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每天最高温度仍然还在30-33℃之间,笔者在中铁十一局四公司武汉地铁机场线BT一工区调研时发现,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兼工会主任黄福国、经理周刚和试验办公室的空调都是开一会儿,马上又关了。
■ 郑传海 报道
处暑过后,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每天最高温度仍然还在30-33℃之间,笔者在中铁十一局四公司武汉地铁机场线BT一工区调研时发现,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兼工会主任黄福国、经理周刚和试验办公室的空调都是开一会儿,马上又关了。
虽然活动房一楼没有到闷热难耐的程度,空调开着毕竟舒服得多。
细心的黄福国发现笔者对此举动不解,便透露了其中秘密。
去年9月底,项目部进场时,就针对如何触动全员降耗增收意识和成本管控的神经,吸引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成本控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先是把如何确保施工进度顺利进行、如何按照合同清单组织施工、如何加强物资机械车辆监管、如何确保工程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落地、如何防止施工方案与现场施工两张皮、如何确保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质量警示标牌重复利用等纳入了成本管控体系。一些习以为常、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环节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收效虽然明显,但部分员工在成本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经过调查分析,他们发现,尽管管控成本,降耗增收确实提高了经济效益,也相应地增加了员工的收入,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员工在节约和控制成本中的主动性和创意也没得到应有的发挥。成本管控和降耗增收,还是项目部怎么说,员工们就怎么做,项目部认为哪个环节是重点,工班和员工就盯住那些环节。像宿舍和办公用电,人走了房间里灯还亮着,空调还开着的现象不在少数。洗衣服时,水管一直放到最大,任自来水哗哗地流淌,用水井里的水冲洗卫生间和工地洒水,本来已经冲洗干净了,还要再冲几遍……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他们一改以往项目部和劳务队伍生活用电大锅饭的做法,把劳务队伍和项目部员工生活用电纳入集中管理,由以往普遍采取的暗补,为谁超标谁出钱补偿节约的“用户”的“自助奖罚”。每月对每个“用户”用电、用水情况检查通报,指标没有用完的“用户”获得奖励的同时,还荣登月度降耗增收“名人榜”,并作为降耗增收半年奖的依据,着力培育广大员工的节俭意识和积沙成塔的好习惯。
项目部的工程指挥车每天要往来于现场和市区之间,指挥车每天都要冲洗,有时候因为工作需要,一天要冲洗两三次。司机刘泽志发现用水管冲洗和用抹布擦洗的区别很大,用水管冲洗一次消耗的水,是抹布擦洗的十几倍。他就改过去用水管冲洗为用抹布擦洗,虽然擦洗要累得多,花费的时间也长一些,但是,一个月下来要节约不少水。他就坚持天天用抹布擦洗,有时候正洗车的时候,急等着出车,他宁愿叫临时到项目部探亲的爱人一起擦洗,也舍不得用水管冲洗。
经过两个月用电、用水与个人名利挂钩,员工们这才醒悟过来,原来,控制成本和降耗增收并非项目部的事,与每个员工都有关系。只要做节约降耗的有心人,哪怕是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同样也能拿奖金,成“名人”。
据统计,今年1一8月,整个项目部一共用电55万度,其中抽水用电1050度;生活用水5500吨,项目部自己打井用水量7500吨。包括所有的施工队伍生活用电和施工用电在内,每月平均用电7000度,夏季高峰用电9000度。每月平均用电量是同类投资、同样人数项目部的四分之一。施工和生活用电、用水剪不断,理还乱,一年背上近百万元大包袱的怪象也不复存在了。
项目经理周刚谈起把电费和水费节超“自助奖罚”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地说,控制成本,降耗增收,仅靠几个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触动大家的神经,激发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是拍响控制成本,降耗增收“巴掌”的关键。
掌握“拍巴掌”的技巧
说起成本管理,很多企业觉得要拍响这个“巴掌”,难!
说它难,难就难在说来容易,抓起来难;难就难在上有压力,下缺乏动力;难就难在建立制度容易,执行起来并不尽如人意。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用心观察可以发现,要想真正拍响巴掌,仅靠少数几个人是不行的,大家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发力。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效益受到多种因素挤压的新常态,加强成本管理,向成本管理和挖潜节约要效益,尤其要重视发挥全体员工的力量。
从表面上看,成本管理的责任在企业管理者。其实,能否把成本管理落到实处,见到效果,关键看大家。要拍响成本管理和降耗增收这个“巴掌”,离不开全体员工主动参与,否则,控制成本,节约降耗的“巴掌”就难以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