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浅谈银行业经营理念与管理机制缺失

  文/徐燕 吴皖中

  

  中国银行业经过30年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机构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银行业开放迈出了历史性步伐,银行业形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银行业监管跨上了历史性台阶。但是,深入分析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方面缺失现象还十分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经营理念缺失的表现

  1.信用理念缺失–银行趋向”典当”银行本应是从事信用活动的商业企业,通过风险管理与经营,获取合法的收益。以前说它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现在有的专家又说它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总而言之,银行是从事信用活动的这一主体地位没有变化。但是,现在的中国银行业机构,却越来越像典当行了。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都会有这么一种看法,银行分支机构在发放信贷时都要找一个抵押品,银行跟典当行差不多了。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不管是城市银行,还是农村银行,信贷投放都在过度实施保证。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贷款,往往是以国家和政府信用作”当品”或”押品”;小企业,小项目或者自然人贷款,都必须以不动产或部分动产作”当品”或”押品”才能获取银行信贷支持。

  以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而言,对不同借款人采取不同的保证措施无可厚非,但逢贷必保证这种经营方式已经使银行严重脱离了银行的”信用机构”这一本质特征。正因如此,从长期来看,银行业潜伏两大风险:一是业务面逐年萎缩,大量中小企业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减少,信贷资金大量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倾斜,风险集中度上升;二是逢贷必保使得银行更加关注第二还款来源,第一还款来源往往被忽视,使银行营销人员市场分析、企业分析和风险分析能力与水平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如果长此下去,中国银行业的业务发展与员工队伍素质都将形成一个让中国银行业不愿看到的严峻局面。从零售业务发展角度,过分强调担保物也不利于银行业控制风险。例如,随着民间融资的兴起,一些能够提供一定担保物,和银行关系融洽的融资者依靠银行低息贷款获取转手利差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长此以往,银行在丧失利息收益的同时反而没有降低实质的信贷风险。

  2.营销理念缺失–口号胜过行动

  营销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实现环节,也是发展战略的重点。从中国银行业的营销现状看,理念上还缺了不少东西:一是口号动听,行为短板。有的银行有口号无机构,有的有机构无机制,有的有机构无授权,有的有机构无人员;二是规划宏大,缺乏执行力。许多银行都制定了宏大的营销策略,有的花重金聘请世界知名机构来做策划,但推动执行不够,仅是写在纸上,传在会上;三是有业务品种,缺少营销人员。现在的中国银行业员工队伍中,主要力量集中在组织存款方面,真正营销人员占比大部分地区达不到20%,有的达不到10%。

  银行地方分支机构营销能力的弱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促使银行业贷款集中度提高、风险加大的因素之一。如某分行在2005年股份制改造不良贷款剥离后,不良率不到0.1%,至2008年6月末已超过20%,究其原因主要是四家大户企业出现不良。同期该分行前十大户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2%。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既有上级行喜欢”傍大款”,垒大户的因素,也有营销机制在基层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

  3.商人理念缺失–贪恋行政角色

  银行是企业,银行家无疑应当是商人。但现在的银行家一方面追求商人的高薪,另一方面却在贪恋行政权力和地位,实质上是缺少商人意识。有的银行高管非常注重会议排座,有的银行十分关注与行政机关交往中的级别平等性。有的行甚至在对监管部门行文时就讲求级别对等。不少银行高管至今还把自己定格在科级、处级和厅级干部位置上,商人意识比较淡薄。

  目前,大部分高管仍在延用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转发文件,使得银行管理”行政化”,银行员工”干部化”现象比较普遍。在这种环境下,使得许多银行员工和领导离”银行家”的称谓还比较远,更谈不上沉下身子来研究银行自身的发展规律,解决银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产业理念缺失–重条条轻块块

  银行是一个产业概念,是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普遍存在两方面情况:一是地方政府认为自己是块块,银行是条条,无法对银行业实施领导,也没有把银行作为一个产业来规划、培育和发展;另一方面,银行也感觉自己是条条单位,地方管不了,想怎样就怎样,有时甚至拿出上面的规定来婉拒地方政府的合理需求。

  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果是条块分割,金融不但没有成为一个地方的经济核心,反而成了对立方。这样,金融抑制与经济发展滞缓不断恶性循环,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产业的发展。

  二、管理机制缺失的表现

  1.公司治理结构–高管行政式调配,打不倒的”一人说了算”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吸收了许多先进银行的东西,但形似而神不似的现象依然普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高级管理人员”公务员”式的行政调配,使得高管层权利过高,承担责任的成本过低,职务调整过快,公司治理结构中一人说了算的情况比较普遍。董事长(理事长)”一把手”意识的人比较多,抓全面,抓重点,领导权力实际上掌控在一人手中,”位高权重收入多”已经成为银行高管的最显著特点,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极大地削弱了银行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

  2.风险管理机制–轻风险者有恃无恐,重风险者寸步不行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和管理的根本。银行各种管理制度都应围绕着风险来开展。但目前的情况比较复杂:粗线条的法律、残缺的监管规定和低效率的内部管理制度合在一起,显得十分庞杂,但实质性的东西与银行业务发展还有较大的距离。一方面显得制度浩瀚,堆若小山,另一方面又缺少先进的、创新业务急需的制度规定。与此同时,制度执行更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缺乏执行力,缺少连续性。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执行不力,视制度为草芥,风险管理理念极其淡漠,各种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少数小法人机构毫无风险意识,违规操作有恃无恐;二是过分看重风险,具有明显的风险恐惧情绪,于是在经营和管理上,显得举步维艰,甚至寸步不行。

  3.绩效考核机制–重规模扩张,轻合规内控

  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繁杂,外部人看不懂,内部人弄不明,特别是近几年来,搬来了许多国外新名词点缀其中,其实质丝毫没有摆脱那种重规模扩张、轻合规内控的传统考核模式。存款英雄,揽储能手年年出新,特别是在基层,考核主要是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社会责任搁置一边,不放款就无不良贷款,无不良贷款就不扣考核得分。使得部分基层机构成了储蓄银行、存款公司,一味搜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血液,使得城市与农村资金配置上日益陷入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

  4.激励约束机制–高管使用短期化与高管行为短期化并存

  在银行界普遍存在高管使用短期化和高管行为短期化并存的现象。当前对银行员工,特别是银行高管的激励与约束暴露出诸多矛盾,一年一考核,一年一兑现,使得年年掘金不止,做一天高管捞一天金。

  

  (作者徐燕单位为安徽省银监局,吴皖中为阜阳银监分局局长)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