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理论之:核心能力理论

1.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能力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斯密隐含的结论是,通过劳动分工,企业可以更好地培育和提升生产能力。马歇尔(Marshal)在1925年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理论,他认为企业各职能部门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伴随生产进程中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企业内部会发生可感知的进化。乔治·理查德森(GeorgeRichardson)进一步指出,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并蕴涵在生产、营销、研发等企业具体活动中。尼尔森(RichardNelson)和温特(SidneyWint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明确提出了企业经营战略中的能力观。维能费特(Wernenfelt)在以上能力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企业资源基础观。资源观和能力观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Hamel)于1990年提出。在他们所著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把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使得商业个体能够迅速适应变化环境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运用企业资源的独特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形象地把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树根、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追求长期发展的企业,应当通过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并利用其生产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产品。企业最终产品市场份额优势,不能代表企业拥有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的份额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核心能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的特点。包括许多不可逆转的专用投资或渠道优势在内的核心竞争力之所以令其它企业难以模仿,主要在于知易行难,它是长期积累的产物,绝非一时一日之功。

  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之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目前,关于核心竞争力使用最广泛的说法,来自迈克尔·A·希特和R·杜安·爱尔兰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一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智力、技术、制度、文化等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核心竞争力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隐含在核心产品中,是企业的智力、技术、制度、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

  2.核心能力理论的要义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区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主要在五个方面:(1)价值性。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对用户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2)异质性。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必须为某公司所独有的、稀缺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3)不可模仿性。其他企业无法通过学习获得,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4)难以替代性。没有战略性等价物;(5)延展性。从公司总体来看,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是整个公司业务的基础,能够产生一系列其它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创新和多元化战略中实现范围经济。

  只有当企业资源、知识和技能同时符合上述五项标准时,它们才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能力理论发展至今,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能力集合体;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真正成为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决定性因素的,是能够有效利用开发企业内部资源的能力。能力是企业生存和长寿的基因,如果企业缺乏能力基因,企业很难续存。即使企业足够幸运,在资源或机会的驱动下取得某种成功,但这种成功一定是短暂的也是脆弱的。企业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企业绩效差异和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绩效且长治久安,必须锤炼自己的能力,能力才是立命安身的基础,对高科技企业来讲尤其如此。这里的能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是员工的研发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者独立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也可以是创立商标和专利能力,建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能力,更包括对资源的发现、整合、调度和优化的能力,以及将技能、资产和动作有机融合的自组织能力。当企业的某些能力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时,这些能力就构成企业的竞争能力。竞争能力的形式亦有多样形式,可在研发、制造、营销、专利、品牌、资本运作、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但是,并非企业内部的所有能力都是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企业业务链、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节点上,对竞争优势起决定性作用。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基础性、功能性、根本性和长期性,能使企业获得稳定持续的竞争力和超额利润。

  ②积累、保持和增强能力是企业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强化和发展核心能力方面不懈努力。核心能力的建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续改进和积累,使其不断高度化,并始终起引领和支撑作用。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通过企业各个层次的重组和积累实现的,其培育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开发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二是整合核心竞争力各要素;三是开发核心产品市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在市场上实现的,但与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更有意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主要有演化法、蕴育法和兼并法三种。演化法是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期限内建立特定核心能力;蕴育法要求企业成立一个专门小组,针对企业选定的目标全力开发,负责在2-3年内培育出一种核心能力;兼并法则是先挑选心目中的理想能力,然后采取并购拥有这一技能的公司的策略。

  ③持续学习是企业获得核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核心能力获得的途径不止一种,上面谈到的兼并法就是其中之一。但企业获得核心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学习。学习是企业得以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壳牌石油的企划主任曾说,当今世界最大的甚至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不管企业过去多么风光辉煌,只要停止了学习,就会发现知识和能力的老化和退化,从而导致企业的边缘化。不管企业是通过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方式获得关键技术和技能,还是通过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和知识产权市场,争取获取那些可形成总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单项技能或技术,抑或是将可能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各种技术、技能和专长整合成核心能力,持续学习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核心能力理论的延伸

  桑切斯(SanchezR)和黑恩(HeeneA)等人在核心能力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的概念和能力的“知识观”(Knowledge-BasedView)。该观点认为,能力应该是集动力性、系统性、认知性和整体性于一体的综合能力概念。企业应该把能力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管理,重视外部网络和联盟的作用,借助网络和联盟的力量,有效配置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企业应被看作是一个有适应能力的有机体,一个有自我组织能力的系统。能力知识观强调能力的知识属性,强调决定个体企业资源禀赋与决定工业结构资源积累禀赋的,是作为战略变化动力的管理者认知能力,以及帮助企业协同各种资源配置的组织能力。桑切斯等指出,强化企业知识资本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能力构建,即使现存资产与能力获得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二是能力利用,即运用现有能力满足现有或新的市场机会。

  1992年,提斯(Teece)等提出了动态能力(DynamicCapabilities)理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取得、整合、再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能力。动力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不断地获得新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学习获取和使用外部能力(市场中及其它企业的公共资源和部分战略资源),更好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对市场环境的敏感性。提斯认为,让企业的生产要素与专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无形资源。正是企业的这种能力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该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动态能力理论秉承了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的思想,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其动态能力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针对当今高新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该理论特别强调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性创新以克服能力中的惯性和刚性,是动态能力理论的灵魂和特征。企业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能力。

  核心能力理论对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具有重要启示。当前,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核心能力空洞化。民营高科技企业必须加紧修炼内功,着力培育核心能力,为已经面临和即将来临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学理的角度,借助核心能力理论,可以将对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映射为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民营高科技企业培养和获取核心能力的过程。

  徐飞:教授、博士、博导,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曙光杰出学者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