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Reads资讯
企业管理新媒体

企业管理:技创“挤”出来的效应

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并进行本地化技术创新已成为在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本文从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本地化的动机出发,分析了在华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本地化的主要思路及对我国技术发展的挤出效应,并由此提出了应对之策与建议。

技术创新本地化是指跨国公司直接将R&D(研究与开发)机构定位于各东道国,充分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进行基础研究、开发研究、产品改造研究,使技术、产品更好的适应当地市场,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行为。据UNCTD对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外国在华R&D中心已达到约700个,超过60%的跨国公司认为,在2005年-2009年期间,中国是最具设立R&D中心吸引力的目标国,在中国设立R&D机构进行本地化技术创新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一、因何本地化?

1.人才本地化

在全球化竞争中,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产品是否适合中国市场是占领中国市场的关键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人才本地化。据统计,在中国本土聘用研发人员的成本只有国外的10%,同时中国本土人才更熟悉中国市场的发展与需求,能够较快研制出更适合中国的产品。因此,许多跨国公司千方百计在华广泛网罗中国本土的优秀人才。如微软中国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其选址就在中关村附近,吸引了不少国家级重点项目的人才。

2.融入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民俗风情等有着强烈的本国特色,加之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使中国成了一个独特的市场。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研发中心定位于中国,特别重视对中国文化底蕴的研究,不断研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技术,同时实施品牌本土化,逐步赢得了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推崇。如在IBM中文网站,每到中国传统佳节时,都可以看到明月、唐诗、灯笼……尽显东方神韵。再如宝洁公司相继推出的“飘柔”、“海飞丝”、“碧浪”等品牌,都给人一种亲切感,因而也走俏中国市场。

3.策略本地化

在华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中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适应中国转型市场环境,提出“以中国为家”、“做社会好公民”、“做中国公司”的口号,积极进行原材料、配套产品采购本地化策略,与中国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IBM在改善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希望工程、抗洪救灾、环境保护、救助孤儿等方面,与中国政府开展了积极的合作,很好地树立了“中国社会好公民”的企业形象。同时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个人电脑产品实现了100%本地化,真正成了中国人自己的产品。

二、透析挤出效应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本地化带来的大量科技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称为“挤出”效应。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并投资进行技术创新,对中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本土技术进一步边缘化,我国企业对技术的控制权弱化

随着技术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控制和协调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实现规模经济与战略柔性并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采取独资形式设立的研发机构,以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为主,同时,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加强了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在某些技术领域,我国对跨国公司的科技依附地位进一步强化,本土技术持续走向边缘化。在我国参与的国际战略技术联盟中,我国企业有可能因为技术创新能力弱,而面临自身技术能力空心化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的企业失去对联盟的控制权,特别是技术发展的控制权,则可能在联盟中失去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影响我国企业合作目标的实现。

2.我国的产业发展受到抑制

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华的技术创新已经涉及电子信息、通讯、生物等高科技领域,瞄准中国未来经济的制高点。而中国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或者竞争力相当弱。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换技术”政策推行后执行不严,导致我国原本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产业也遭到了跨国公司的挤占。在饮料市场中,单是可口可乐就以75.18%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洗涤用品市场则被美国宝洁、英国联合利华、德国汉高所垄断。这些市场份额的出让并未给中国带来急缺技术,反而给内资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使我国一向以劳动成本优势取胜的本土产品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3.大量高技术研发人才流失

跨国公司具有良好的吸引人才机制,而这正是现阶段我国的科研机构所欠缺的,为此大批高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流入了跨国公司,国内人才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也随之被跨国公司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这种人才的单向流动在近年来已非常严重。据统计,自从IBM、HP、微软等国际IT行业的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中关村IT人才流失一半以上,绝大部分去了这些跨国公司。人才的流失对原本技术创新能力就弱的本土企业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4.我国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增强

路径依赖是指现有的技术状况会影响到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随着跨国公司研发中国本地化的发展,其与我国的研发机构之间的互补性越来越明显,我国的研发机构有可能越来越专门从事某些特定领域的研发活动。这虽然提高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专门知识的需要和依赖;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研发资源集中配置在某些领域。对于我国来说,这种研发资源的配置格局可能会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提高某些领域的研发水平,但就长远而言,则可能造成我国在某些专门领域上的路径依赖,或者造成我国对某些跨国公司的依赖,影响其在复杂技术、技术整合、自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发展。

三、如何应对挤出效应?

1.适度调控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范围

加强对跨国公司投资项目的宏观指导,重点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及培训中方的技术人员。同时,规范对跨国公司技术投资项目的审批,引导跨国公司向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产业投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2.完善竞争立法

竞争立法是指关于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总称。竞争立法是防止大型企业对一国产业垄断和保持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条件。西方一些主要工业国家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关于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而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关国内竞争政策的法律只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缺少一部有效阻止跨国公司滥用市场权力和限制性商业做法的反垄断法。为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竞争法的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特殊情况,加快建立出台一些法律,如:《反垄断法》、《兼并收购法》等,为有效制止跨国公司的反竞争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为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3.充分利用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在一些资金和技术壁垒很高的领域内,国内企业短期内还无法具备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产品领域中至少应引进两家大型跨国公司,使不同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形成竞争,由原来的寡头垄断变成竞争垄断,降低该领域被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和控制的可能性。所以,引入的跨国公司要多元化,不仅是同一项目的企业数目不要单一,而且在项目上也要多元化,不能只集中于某个产业。同时跨国公司的地区来源也要多元化,避免产生对某国的依赖性。

4.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

树立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最宝贵资源的观念,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建立能够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的激励机制和制度;打破“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以及论资排辈的传统用人方式,建立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选人用人机制;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规范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提高人才市场的透明度,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与流动的制度环境等,增强高技术人才对我国本土企业的认同与归属感。

喜欢 (0)
分享到:
成就高成效,实现管理能力快速提升,12Reads系列管理培训教材全场限时特惠! 立即购买 PURCHASE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