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多少事,理毋乱,静思量,烛幽探微,释心中块垒,话古今治理之得失,权中洋管理之利弊,丛林荆棘间觅蹊径,大道多歧兮无极之殇!…
煮茗南山,挑灯看剑,回首五千年沧桑,魂幽幽萦沙场。
忆昔颠峰对决,汉唐雄风,尧舜六亿,意气鹰扬;见惯勃兴忽亡,折戟沉沙,细细磨洗,凝神端详。
如烟多少事,理毋乱,静思量,烛幽探微,释心中块垒,话古今治理之得失,权中洋管理之利弊,丛林荆棘间觅蹊径,大道多歧兮无极之殇!……
五治运变,天道周行
【从花和尚大闹五台山说起】
“戒淫欲、不饮酒、不杀生、不食荤腥”——
寺院中以禁欲主义为核心的“制度化”严不严呢?那些僧人为什么能够严格自律呢?时下很多人拜佛求菩萨保佑,但您知道什么是佛陀吗?在古代印度河流域,社会动荡,冲突、战乱,失意、颓废情绪弥漫。释佛深悟人无止境的物欲是造成这一切灾难的根源,坚信在晨钟暮鼓清静环境中颂经焚香,严守戒律,以众生皆佛的平等思想,抗拒物欲诱惑,使灵魂得到净化,从而解脱人世争斗的无边苦海。佛教吸引了一批心甘情愿皈依的信徒,他们不觉得痛苦,甚而肩负着“化度”芸芸俗世迷途众生皈依我佛,改造社会改良人性的神圣使命。虽然违反寺规也会被处罚,但维护寺院秩序主要不是靠这些强制手段。
设想一下,如果把这些清规戒律“移植”进世俗生活,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世俗的人必然设法竟相博弈寻租“破窗”直至将其颠覆殆尽!俗世的人因为不信佛,认为这些清规戒律是不堪忍受的痛苦。潜意识里他们视那些颠覆者为英雄。当着方丈的面,都大谈清规戒律如何“神圣先进”,背着方丈吃肉喝酒找女人生孩子,就会成为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方丈逮住的是倒霉蛋,未发现的是幸运儿。这个清规戒律就等于是给方丈一个人制定的,是个伪制度。甚而那些颂经焚香的佛事全都成了伪文化,因为它什么也“化”不了。这说明强制推行一种悖逆大多数人信念的规则,阳奉阴违的伪君子必然大量产生,管理成本将趋于无穷大。
大家都是人,为什么古时僧人一般都能遵守那严格的戒律?而俗世的人和现在的某些僧尼人等却不能遵守呢?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价值观常被弄得很“高深”,其实《水浒传》对这个问题的艺术描写是很生动深刻的。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无奈剃度五台山,法名智深。晨钟暮鼓,幽雅清静令人神往的禅林,却让这位英雄“端的烦恼”。屡屡大闹五台山,把个寺院搞得鸡飞狗跳墙。我们知道,寺院于鲁智深有庇护之恩,他也绝不是成心捣乱。但就是这么一位花和尚,偏寺中长老法眼独具,对众僧曰:“此人上应天星,一尊真佛,汝等皆不及他。”经典就是经典,真乃蕴无限禅机也?
有形的制度法律仅仅是某种无形价值观意志的实现形式。一般的规律:一种新的有形制度法律形成之前,先必须有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无形的思想文化运动,使新信念、新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个过程中各种意识形态激烈碰撞,大浪淘沙,最终很小一部分以制度法律形式沉淀固定下来。现存西方制度法律体系的价值观基础,可追溯至十三至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而包括我们周边国家民族的大中华文化圈,则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文化运动,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信念。这个程序是不能颠倒的,就如同你只可以让佛教徒遵守清规戒律,但如果想靠清规戒律去强迫世俗的人们信佛,强拉硬拽必然适得其反。这有助于解释复制移植西方企业制度形式过程中出现的诸种怪异现象,一种制度不可能在与自己民族历史文化不同的地区强迫推行。
自从轩辕立中华,任何一个朝代草创初期,百废待兴,制度法律往往是最不完善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法律会逐渐完善。而诡异的是,几乎无一例外,每个朝代最令人难忘、社会风气最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却往往是在“制度法律最不完善”的开国初期,而却全部在“制度法律最完善”状态走向末期灭亡!对很多企业来说,那些最令人难忘刻骨铭心的,依然是公司草创初期的同甘共苦,意气风发的日子。而后期的制度规章繁冗和勾心斗角往往使人感到压抑窒息!
散落在历史尘烟中的事例,孤立地看上去,它们太像是一个接一个的偶然了。但如果有太多的偶然,都在显示同一种现象,你还能继续把它们看做是偶然吗?当许多发生的事情都与意志背道而驰时,人们是否感觉到冥冥之中有一种更加强大的法则控制着一切事物?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也。”——这是道圣对千年不衰“周期律”的深层揭示。意思是说:非参透天道圣贤不能得天下,故那些清乱正治的开国圣王皆非凡人,所立大制法度,皆应人心合天道。后代不肖,仅粗知礼法末节而损天道,损之又损之,终至悖逆。汤武革命,大贤创业开基,传至殷纣、历、幽,荒淫宠信奸佞,为博美人一笑竟烽火戏诸侯,积非成是,遂致失道于天下。君临天下的合法性丧失,天下鼎沸,诸侯纷攘。周室衰微,于是就提出以“德”引导大家的行为,可是人心已乱,诸侯们欲望无穷,争夺伐战不休,守德成为嘲笑对象!所以就提出“仁”希望大家有点慈悲心,做到“爱人”就可以了。可是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到了,于是提出以兄弟之“义”为原则吧。因为诸侯皆是同宗后裔兄弟啊,为什么要骨肉相残呢?但是欲望无穷,义也不能自觉遵守了。最后只好依靠“礼”——
“攘臂而扔之”的制度强制手段。这反映了要求已经越来越低,人们的自觉性完全丧失。制度法律仅仅是无可奈何情况下最后一道防线,这意味着大乱的开端啊!
“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的基石。五千年轮回演绎着相同的一幕!
【知常曰明】
读历史会发现一个奇怪的循环现象。在数千年的秩序建立历史长河中,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有的时期宣扬 “德化天下”; 有时又主张“严刑峻法”;
有的时期推行“德主刑辅”或“外儒内法”;有的时期提出“宪政”;有时又主张 “一切制度化法治化”;有的时期又强调“弘扬道德观”、“重塑价值观、使命”
……时代变迁,花样翻新,时尚名词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见仁见智,一锅糨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国治理典籍中常用到这样一些术语:道、德、法、刑、律、文、耶文、制、礼、纪,等。研究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治理思想,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些词汇的涵义及历史变迁,在现实中发现它们的身影。
“道”是一个独有的神秘词语,其原始意应该是道路,后经转意在我们的文化中使用极广。如儒教孔孟之道、测风水吉凶的道教道士,还有诸如道德、人道、道理、经营之道、茶道、花道、剑道、柔道、甚至“盗亦有道”……
每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个人,在不同社会形态和社会阶段,都有其特殊的“道”可以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道。这些“道”其实都属于技法、术、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范畴,比如儒学又被直接称为“儒术”,这些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道”。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这句话几千年被越诠越玄乎。其实以当时语境来说,意思极简单,道圣意思是说:人们通常所说的那些个“道”呀,都不是恒道。名同实异,不是一回子事。恒道永恒存于宇宙,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根本不存在。而实际上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宰,万物因它而生,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成就的。无首无尾,无形无迹。故人的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它的,权且称作“道”吧。当然,这个名也不一定就永恒这么叫下去,将来随着认识深化,可能会有变化,故“名可名,非恒名”。为了便于理解,我有时也用“自然法则、规律”这些现代名词来描述道某些方面的特征。汉朝刘恒这个蠢皇帝,把“恒道”改为“常道”,再经文人讹诠,一字之谬,误人无数。
说复杂也确实博大精深,“恒道”乃开宗明义:提出以宇宙天地万物(包括人本身)为研究对象,探究人与宇宙天地万物起源、破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无、虚实、阴阳转化等最高运变法则。人类必须通过实践感悟对整个道思想体系全面完整把握,寻章摘句是绝对不可能入恒道殿堂的。
桑耕之术皆生于人对天道规律的感悟把握,顺乎道应乎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举千钧不费毫力。悖乎道逆乎时,却难免徒劳一场空。人的社会是一个由复杂个体与阶层组成的存在,之间既排斥又吸引的复杂社会关系构成了一个“负阴而抱阳”之轨,惟闻道者感悟之,顺道无为,故可万众追随,如有神助,举重若轻,事情很容易成功;反之,悖道逆行,那就犹如人造卫星失控脱离了轨道,跌入不可知的渺茫宇宙空间,众叛亲离,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危机四伏。世界至今为止所有真正的科技和社会进步,都不过是在证明恒道存在的各种运变形式。先哲对恒道的认识揭示了自然社会的运动本质。
《旧约全书》箴言:“敬畏耶和华是一切知识的开端”而在大中华文化圈,非道则无文化,非道则无礼法,恒道决定一切世俗法律制度和理论的归宿,真伪正邪,无不要在这个无形永恒法则面前接受最终裁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之至,天下顺之;失道之至,亲戚叛之。”
经受了古今中外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可重复性检验,从未有过例外。天道巍巍,俗世的法律制度和学说,顺之者存,逆之者亡。五千年各朝代立法无数,今何处觅焉?不要误把自己意志摆在规律运变之上。在世俗法与恒道自然法则之间,存在着一套独持的中华对接解释系统,乃积万年之经验铸成之绝学瑰宝,不知、不敬畏者不知法度。
再来谈“德”。道与德是本质与表现形式的关系。“道生之而德蓄之”,一棵参天大树,道就像根,我们看不见它,根之德自然体现为枝繁叶茂,故又合称“道德”——道之德也。《老子》涵盖“道”和“德”两部分内容
“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道和德,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既不能脱离道来空谈德,也不能离开德来空论道,悟道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形成过程。治理实践能顺应自然法则,符合人性规律,身体力行,不言之教,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化为人们的行为,使本质与表现形式相统一,故曰“上德不德,所以有德”。当“德”一词出现纯意识形态化倾向,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纸上,而在行为中却体现不出来。比如旧官场有一种现象,就是越腐败就愈是道德廉耻舌耕不已,故曰“下德不失德,所以无德。”德一旦脱离了道,犹无根之枯枝萎叶,浮言饰词伪仁虚义,瞬间丧失生命源泉。“德”亦与我们现在常说的“道德”涵义差异巨大,而人多混淆。运用时要注意区分,溯本求源,反朴归真。
“纪”本来指线缕的头绪,线有纪,网有纲。“纲纪”就用来表示治理的总要,总的指导思想,与今天的宪法意思接近。“礼”指具体制度行为规范。“律”就是法律,因为违反律法要处以刑罚,故又称“刑”,这方面的专门家称“刑名师爷”,与现在的法律专家近意。所有这些东西由于又具体表现为一些写在纸上的文字条文规定,所以又统称为“耶文”。“耶文”更多地体现了人的认识和意志,与“耶文”相对立,恒道无形无处不在,瞬息万变,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时时刻刻发生着作用,几乎不可能变成条文写在纸上,是一本“无字天书”。
五千年治理史,万变不离其常。道生德、德生纪、纪生礼、礼生律,五治乘时而变,相克相生!这就是中华基本治理运变逻辑。西人始终对“道”有种神秘感,不晓是何“神物”?中国人也搞不清“道德、法律、宪政、宗教、制度”这些词汇的真实内涵,以及里面隐藏的逻辑,潜在的“名实”巨大差异,东西文化之间出现巨大鸿沟。有人读了一本西方制度学的书,觉得甚妙,于是到处讲“一切制度化”,但时间愈久愈觉不妙;又发现西人法律甚是完善先进,于是又大谈“一切法治化”,但效果更为堪忧;这时西方人亲自说话了:“全错了,中国人有道德缺陷”
……“中国人缺乏执行力”……“中国人没文化,素质差……”,狂轰滥炸之下,晕头转向,价值观、愿景、执行力、使命、文化……赶紧学习模仿之。为了掩饰治理逻辑缺乏的窘境,一切不合实践逻辑的行为都冠冕堂皇地被插上一面“创新”大蠹旗子,“创新”泛滥了。他们不明白传承是创新之父,守正是出奇之本,无正之奇谓之邪。一团逻辑乱麻,迷乱疑惑生焉,照此下去,我看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脱胎换骨变成金发碧眼的洋人,要么从地球上消失!多少国人疲于奔命,一边穿鞋子,一边系裤子,一边追赶名词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管理潮流变化,以至完全丧失了做人的乐趣,犹夸父追日“未至,道渴而死”!
常人仅见其变,却不知其常。智者识常变之机,道恒存心中,从不追逐潮流,而是让潮流来追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