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印象管理,是指人们采取热情相助、附和他人意见、抬举他人、自我宣传、自我抬高等手段,使别人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努力树立和完善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获得性印象管理,是指人们采取热情相助、附和他人意见、抬举他人、自我宣传、自我抬高等手段,使别人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努力树立和完善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提出了戏剧化比喻理论,在他那本享誉世界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戈夫曼指出,人际交往就像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个角色、演出一定的节目。表演时,每个人都竭力维持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作出使之愉快的评价。自戈夫曼的开拓性工作以来,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人际沟通和政治科学领域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印象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试图控制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印象的过程。印象管理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并有意无意地进行印象管理。参加重要的会议、会见重要的人物或做一个报告,都要西装革履,穿戴整齐。这些都属于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你尊重别人,给了别人面子,别人也会尊重你,给你面子,这样交往的双方都从对方获得赞同,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愉快美好。印象管理的这一功效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不谋而合。
中国人对人际关系非常重视,常常投入相当大的精力用来搭建人脉网络,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人际和谐甚至比工作效率还要重要。折射到人事管理领域,我们会发现,人员配置不完全靠能力,绩效考评不完全靠业绩。我们对业绩的定义相当宽泛,和国外的工作职责范围描述的业绩不同,员工在工作中的业绩往往被称为表现,绩效考评有时也变相为对员工为人的评估。进一步而言,我们中国人在人际关系方面敏感又细腻,我们看重他人的认知和感受,在乎自我在他人视野中的形象和感觉。譬如,古语有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从而维护自身形象。
二、获得性印象管理与求职面试
印象管理又分为保护性印象管理和获得性印象管理两种。
保护性印象管理是指人们采取辩解、道歉等策略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免于形象受损的一种努力,其目的在于避免惩罚和责备,该策略常见于绩效评估中。
获得性印象管理是指人们采取热情相助、附和他人意见、抬举他人、自我宣传、自我抬高等手段,使别人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努力树立和完善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许,该策略已广泛地应用于求职面试中。
例如,在求职的招聘会上,除了穿着得体、仪态大方以外,求职者还会对如何介绍自己、如何表达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兴趣及能力细细斟酌一番,对着镜子精心“演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等待面试时,尽量不看报纸或印刷质量糟糕的杂志,以免弄脏了自己的手;面试过程中,求职者会利用意见遵从、抬举主考和自我抬高等手段,巧妙地回答面试中提出的问题这各式各样印象管理行为,有助于其在短时间内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取面试官的好感,从而顺利获取任职资格。
三、典故中的印象管理
1.“吴市吹箫”与自我宣传策略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将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已逃亡的伍奢次子伍子胥。伍子胥只得流亡异国,指望依靠吴国的力量来攻灭楚国,以报杀父兄之仇。伍子胥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吴国的都城时,已没有吃的东西。于是他披发赤膊,化装成一个要饭的,在吴都热闹的街市上,鼓起腹部吹箫唱曲,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处诉。宋国、郑国一路跑,孤苦伶仃谁帮助?杀父大仇不能报,哪有脸面做大夫?到如今,吹箫要饭泪纷纷,定要吹出有心人。”
古往今来,贤士能人入仕之途,或当面自举,或他人推荐,或考试录取,或层层选拔。可伍子胥却剑走偏锋,别出心裁,为引起吴主注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于闹市”,伍子胥以如此奇特的“行为艺术”进行自我宣传,这种获得性印象管理的策略很快发挥了效用。几天后,在吴市吹箫的伍子胥,被吴王的哥哥公子光(阖闾)注意到,并把他请了去。后来,伍子胥成为吴国的大夫,使吴国成为霸主,并将楚国打败,为自己的父兄报了仇。
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与自我抬高策略
据《武王伐纣平话》载:“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负命者上钩来!’”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鱼钩上有美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这就是天下无人不晓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
太公如此钓鱼,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钓翁之意不在鱼,他的目标雇主是周王室,“闻文王贤,乃钓于渭以观之。”(《吕氏春秋·首时》)用太公自己的话讲就是“老夫钓鱼是假待机进取是真。然而要钓王与侯,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直钩、无饵、离水三尺”,姜太公以如此超凡脱俗的方式钓鱼,向他的目标雇主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不是一般人儿”,这种自我抬高的印象管理策略很快就引发周文王姬昌的回应。
姬昌先是派了一名士兵去召见太公。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这好比当面试官问应聘者预期的薪水时,应聘者喊出一个低薪,结果却留给面试官一个“工作能力欠佳”的印象;应聘者喊出一个高薪,倒留给面试官一个有“通天彻地之能”的印象,面试官也不由得身子前倾重新考究应聘者一番。姜太公更进一步的自我抬高策略再次奏效:这让姬昌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姬昌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亲自去聘请太公。通过与太公一席深谈,原本就因姜尚的特殊行径而对他另眼相看的姬昌,对太公更是大为折服,于是水到渠成,姜太公就这样被延揽入朝,成为姬昌的辅弼重臣。
3.“得意洋洋”与附和他人策略
在印象管理理论研究的早期,“讨好技术”被视为当时狭义层面上的印象管理,琼斯(Jones)等印象管理研究的先驱指出,人们非常普遍地使用讨好手段,并以此作为获得权利和影响力的垫脚石。附和他人是讨好的一个主要手段,如对他人表现出观点的遵从、行动的服从、投其所好等。所以我们会通过识别交往对象的特点和有选择地表达自己的特质,寻求与对方最大限度的一致与契合感。这一点在求职面试时屡试不爽,面试中的面试官常常会受到投射效应的影响,把自己的特性或感觉加到应聘者身上,青睐那些在信念、态度和行为方面与其相似的人,因此附和他人往往会给面试官留下好的印象。
下面的典故“得意洋洋”,是关于熟人推荐招聘的。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政绩卓著,专门为他驾车的车夫,也倍觉荣耀。有一次出门,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看着她的丈夫,只见丈夫扬鞭策马,一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样子。再看看晏子一脸谦逊,小心翼翼。晚上,丈夫一回到家,妻子便提出要分手。犹如晴天霹雳,车夫登时愕然:“你今天吃错药了?好端端地为何要散?”只听妻子说道:“晏子个头不高,但肩负国相重任,名扬天下。他坐在车上,神情稳重,态度谦和,没有一点自满的样子。而你呢,虽然身材高大,但不过是驾车人而已,却那么得意洋洋,不可一世。你如此妄自尊大,我怎能继续跟你过下去啊!”
晏子的车夫听了妻子一番话,觉得很惭愧,从此便行为检点,对人态度谦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车夫转变突然,晏婴纳罕,细问之下,方知原委,赞赏车夫勇于改过,后来,晏婴举荐车夫担任了大夫之职。
晏子车夫的印象管理行为(也许是无心栽花),帮助他大大改善了自己在晏子心中的形象,进而获得了晏子的赏识,实现了漂亮的转身。
有效的印象管理策略对成功应聘确实很有帮助。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过度的印象管理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在求职面试时采用印象管理策略还需要注意度的问题,“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重要的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