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万里黄河由此入海。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坐落着一个闻名遐迩的大型民营企业集
团——科达集团。2004年实现产值34.82亿元、利税3.42亿元、进出口总值4.05亿美元、出口
值2.53亿美元。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7位、中国建筑企业500强第177位、中国进出口企业500强第273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342位、中国电子元器件与仪表及自动化控制设备制造业8强、山东省民营企业百强第7位山东省民营企业百强第7位。
由一个凭力气谋饭吃的乡村土方队,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拥有36.5亿元资产、8000多名职工和一家上市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科达集团奇迹的背后,是今年56岁的山东汉子刘双珉。
“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
今年56岁的刘双珉真正做的事业是从路开始的。二
十世纪80年代初,改革春潮在全国刚刚涌动,早
已高中毕业在家务农的刘双珉心里一直盘算着要干点什么。在农村,他学过医、当过孵小鸡的技术员,搞过小炼油厂,曾经一年就给村里上缴了2万多元钱,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业绩。此时,他认识到国家正在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必然飞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国家不断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于是他断定公路交通事业必将大有作为。
万事开头难。创办企业比刘双珉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1984年,刘双珉白手起家,成立了大王公社土方队。当时的“装备”是铁锨、铁镢、独轮车,一无项目、二无资金、三无设备、四无渠道、五无人才、地无一垅、房无一间、钱无分文。但刘双珉有的是一股韧劲,一种顽强的毅力和不懈奋斗的精神。缺技术、少设备、无资金,不怕!刘双珉毅然带领他的独轮车队踏上了创业的征程。他相信:“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
刘双珉回忆说:“当时我住的是地窖子,推的是小车子,出发都是自己从家里带钱,下雨时,窝棚外边不下了,里边还滴答。这是科达的历史,说起来都是亲身经历。”
1985年,年轻的队伍因人才缺乏以及技术和施工经验不足,接连遭受潍(坊)博(兴)路、东(营)王(大王)路工程两次失败的挫折。当时,公社土方队不仅土气而且穷,收益并不比种庄稼强多少,大王公社五个土方队,其他四个队都赔了钱,只有刘双珉当队长的三中队发了工资、奖金,还上交了公社一万多元利润。好心人规劝他们:“散伙吧,该打啥谱就打啥谱吧。”土方队的几个主要领导绝望地离开了,职工们街上走路都靠着墙根走,还觉得矮人家三分。
卓越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刘双珉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才干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更加坚定了自己干一番事业的信念。
1989年,国家银根紧缩,公司发展处于低谷。他却果断地决定购置先进的德国振动压路机。此举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不可思议。
刘双珉后来说:“当时承受着巨大压力,三天三夜没睡觉。我也担心啊,怕成为企业的罪人。”
正是因为科达购置了先进的设备,在承建博新路工程中,六次评比,六次获得第一。此举扩展了市场,树立了形象,在东营站稳了脚跟。
刘双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使科达的事业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1993年,他积极做通公司上下人员的工作,在全省劳务施工行业中率先实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科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优化了企业产权结构。逐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职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公司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4年,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初动,他没有等待观望,又大胆地率领一支“铁军”闯入了高等级公路建设行列,使企业走上了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
1996年,科达集团获得建设部核定的市政建设施工一级资质,1998年增项为市政、公路、隧道工程建设施工一级资质,2000年又拥有了外经贸部核批的出国施工经营权。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1993年至2004年,科达集团先后施工了山东省境内的济聊、博莱、东港、东青、滨博等高速公路,以及206国道、308国道、潍高路等,在山东省内承建高等级公路里程350余公里,约占全省道路工程的1/30。公司承建的所有路政工程均被评为优良工程。1993年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走出国门,赴俄罗斯海参崴施工,获得境外客户的好评。
成功的秘诀是保持着对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的高度敏感性以及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从独轮车土方队到筑路工程公司,路在延伸,刘双珉的事业也在延伸。
“双元经营、相关多元化发展”
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是每一个企业家面临的难题,
也是每位有战略眼光、意识超前的企业家不懈努
力的目标。刘双珉对双元经营这一难题,成功进行了破题、解题,最终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企业规模的快速膨胀,并没有使刘双珉停下前进的步伐。在构筑好自己事业的路基后,便开始实施早已在心中谋划好的“双元化”发展蓝图。
2000年,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日本三洋公司确定在中国北方建立一家大型电子加工厂,全国有八个城市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争取该项目展开了激烈竞争,其中包括上海等许多硬件设施一流的知名城市。刘双珉感到,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遇。
三洋公司派来考察的代表忧心忡忡地问刘双珉:“你们是搞工程施工的,对电子行业本属一窍不通,请问你们凭什么把这个项目搞好呢?”
刘双珉回答:“也许我这个董事长不‘懂事’,但我会用‘懂事’的人,我不懂高速公路,而科达集团能修出全国一流的高速公路;同样,我现在对电子行业虽然十分陌生,但我会聘用业内专家来进行生产与管理,生产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绝无问题!”
刘双珉的诚意打动了合作伙伴,2000年8月,东营市自招商引资以来成立的最大的外贸加工企业——东营科英激光电子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项目从洽谈到投入生产仅用了112天的时间,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利用外资项目效率最高、建设周期最短的成功范例,被誉为“东营速度”。日本三洋确定与科达联姻是看中了科达的实力、信誉、机制和效率。经过相互间的共同努力,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与科达集团建立了良好的经贸伙伴关系,这种互助互惠、互信互尊的合作关系成为科英公司发展壮大不可缺少的添加剂。
科英的成功合作使科达集团出口创汇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公司成立5年来,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
13.75亿美元,其中出口值7.82亿美元,是东营的出口创汇大户,拉动了东营市在山东省的出口创汇位次连续上升。2004年,公司列全国进出口500强企业第273位,全国机电产品进出口200强第155位,被青岛海关授予“AA”类管理企业,进出口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享受“便捷通关”政策。在经营战略上,这是科达双元化经营的关键一“元”。
科达双元化经营的另一“元”应在了黄河上。
众所周知,BOT项目收入稳定、有保证。刘双珉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公司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他多方寻求好的BOT项目,以突出主业,实现主业质的飞跃。1999年时,他审时度势,大胆提出由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延伸的设想。
2000年在刘双珉的精心策划和积极争取下,科达集团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负责东营黄河大桥的筹资、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事宜,并经山东省计委批准立项,项目总投资8.6亿元。当此时,不少人疑虑很重,认为企业拿出这么大的一笔资金建桥,风险太大。而刘双珉却高瞻远瞩,有他独特的见解:这与我们的主业相关。一来可以使科达由施工向投资领域延伸,改变公司单一的施工经营范围。二来可以通过施工大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001年科达与省交通厅公路局合作,成立东营黄河公路大桥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采用BOT模式建设横跨黄河的高速公路特大桥。该项目是长江以北民营企业与政府以“BOT”模式运作的第一座高速公路特大桥。工程于2002年8月开工,
2005年8月7日正式通车。
回头看看这段历史,可以说这两个项目都取得了巨大成功。黄河大桥顺利完工,科英公司出口创汇连年攀升,解决了6000多人就业。然而,刘双珉回忆起上项目时的情况却说:“一方面我要抓住机遇,不断将合作项目向前推进;另一方面,我还要顶着来自外界的压力。”
由于科达是搞基础设施建设的,与电子产品加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许多人包括内部高层,对上科英项目也提出了反对意见。而刘双珉认为,科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打破常规,敢于面对新的挑战。自2002年以来,公司的产品质量一直在日本三洋同类生产厂家中名列第一,生产订单不断增加,出口创汇接近东营市出口总量的一半,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科达充分发挥了民营企业体制灵活的优势,变更了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节约了项目投资。刘双珉当时可能不会想到,在科达投资大桥4年后,也就是2005年初,国家出台了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建等领域的措施。从这一点上讲,刘双珉的战略决策超前了许多。
“企业如果出了问题,
肯定是没有解决好用人管人的问题。”
许多认识刘双珉的人称他为儒商。刘双珉自己说,
如果要论爱好,他只有两个,一是人才,二是学
习。
成立土方队初期,别说人才了,队里连一名真正内行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没有。经过几次失败的教训,更使刘双珉下定了决心,非自己培养人才不可。首批选了两名学员去胜利油田建工学校学习,那时队里没有几个钱,支付完学费后,诸如住宿费等费用又让刘双珉发愁了,他只得拿出自己家中的玉米和麦麸送给油田的朋友,半借、半租地让学员寄宿于朋友家中。在1984年至1994年期间,管理人员的工资每天只有十几元钱,可刘双珉每年都要选送员工去山东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省建工等培训学校学习,这期间光学费就花了30多万元。令刘双珉非常满意的是,历次送出去的学生都非常优秀,走到哪里都得到好评。科英成立后,到目前已选派600余人次去韩国、日本等地进行了专业培训。员工们说,我们的CEO在培养人才方面是眼睛都不会眨的。
刘双珉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先进课题研究,为《预防混凝土耐久性病害综合症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投入200多万元。历时两年,课题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氯离子吸附剂、碱离子吸附剂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混凝土中骨料碱溶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国际突破。
刘双珉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学习狂”。心中有梦的刘双珉,没有赶上高考,倒是成了我国第一批自学考试的先锋。80年代初期,刘双珉每天坚持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进行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大专毕业生。
在科达,会发现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学习气氛,在刘双珉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书籍,有企业管理方面的,有技术方面的,也有政治、历史方面的。刘双珉不仅自己学,还经常激励员工们学习,经常选取一些有意义的文章或段落、章节印发给干部、员工学习,要求他们写心得体会。
科达集团的迅猛发展与刘双珉在企业管理上实行以人为本是密不可分的。公司确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形成了“以人为本,共创辉煌”的管理理念,塑造了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锻造了一支战无不胜的筑路“铁军”,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坚持以超前的意识和正确的经营战略指导企业发展。最大限度、最广范围地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坚持人才兴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放手在全国招聘、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起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任人唯贤、先德后才、德才兼备的用人机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机制;奖功罚过、奖勤罚懒的经济激励机制;“按劳分配、按献分配、按绩奖励、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把职工的自我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坚持以质量创品牌,以信誉拓市场,树立“优质、高效”的科达品牌形象。
科达集团实行的竞争上岗制度在东营可谓家喻户晓。为给懂技术、懂管理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从2000年开始公司所有管理岗位都实行竞争上岗。竞聘者要进行公开答辩,叙述自己的工作思路,回答评委的提问,评委小组由专业人员和员工代表共同组成。2004年底,有两名30岁以下的管理人员竞聘为公司副总。在东营科达集团是第一家真正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竞争上岗制度的企业。
刘双珉告诉记者:“从总经理到副总到部长到科长到班长各个管理层,每年都要竞争上岗,其目的就是发现人才、利用人才,为各路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993年改制后,刘双珉就想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快速壮大公司规模。上了大桥项目后,科达上市的好机会来了,刘双珉亲自抓上市工作,完善上市材料,协调各方关系,往北京出差往往一待就是半个月。2004年4月26日,科达股票在上海成功上市,成为东营地方两家上市公司之一,被媒体誉为“资本市场的活化石”。
而今天,真正让刘双珉引以自豪的是:“科达集团保持了三大亮点,坚持了三大特点,培育了三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铸就了五大优势。”
三大亮点:民营经济、高新技术、外经外贸。三大特点:人与自然,安排就业,出口创汇。2005年三大经济增长点:大桥通车,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开发。五大优势:一是有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管理团队。在东营科达人员最多,人才最多,老中青梯队形成;素质高、向心力强,博士、硕士、本科多个层次,各个门类齐全。二是有两个一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有商务部批准的出国施工经营权,在东营市独一无二。三是有高科技电子企业,和国际市场接轨,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四是上市公司,知名度高,形象好,绿色环保,到那里都欢迎,另眼相看。五是双元经营,产业跨度大,机会多,人才多,渠道广,抗风险能力强。
目前科达集团在全国同行业民营企业中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在东营市地方企业中职工人数最多,社会效益第一,销售收入第二,利税第三。
多年的拼搏付出,刘双珉也赢得了社会的回报,他先后担任了东营市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市政工程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民营企业家公会第一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山东报关协会副会长,东营市工商联副会长等职,并被授予东营市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05年4月,刘双珉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