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牛根生财富心经》
在蒙牛,类似的还有另一种现象。请吃饭、送礼物、拜大年,有如下规矩:挣钱多的请挣钱少的,职位高的送职位低的,当官的拜当兵的……反之,则被视为违规,有搞不正之风之嫌。
如蒙牛的相关资料中记录:
2004年中秋节,蒙牛一位驻外干部以邮寄的方式给总部的12位好友(平级或比他级别高)每人赠送了一份化妆品。结果,2005年“事发”,收的人如数退款,送的人受到党内通报批评,同时,此问题被记入其“廉洁自律档案”。
而干部们所采取的散财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这位助手过意不去,象征性地返了2万元;一位副主任,2004年初给每位部下发了1000元奖金;一位副总2004年拿出5万元给部下买衬衫。
于是,更多的评论都说,牛根生的经营人心是向下经营,而不是向上经营。用蒙牛管理层自己的说法,一个团队有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关键取决于上级;一个上级有没有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关键取决于人格魅力。关心下属,以人为本,这正是蒙牛事业成功的基石之一。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事业瘫。对此,牛根生用辩证法道出了自己的心得:人心散了,企业就垮了,到时自己还会有啥?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可持续”。等到实根变成了虚根,虚根变成了烂根,大变局到来时,再像那个“骄傲的将军”一样仓皇应战,那不是以卵击石吗?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啊!这里面是一个“大无”与“大有”的战略关系,而不是眼前一时一势的简单“无”与简单“有”的关系。
3.聚集在智者的旗下
人们总喜欢聚集在智者的旗下。牛根生在人心上的经营,不仅体现在伊利和蒙牛的企业内部,而且延伸到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他的不分内外,没有亲疏,才使得他在危难之时,常常能得到及时而至的帮助和扶持。
具有典型代表的是牛根生和蒙牛在融资上的做法。实际上,牛根生对于资本更有着自己最为朴素的理解。他说过,如果当初只用自己的100万元钱做事,肯定做不大,所以想用1000万来做事,于是他就把别人的钱和自己的加起来。
在蒙牛融资时,虽然前景并不光明,但是牛根生平时的“经营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还是肯出大笔的投资。个中缘由,当然是因为他们相信牛根生的能力,他们相信牛根生能够成功。所以人们才说,一个人的个人魅力是建立人脉关系的先决条件。
蒙牛内部资料披露了如下之事:成立后的蒙牛,最大股东并不是董事长牛根生,实际上是潮州印刷商人谢秋旭。谢秋旭是广东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以前跟伊利合作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时候,认识了牛根生,并且成为老牛的挚友。牛根生在1999年集资900万元人民币开办蒙牛,谢秋旭首次出资约为380万元,其后多次增资扩股,谢秋旭也有追加投资。
针对有关疑问,谢秋旭后来说,当时没有想到回报,但相信牛总的个人魅力,认为他肯定会把蒙牛做好。而蒙牛的相关资料也显示,以蒙牛的招股价计算,谢的身价已经超过了7亿港元。
牛根生后来对媒体也表示,民营企业新生时,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最艰难的就是融资,简直是不堪回首。为筹措资金,他们几个人费尽心机、千辛万苦筹集了900万元,才干起了蒙牛。合作伙伴的加入则是一条最好的创业融资途径,但这需要创业人有很好的人脉关系作为支撑。
因为有了上述的深刻体会,后来的牛根生才宁愿增加公司成本,让消费者得实惠,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宁愿散尽股份搞激励制度,赢得员工的忠诚;宁愿以德报怨对待伊利,赶上并超过了竞争对手。
4.道谢:企业成长缘于社会
三年前,在一片荒地里埋下一块奠基石,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一幅“行军图”,在一杯牛奶前许下一个百年愿,蒙牛起航了。背着弯弯的牛角,我们闯进深圳,问鼎北京,启动上海,挥师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