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西安飞机国际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飞)的管理者悟出了一个道理:劳动无定额不行,定额无标准也不行。企业要走向市场,要做到管理有序、水平有据,最好的选择就是走定额标准化的道路。
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西安飞机国际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飞)的管理者悟出了一个道理:劳动无定额不行,定额无标准也不行。企业要走向市场,要做到管理有序、水平有据,最好的选择就是走定额标准化的道路。劳动定额标准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升劳动定额标准化水平。
一、实事求是,平衡优先
劳动定额标准化是一项融技术性、业务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多种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且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转换定额运行机制,协调生产、技术、质量、供应等多方面的关系,克服“贯标吃亏论”和贯标产品定额水平综合平衡的难点,才有可能将定额标准化理论付诸实践。
1989年,西飞首次提出了“劳动定额水平的动态性”、“定额标准水平时点水平”的理论,设计了“实施目标工时管理、分档分步达标、逐步实现定额标准化”的定额标准化理论。1992年,对该理论进行修改,将标准工时视为目标工时的管理,改为以标准工时为核心,双向有空间的动态管理。与此同时,又在Y7-200B等产品上进行了实践,进一步优化了原方案。特别是通过西沃汽车零件六次变换达标调整系数,创建了“应用系统优化原理,定额水平的动态性和定额标准水平是静态时点水平理论,建立以标准工时为核心,以熟练曲线原理为依据的动态定额管理系统”的定额标准化理论。
然而,正确的理论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1989年初,西飞在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分厂进行贯标试点,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然而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和试贯标,三个贯标试点单位中的两个打起了退堂鼓,只有一个分厂在艰难曲折中挺了过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怕麻烦,怕工作量大,怕得罪人,怕影响切身利益,怕定额太先进影响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怕贯标产生新的不公”等思想的作用。针对贯标中出现的难点,西飞人认识到,必须进一步修改、补充并完善定额标准化方案,为此制定了贯标的四条原则。
1.标准主导原则。在劳动定额制定与管理工作中,坚持以时间标准为依据制定定额,按标准工时组织科研、生产和经营,以管理标准为依据处理业务事项,按管理规范协调企业内外相关业务,充分发挥标准主导作用的原则。
2.实事求是原则。从企业梯次多元产品结构和生产技术管理特点出发,在由传统管理向定额标准化系统管理过渡时期,实行新老产品区别对待,标准化与常规管理并举,贯标与修额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西飞多品种、多机型、小批量、大产品、多种生产类型并存的实际情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区别对待,实事求是地开展贯标。一是新产品全过程贯标;二是批量较大的国外航空零部件产品,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先贯标;三是从试制刚转入小批生产的新产品,产量较小,工艺不够稳定,更改较多,暂缓贯标;四是工艺较稳定,定额较合理的轰六、运七基本型产品,其工时水平已接近标准水平,无需贯标。这样,就解决了贯标与工作量大的矛盾,解决不同生产类型产品定额水平相差悬殊的矛盾,使各类产品定额水平较快地实现相对合理与平衡,较快地向定额标准水平靠拢。
3.平衡优先原则。从企业梯次多元产品结构和劳动定额的“多功能”特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内,坚持“先求平衡,再求先进,以平衡求先进”,处理好新产品与老产品、航空产品与非航空产品、机械作业与手工作业之间定额水平的平衡性与合理性的原则。
定额标准化工作过于强调先进性,不利于定额标准的贯彻执行。航空工业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条件加之定额的“多功能”特性,平衡性是第一位的、先进性是第二位的,没有平衡就谈不上先进,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先进。过于强调先进性,只能是把标准束之高阁,不能体现使用价值,更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只有突破这个理论的禁锢,贯彻定额标准,“不求最好,但求可行”,把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先求平衡,再求先进,以平衡求先进”的定额标准化理论,才能把贯彻标准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4.政策导向原则。为了鼓励生产单位主动贯标,制定贯标与不贯标,贯标成效好与贯标成效差的经济分配区别对待政策,使那些贯标成效好的单位比别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原则。
二、平衡性与先进性相统一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定额标准化工作逐渐被广大干部、员工所接受,1999年,公司及时完善了定额标准化方案,把“平衡优先”的原则修改为“平衡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主要是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把各类产品的定额水平统一在一个水平上。公司生产的飞机产品品种多,批量小,计划工时下达的时间跨度和不同时期制订定额的条件差异较大,产品之间、工种之间、生产单位之间定额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随着定额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各类飞机产品的定额水平进行一次系统的审视,以企业定额标准为依据,对各类不同产品的定额水平进行差异分析。用定额标准测量个性产品定额水平,确定不同产品的定额水平差异,调整不同产品的定额水平差异,使产品之间、工种之间定额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和新的平衡。
2.运用熟练曲线的原理和方法。定额水平的平衡不是简单的工时绝对值的等同,而是个性产品所需要的加工时间,按递减率随连续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各类不同产品依照定额标准进行套标后,还必须采用熟练曲线y=axb模型,对个性产品的定额水平进行动态协调平衡。其具体方法是,各类产品套标后,依据熟练曲线斜率,产品累计产量到达数,确定不同产品,不同工种的达标调整系数。使不同产品、不同工种的定额水平在动态期内达到新的协调与和谐,实现平衡与先进相统一,促进企业高效率,低消耗的实现。
3.实行调控标准时间水平与调控个性产品时间水平相结合。定额水平的修改和调整要根据标准在使用过程中的状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标准在使用过程中科学性、平衡性、使用性均较好,只是标准时间水平落后,则可以采取调整标准使用系数的方法进行调整,以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应对标准进行修改换版。
4.实行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提高小时报酬率相结合。在新产品生产初期,投入多,产出少,产品不产生效益。即在产品未实现盈利之前,不存在效益共享的问题,此时,按照熟练曲线规律正常调控定额水平,小时报酬率不变。若因市场竞争及经营管理需要,定额水平的调控幅度超出正常熟练曲线规律调控幅度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劳动分配原则,应适当调整小时报酬率:即当产品生产已达到盈亏平衡点,未达到累计盈利之前,可部分调整小时报酬率;当产品生产已实现累计盈利后的工时调控,可全额调整小时报酬率。2001年,西飞8项转包产品平均调控幅度为46%,超出按正常熟练曲线规律调控的幅度,因而小时报酬率作了相应的调整。
三、动态趋向市场先进水平
2005年,西飞决定对转包产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工时规范化动态调控”。即把市场机制导入企业,依据市场价格和定额标准确定目标工时,应用劳动定额信息管理系统和熟练曲线原理,实施目标工时规范化动态调控。
(一)规范化动态调控的原则
1.标准化原则。西飞的劳动定额标准化已经走上了实现“水平有据,管理有序”的有效途径,同样,目标工时规范化动态调控也要坚持标准化原则。
2.市场化原则。把市场机制导入企业内部,依据市场价格和定额标准确定目标工时,促进全员思想观念的转变,牢固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管理创新意识,劳动量达标意识,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的原则。西飞将依据转包产品的市场价格内涵和相应的成本费用率按照熟练曲线原理来确定目标工时。并对期间目标工时实施动态调控,使之逐步达到市场承认的先进水平。
4.“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原则。实施员工的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与产品效益关联的“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原则,才能产生凝聚力和创效合力。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创造效益,来实现增加职工收入;如果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则员工的效益也将会受到相应程度的影响。
(二)规范化动态调控的步骤和方法
目标工时规范化动态调控的方法是:以市场价格和定额标准为依据,采用“熟练曲线”方法监控,划分“四个步骤”进行操作,应用劳动定额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定额水平规范化动态调控。
1.划分“四个步骤”进行操作:
第一步:测算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测算依据是产品的市场价格、小时费用率、产品累计订货数量、熟练斜率和目标利润。首先,测算各转包产品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在相对应的批架次时点位置,然后,以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为基准,向前、向后分别测算出初始阶段和稳定批生产阶段的不同批架次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
第二步:确定标准工时。依据企业定额标准进行套标,按照公司文件规定的熟练斜率、达标调整系数和相关要求,分别确定不同批架次的标准工时。对处于批次生产的产品,要分析计划期技术条件、组织管理条件的变化程度,分析前期定额水平、调控的频率、幅度,分析目前执行的工时水平是否与标准工时水平相适应,如有偏差、则应修正偏差。使之符合定额标准化系统管理状态的标准工时水平。
第三步:分析偏差。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是依据市场价格内涵分解的工时,而标准工时则是依据企业定额标准可能实现的工时。因此,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分析,要确定偏差值,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若偏差较大,则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实施精益制造、组建生产单元、采用专用工装等提高生产效率来逐步缩小偏差,以适应目标工时动态调控的需要。
第四步:确定理性目标工时。当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与企业定额标准工时之间的偏差确定以后,要以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为导向,结合企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变化,本着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的原则,确定理性的定额水平调控频率和幅度。当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与企业标准工时差异小于等于10%时,将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确定为可执行的理性目标工时,一步到位;当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与企业标准工时差异大于10%时,原则上取市场承认的目标工时与企业标准工时的中值作为理性目标工时,分步调整,逐步到位。
2.应用劳动定额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定额水平规范化动态调控
根据转包产品的投产批架次和对应的期间目标工时,由人-机结合应用“劳动定额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快速、准确、及时地完成期间目标工时动态调控信息处理工作。并将此信息通过网络传送到需求者,提高信息处理质量及传递速度。改变以往修改、平衡、测算、调整、统计汇总及上报资料依靠人工传递信息的落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