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管理标准化的再认识与实践体会

摘要:通过贯彻ISO9000标准后,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体系标准化’变成一个十分普及的词;然而也正是贯彻ISO9000标准这种形式的普及,却引发了我国企业管理的全面标准化的形式主义。对此见仁见智;笔者通过在各类企业实施标准化的实践,发现对管理标准化理解误区是这种形式主义的根源。本文提出了本人对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的见解和实践过程。

关键词:经营管理体系 标准化 定位

一、问题的提出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相继通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等国际标准认证的企业占85%以上(不包括新增企业的统计);虽然这些企业在外部市场竞争力、内部管理规范等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体系文件深奥复杂、难于理解、可操作性差且没有自身特色;

2、日常记录繁琐、重复,造成员工情绪抵触且体系运行成本高昂、效率低下;

3、体系运行不切合实际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

4、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分别运行而且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体系不相溶,造成实际管理工作的更趋复杂等。

针对这些长期严重困扰企业的问题,很多机构提出并帮助一些企业实施了有关国际认证标准应用的整合理念和方法;有些还与国家质量管理奖标准整合。然而很不幸的是;这些成功经验完全不具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因为没有一种整合理论说明如何结合企业实际创造企业自己的标准化;从而提出了企业管理标准化的深层次内涵问题。

二、管理标准化的误区

1、制度化不等于标准化

现在的人一提起标准化,就认为是制度化;其实标准化包含有人治标准化(经验型管理)、法治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和无为标准化(文化管理)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既是标准化的阶段,也是标准化的存在状况;在一个标准化管理的企业,既有某种状况的独立存在;也有可能是三种状况共存。所以说,仅制度化就是标准化实际是不全面的;也是对企业不公正的。

2、企业标准化是个性化的产物

企业如同大海上的船只;有航空母舰,有驳船,也有小木船;因此这些结构完全不同的船只是不可能用同质标准化来描述的。企业更是如此,何况同质企业还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的不一致等问题;所以企业标准化更不具有普遍性。

三、企业标准化的文件构成

1、企业制度化的原则

图一(企业管理体系与制度化管理的关系图,略),从图一可知,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制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对应不同的方针和目标就会有不同的组织机构,而对应不同的组织机构就会有不同的管理制度。此外,即使同一组织机构下,对应不同的目标同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这就说明制度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等(只是在一定时间内循环执行的文件)。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行的基础,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具备以下原则:

1)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战略,确定和阐述实施管理的方针和原则;

2)必须能够正确恰当地说明管理的目的和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管理的特性,设计出相应的指标体系;

3)应该规定管理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使企业的每一项活动或业务都得到明确的管理;(4)必须选择和确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5)必须规定如何开展管理、管理的步骤和顺序以及管理节奏等管理程序;

6)必须确定实施管理主体,明确管理指令发布者的权力和责任;

7)必须明确管理中的考核评价标准、考核程序和方法,以及利益分配和奖惩实施。

2、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构成

图二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构成图(略),它分别由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等)、责权利文件(考核制度等)、职能文件(管理流程等)和作业文件(办法或条例等)等组成。由于企业制度既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和体制框架,也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和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从内容的构成来看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实际是企业与顾客价值平台的描述,在这个平台上有企业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各个岗位之间和企业与外部基于契约(或价值链)的关系。

四、标准化制度的三步曲方法

1、企业实际标准化模式的制度设计

对企业来说,以制度表现的形式是最直观;从而由人治管理(经验型)向现代管理过渡也是通过制度实现的;因此企业实际制度的设计十分重要。现代企业设计制度,既要考虑企业实际的发展阶段(即生产型阶段、经营型阶段或战略型阶段);还要考虑企业的制度化所处的阶段(人治阶段、制度化阶段或企业文化阶段)。

此外,制度设计有10大原则;即制度是制约人并吸引人的(100%人不能遵守的不是制度);制度是有成本的,而且是具有极大成本的;制度不是上级管理下级的工具,制度是共同的准则;制度是以企业的使命为原则,不是为编制度而编制度;制度是企业特定时期的产物(阶段性);制度是管理科学在企业的体现(与社会进步同步);制度需要一定的稳定性(因现在管理进步日新月异,所以制度周期愈来愈短);制度不能100%堵住企业的漏洞(不能为出现一个问题而制订一个制度);制度是企业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制度设计的10大原则,企业标准化的制度就很容易设计了。

2、外部引进制度的理论整合原则

外部引进制度(包括贯彻各种标准等)并不是直接应用,而是先在理论上进行整合;其理论整合的原则是:

首先,不能套用外部制度或按标准模式结构编写制度;要按企业自身的管理过程模式结构编排相关制度或管理手册的篇章结构,从而使制度更具条理和系统化。

其次,不能套用标准术语和所谓的“标准要求”编写制度;要在深入理解标准术语和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将其转化为行业术语和行业要求。

第三,不能脱离企业原有的制度基础、另起炉灶式地编写出全新的制度;要尽可能把制度与企业的基础嫁接(提升)原有的各种管理规范、管理制度)。

对于整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则要运用过程方法;以企业实际的流程为基础,以流程内各个业务活动为基本单元;在各个业务活动中实现相关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求,从而在各个流程中实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改进,进而实现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体化运行。

经过企业实际理论上整合的外部制度或标准,在过程方法上将是一个能全面接口企业实际基础并可扩展的制度体系;不仅能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体化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而且能兼容其它更多管理标准的要求,诸如GMP认证管理标准、HACCP食品安全认证管理标准、压力容器认证管理标准等。甚至可以把财务管理要求纳入这个制度体系内,全面建立起企业整个制度体系。

经过企业实际整合的过程模式制度体系,也将是一个弹性的制度体系;能适应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因为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方针会是不一样的,有时连组织机构设置也会是不一样的;从而决定了企业的实际管理流程的不一样。经过企业在理论上进行整合,则说明在流程和接口上与企业贴近了;这样一来就能保证企业内部的合理衔接。

2、实际应用的流程整合与提升

外部引进制度经过理论整合后,并不等于就能直接生成企业运行制度;还需要对整合后的制度进行与实际制度体系嫁接整合并实现提升,对引用或引进的制度从理念走向了系统实施。

首先导入的是对与引进相关的过程或要素进行再造;也就是说,企业新引进的制度涉及到的过程与要素要重组;确定导入新制度(体系或方法)涉及的过程与要素接口提升。为保证从被动式管理走向了主动式管理,企业应建立分段实施的项目管理原则;把整个过程控制的改变控制为逐步延伸改变。此外,还可以按要素的组成进行分步整合;把导入阶段分要素进行。

企业实际应用的再造过程重点是新方法与旧体系结合后的新流程,使企业过程的改变;而流程所辖要素(人、机、料、法等)都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所以综合运用企业实际过程的相关人员很重要,通过他们的行为、手法和方法的改变过程;实施平稳过渡并提升达到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成立了规模不等的改进协调小组;从大局出发深挖潜藏的问题并不断改善和实施新的行为措施(含相关利益再分配等问题)。

在全面推行新体系运行之后,还要进行总结并重新标准化;并按MSCA(目标、标准化、检查、总结)循环进入企业标准化管理程序。当然其相关员工更要掀起学习新标准化的高潮,为本人适应创新提升而正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企业持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性基础。

标准化体系下如何创新是每个企业所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仅从企业创新质量管理体系角度总结出现代企业实施质量管理创新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通信地址:武汉市武昌解放路238号5栋5单元11号,邮编:430060,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