会意志统一、资金到位,工程进展迅速。全部工程2003年完工后,集团把分散在各地的生产型企业陆续集中到工业园区内,统一经营,进行集约化生产,成为华东电器集团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使整个集团向规模产业型企业发展,以雄厚的资产、资本实力和一流的产品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在这一段时间里,地处上海市商业中心河南中路500号,投资4200万元的华东电器商厦也紧张的施工并竣工剪彩。这座集商业和办公于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化商厦,外形恰如一艘航空母舰,是华东电器集团的
“司令部”,运筹帷幄的指挥中心。这里南依南京东路,东邻“上海的华尔街”外滩,北靠全国著名的五金电器一条街北京东路,拥有卓越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商业文化环境。华东电器商厦的建成,不仅为华东电器集团缔造了舒适的工作环境,树立了集团在上海的全新形象,为集团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标志着华东电器“航母”抢占上海商业制高点这一举措的成功。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做强做大,这已成为全体“华东”人的共同愿望。
展望未来,郑荣德充满信心地说,现在,集团上下已经普遍认可“第二就是落后”的经营理念。集团的今后的发展,我概括了三句话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电器产业为基础;商业房地产为支柱;高新技术为方向。
电器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是华东集团的兴企之基,也是建设的重点。近年来,集团尽管在商业产业、房地产和高科技及能源上做了很多投入,但并没有放松对电器主业的关注。针对电器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集团大力发展高科技,创新服务手段,寻找最佳合作对象,在东北和西部开辟新的营销分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电器产业,谋求更大的发展,为科腾品牌增加了新的价值。
目前,集团又在金山征地450亩,组建新的电器成套公司,以全新面貌打造华东工业园和科腾品牌,为全国营销商和广大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