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什么意思呢?
这天之道啊,它就像张弓射箭一样。既不能高一点点,也不能低一点点;既不能左一点点,也不能右一点点。只要失之毫厘,就会远离目标,飞得无影无踪。所以必须全神贯注,凝神屏息地瞄准,不断矫正箭头的方向。高一点点,就要往下压一下;低一点点,就要抬高一下;左偏了,就向右矫正一点;右偏了,就向左矫正一点;但又不能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上下左右,务使恰到好处,才能击中靶心。这就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意思。
天道深远莫测,老子怎么知晓天道是这样神妙的呢?这就是靠观察和感悟。人的思维分两种:一部分是逻辑、理性、数理分析的;一部分是形象、直觉、模拟的。愈是深奥的道理,精巧的逻辑数理就愈是没有办法,必须靠抽象感悟能力。但不能因为精巧逻辑数理思维描述不了就假设这些道理根本不存在。
你看,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了催生万物,所以春天悄悄地来了。上天珍惜生命,为了万物生长得更好一些,于是夏天就紧接着悄悄地来帮助了,雨水丰沛,气温适宜,好好地繁衍生长吧。但是雨水丰沛气温适宜万物就容易过度滋长,于是来点秋天的萧杀,抑制一下,再紧跟着来点寒冷的冬天,令万物得到休眠,并且清除一些不太健康的。冬天太寒冷,长久下去会使万物灭绝,于是春天就又悄悄地来了。一枯一荣,一阴一晴,一涝一旱,一冷一热,这就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意思。一年之内,春夏秋冬大约各占四分之一。一日之内,白天约十六时,夜八时左右,夏夜短而冬夜长,以冬至为界慢慢地阴阳推移,自然黄金分割率。有些盲目崇拜西方的人说中华文化少理性,不重数字化,这是一种无知。中华文化精髓里的“数”皆自然天成,源于客观自然的数量比例关系,非人为之数字化。
老子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已清,将恐裂;谓地无已宁,将恐陷;谓神无已灵,将恐歇;谓谷无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无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无已贵以高,将恐蹶。”
这个“一”字面意思有点像西方人神通广大主宰万物的上帝,所以被一些人望文生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老子学说里,一就是道,他说:往昔黄帝、尧、舜这些得道者掌握国家,乾坤抵定,阴阳冲和,政通人和,九州和谐。天清地宁,神仙灵验,五谷丰登,万物化生,所以闻道者被人民拥戴为尊贵的王者。但是,成功实现了以道治天下后怎么办呢,总不能一直就这么下去吧!天要是就这样子一直不停地清明下去,恐怕要崩裂;地就这样子一直不停地宁静下去,恐怕要陷塌;神就这样子一直地灵验不已,恐怕就要失灵;如果五谷就这样子一直丰登盈满不已,就恐怕要涸竭;如果万物就这样子一直化生繁衍不已,恐怕就要灭绝,如果王者就这样子一直高贵不已,就恐怕要倾覆。太完美了就要走向反面,太平好日子过久了,就孕育着动乱的萌芽。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所以要居安思危,“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深得老子精髓。据《晋阳秋》记载:司马懿自被曹操任命为文学掾始,经魏明帝至曹芳即帝位,都督大军西抗诸葛亮,南拒东吴。“勋德日盛,官封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司马懿却谦恭愈甚,对乡邑旧齿,见之每拜。恒戒子弟曰:‘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最终以大盈若虚之法,夺了曹家天下。
老子接着说:“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是老子在批评一些无知者的行为呢:你看看,这些人有多愚蠢狂妄啊,人本是天地造化所生,却悖逆天道走极端,你如何能摆脱天道法则这只无处不在的如来佛掌呢?天道全神贯注,凝神屏息,如履薄冰,也未必能做到完全恰当合理化,旱涝不均,丰欠难匀。而这些人却不知天高地厚,赢者通吃,成功使有些人私欲野心膨胀,为官残民,为富不仁,肆意破坏自然污染环境,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这不是非要搞出事来吗?今天我们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正是“天之道”对“人之道”的惩罚。
老子在这里提到“神灵”,这也正是术士和望文生义者把老子神秘化,将其诬为测字算命、风水鬼神之术的“根据”。那么这个“神灵”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天之道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大地控制着一切事物的法则。由于大多数人无法感悟并自觉掌握这些法则,只凭着自己的意愿盲人骑马到处乱撞,结果不断悖逆天道而反复遭受惩罚,使人的命运笼罩在勃兴忽亡,扑朔迷离的阴影里。特别是在奸佞当道政治昏暗的时期,人人祸福莫测,当偶尔有做坏事的人遭受惩罚,或做善事得到好报的时候,大家就觉得“头顶三尺有神明”,神灵司人间善恶报应,主预测吉凶祸福。拜佛求神等愚昧迷信的东西就容易盛行蔓延起来。
老子说:闻道者做事顺道无为,能预测到一般人无法知道的事情,举重若轻。在平常人眼中,就好像“用兵如神”、“有如神助”。在圣贤掌握国家顺道而为的时代,官员清廉,司法公正及时,善恶报应立现,人们对自己的未来命运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不就是神明灵验了吗。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们不要再受那些术士巫婆的欺骗浪费钱财了,只要感悟掌握了这些法则并身体力行,神自然就灵验了。世界几大宗教都是有神论者,均非常重祈祷仪式,祈祷又夹杂私求与私意,将人偏私之心注入于神灵上帝,使上帝成一偏私之神灵。如求而不得,就生怨恨之心,大骂“老天无眼”。而中国无论尧舜黄帝,老子孔子,都是无神论者,都主张通过人掌握天道法则之努力,使天之道直接现身人间,合天人之道。
谈到天道法则,后世的演变发展需要辨析一下。孔子“中庸”核心是
“执两用中”,意思显然出自天道之“过犹不及”。但道家的天道法则揭示的是人必须敬畏遵循的自然社会运行规律,而中庸是一种主观德行愿望,意识形态化了;道家认为人必须感悟、敬畏天道法则,处理事务须持审慎态度,犹如张弓射箭,须全神贯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务求稳准,是有非界限的。在普通人思维习惯上,庸是贬义词,昏庸、平庸、庸俗,文字是思维符号,“中庸”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就容易变成是非不分,“和稀泥”,儒学再解释也没用。看来孔子有时也犯“创新名词”的毛病,这个词意违背大多数人思维习惯,太过生僻,本来直接用天之道就可以了,非要另搞一套话语,弄巧成拙。近代“左”、“右”、“形左实右”和“形右实左”这些概念的提出,是中华民族对天道法则认识把握中一个很大的探索成果。毛泽东曾经诙谐地说:“十月怀胎,七个月就生出来,就是左了。过了十个月不准出来,就是右了。”还必须分辨那些“形左实右”“形右实左”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这些哲学上认识论、方法论的探索成果,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的道理曲径相通,只是理解为政治领域的概念是很狭隘的。
天道深远,法则凛凛,难窥万一。在这里仅仅抛砖引玉,借助天之道来分析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现象,看是否可以有助于对有些管理问题的正确解读,使管理实践复归大道。
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天生有趋利之心,一味纵容,则易逐利过度,抑制太过,又恐无利可用。近年来企业习惯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这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人对金钱权力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最大化”是多大?事实是无穷大无限大,而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资源是有限的,市场是有限的,企业的发展和利润是有限的,CEO权力是有限的,这如何能满足得了?满足不了就必然感到压抑、受挫,心生哀怨。正常途径满足不了,于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潜规则盛行,拉帮结伙,贪污挪财……没完没了!逐利过度的极端主义完全悖逆天道法则,必然走向它自己的反面。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天生,非人所能灭。王羲之《兰亭序》字字飘若惊鸿,荡漾雄秀之气。一个人的书法何能达如此境界呢?人多赞其字,却未细审《兰亭序》表达的思想境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人常说,胸藏乾坤,笔走龙蛇。王羲之书法归天地自然本真,随心所欲,无不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乘兴醉写,竟成万古绝笔!凡夫俗子,若胸中无此等广博的情怀,技巧练得再精纯,恐怕将永难企及《兰亭序》之生命神采!搞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天生万物无弃物,员工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孤、寡、不谷”就是容不得人的意思,就是“老子天下第一”,“赢者通吃”的意思。万物灭则无一物,赢者通吃之极端主义必为“天下之所恶”人神共愤,又怎么可能成功长久?
近年兴起的“末位淘汰理论”被很多企业当作了优化队伍、提高效率的法宝。但
“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兔死狐尚悲,即使未被淘汰的员工情绪如何不受影响?人人自危,上下离心,团队分裂。有的公司规定,连续三次被评为末位,就要淘汰。结果大家不忍让谁连续成为“末位”,于是第一次评张三,第二次评李四,第三次评王五,“轮流坐庄”。形成这样病态的组织氛围,与其优化队伍、提高效率的初衷恰相背离。丰田推行TPS,企业30%的员工要被节省下来。但是,人家没有照简单的思路裁撤多余人员,而是从最优秀的30%的员工减起,把他们提拔转化到新的事业或者管理工作中去。如果末位裁掉,工人就不会把问题或者经验告诉你,因为他担心下一个裁掉的会是他。中国那些学习丰田TPS的人,你想没想过,一旦成功推行TPS,结果是30%的员工要下岗失业,他们会积极支持它成功吗?表面为提高效率,结果却使中国企业竞争力下降,这是典型的形左实右。
美国式管理核心思想是20%的员工是社会精英,其他人都是笨蛋坏蛋。在日本则是反二八理论,认为至少80%员工都是优秀的,10%是最优秀的,10%是笨的。但即使那10%的笨,原因也是在领导身上。这种认识上的冲突导致美国企业根本学不了丰田,日本2006年制造的汽车数量保持全世界第一,在美国的家门口打败了美国的福特等本土制造商,直接导致福特亏损127亿美元。
中华文化境界最高,核心是人人可为尧舜,众生即是没有觉悟的佛,而佛则是觉悟的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一个人都不能拉下。我看到一些文章现在还在孜孜琢磨“如何激励精英”,这不是加剧矛盾吗?没有全部员工的积极配合,少数精英能发挥作用吗?表面有利于少数精英,从根子上却害得他们愈来愈孤立,形右实左。中国企业在学习引进丰田TPS时,却浸渗进西方管理中隐含的只相信少数人的不良文化,引发管理文化理念的严重冲突混乱和潜在抵制。终身雇佣制度使人才被禁锢,但人才过度频繁流动,导致员工的行为浮躁,只对短期结果负责而非为长期利益考虑。在考虑淘汰员工时,想到的只是短期效率,而没有问问这种不安定感,这种惩罚感,是否阻碍了员工的奉献热情呢?日本文化本根在我中华,丰田的终身雇佣制度,是市场风浪中一种同舟共济理性成熟的做法,是TPS的制度基石。国内一些企业表面上看似虔诚学习丰田TPS,实则背道而驰。
诸葛亮为什么被万世景仰呢?人们都欣赏智勇双全的品格,认为怯懦是一种性格缺陷,但在诸葛亮眼中“怯用其慎”,还真有大用哩!比如在需要诈败诱敌时就用得着,一看见敌人他就浑身哆嗦,不用表演,是本色。你派张飞去就不行,他装不像,挺着丈八蛇矛,吼声如雷,那像个容易被打败的样子吗?一下子就被识破了。曹操与关羽之间有些私人关系,这对刘备的事业是个不利因素,但诸葛亮就能将其转化为有利因素,这就是派关公守华容道的玄机所在。在诸葛亮眼里,岂止“草木皆兵”,水、火、风、山、石,皆可为兵。水浒里的一百单八将,按现在年轻人的话说,那就是个个“有性格”,时迁獐头鼠目,是个飞檐走壁的贼,令官府十分头疼,但是用得好,却能成为水浒寨刺探敌情,完成特殊任务的高手。钩镰枪手徐宁能归附水浒寨,就是时迁的杰作。飞贼与大英雄,这就是圣贤化腐朽为神奇之境界。按“末位淘汰理论”,上述胆小怯阵的、时迁,乃至张飞、关羽皆在淘汰之列,因为按照不同的排列标准,都可以将他们归到末位中去。这不是走极端又是什么呢?企业要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鞭策大家上进,西方那些吓唬主义糟粕只能引发员工普遍的厌恶和消极对抗情绪,与提高竞争力的目标南辕北辙。
看来,要使中国式管理真正成熟起来,克服引进国外管理文化过程中的良莠不鉴现象,克服实际管理过程中悖逆天道法则的各种混乱的极端主义思潮,任务还是很艰巨的。2006年10月26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北大演讲说:“如果地球变得无法呼吸,那么经济进步又有何用处呢?”“在这个世界里,面对植根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新型现代化模式,西方已经慢慢失去它的优势了。”西方智者的醒悟,是值得我们好好玩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