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近年称,2005年头两个月,进入上海高档房产领域的外国投资同比增长73%,央行警告房地产泡沫风险继续存在。外资忽视了中国央行的警告吗?
资料显示,从1990年到2004年,外来投资者从中国汇出了2500多亿美元的利润。正在运营的28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三分之二是盈利的。中国美国商会2004年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四分之三在华美国公司是盈利的,42%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了他们在全球的平均利润率。外资在中国取得如此的成绩,关键在于他们对中国经济形势准确的把握。投资集团永远两条腿走路,一面看回报、一面看风险。
近来,外资在金融、房地产、有色金属、能源等方面频频出手,当然也会考虑回报和风险这两个因素。这几个行业的共同特点就是行业市场广阔、资金容纳量大、资本流动性强从而风险较小。比如金融业,在中国有相对的垄断性,但发展前景广阔。在中国做金融尤其是银行,风险很小,因此带来的垄断收益很高。目前很多中资金融机构希望通过引入外资达到IPO的目的,这为外资参与并分享行业成长提供了良机;在资源开发领域,中国对一些资源比如石油等,控制得比较严格,外资只能在这些行业的最上游(开采、运输)和最下游(零售)活动,而有色金属比如铝、铜等,由于受到限制少,外资就比较活跃;能源方面,外资参与的项目在电能尤其是热电方面居多。虽说这种投资表现为有进有退,但总的来说,外资表现出的热情一路高涨。
商业前景挑战宏观调控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热却有增无减;从去年开始,煤炭、钢铁的价格就一路上扬,电价更是一涨再涨,“过热”、“泡沫”等词汇被频繁地用于形容这些行业的状况,宏观调控的矛头也不停的指向这些热门行业,而众多的外资投资集团还是义无反顾地向这些行业进发。
房地产方面,在上海,花旗银行一次收购市值约8亿元的陆家嘴部分写字楼物业;澳洲麦格里集团旗下MGPA收购新加坡嘉德置地的新茂大厦,交易金额约8亿元。在北京,国际著名财务管理和顾问投资机构美林集团以3000万美元现金入股北京银泰中心;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大肆发表“泡沫论”的同时,在北京、上海加快了房地产的资本运营,在京投下首笔巨资,买下富力位于CBD的双子座;与此同时,东南亚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凯德置地在年初卖掉上海新茂大厦项目股份之后,今年2月以5.476亿元人民币的高价独家拍得北京东直门1.47万平方米的综合开发用地……
相比一般行业,金融服务业对外资更具吸引力,金融服务领域也成为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新热点。目前,外资已介入深发展A、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类上市公司。
2004年中国的土地、金融出现了双紧政策,而今年,政府抑制房价的态度更是鲜明,在这样的形势下,外资为什么还会大量涌入呢?
首先要明确这些行业是否真的过热。过热是非理性、脱离市场实际的竞争状态,过热与否,要看供求关系是否平衡,进行宏观调控并非“过热”的代名词,行业整体混乱也不等于过热,高风险高回报更不一定是过热。如果所有投资集团都认为过热,根本不会去投资。另外,过热是形容宏观经济的,投资集团的投资不会面向一个宏观整体、一个行业、一个产业,过热对他们的意义不大。
几乎所有的外资机构都认为,中国的GDP年增长达8%~9%,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近两年中国持续的宏观调控政策减低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市场政策环境透明性增加,使房地产市场运作趋于规范,这恰恰给海外资金投入中国房地产市场以信心。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资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相对较低的美元利率和始终坚挺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升值想象是使外资介入中国房地产的核心动力。
投资还是投机
外资的争先涌入引起了业界、学界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目前,许多外资是以有“保底”回报为条件进入上述行业,是变相的贷款。这种“投机”行为推动了这些行业的投资升温,房地产就是很好的例子,许多人甚至担心外资金融机构相继由沪进京,会进一步拉高北京等一些城市的房价,让北京重蹈上海的覆辙。
我以为不应该从贬义的角度理解投机:没有投机,就没有市场,任何一个投资都带有投机的性质。退一步讲,即使投机是一个贬义词,大部分外资投资集团在中国做的也是投资,而不是投机。因为投机是短时间快进出,赚一笔就走,投资是长远考虑,而房地产、金融等行业都不是短期能够获利然后撤退的。
以房地产为例,外资在这个行业介入的多是经营性的商用房,在住宅方面很少涉猎,即使插手也是针对高档别墅公寓。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尽管外资在房地产总投资中所占比重只有3.5%左右,但在高端市场这一比例却高达40%。以不同方式介入企业的投融资获得的回报会有很大不同。外资一般会以股权或债权的方式进入,这两者的收益是无法相比的。股权方式得到投资收益,债权方式得到的只是利息,但是以债权方式进入会有一些抵押,相对风险小。另外,由于中国的金融业还没有完全放开,外资只能以参股方式进入,而不能控股。合资的方式既使中国的企业得到了资金,又使外资的经营理念有了发挥之处。
荷兰ING集团全资子公司ING银行投资17.8亿人民币签约北京银行,购买其19.9%的股权,根据合资协议,ING集团将在北京银行目前设置的15人董事会里获得两个席位,并有一位ING委派的副行长。进入北京银行后,ING集团计划利用其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的专长,与北京银行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和拓展其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新兴的商业机会
除了以上的传统产业,外资还将触角伸向了刚刚起步的新能源。在中国的整车销售市场呈现疲软之际,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成为外资抢夺的另一块蛋糕。而中国正在执行的863计划将把新能源研发与市场接轨,这种思路为具备雄厚技术实力的外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一次清洁能源汽车的展示会上,包括通用、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在内的全球40余家知名汽车厂商,携带400余辆以氢气、柴油等各类能源为动力的汽车齐聚展会,300多名来自全球各大洲的政府高层和政策制定者也随之而来。
丰田汽车早已经与一汽集团组建合资公司,并在北京举行了“一汽·丰田混合动力汽车合作项目签字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于2005年年内在中国生产丰田混合动力汽车Prius。尽管明年在中国上市的Prius由于缺乏相关配套,且造价较高,产量不会太大,短期内对整体汽车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但业内认为这样的动向指示着汽车行业未来走向。通用和上汽集团就未来可替代能源发展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计划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在中国进行为期两年的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行项目。此外,上汽集团正积极准备参加将于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的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的竞标。通用汽车将全力支持上汽集团,并提供目前通用汽车最先进的燃料电池驱动系统;大众也与同济大学以及德国IAV公司在上海签署三方合作备忘录,开发大众在中国的第一个燃料电池车研发项目。该合作项目将以大众汽车提供的途安电动车平台为基础,采用国产的燃料电池组及高能电池,根据相关的国内国际标准开发出适应中国行驶条件的燃料电池示范车辆。
投资集团永远两条腿走路,一面看风险,一面看回报。中国对外资的政策是一贯支持的,因此不存在政策风险,而运营中的风险,则需要外资事前策划,在经营中自己去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