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适者生存”?就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合组织的发展,适应环境的需求才能生存。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要在世上生存,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来改变自己,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有些人总认为,自己很能干,但为什么社会、单位容不下他,领导、同事不信任他,就是因为没有理解“适者生存”的道理。
很多人都说“强者为王”,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强者只能呈一时之强,不一定能够永远生存下去。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这样。20世纪以前,很多企业都在单纯追求自身的强大,追求高产值、高利润,但长久辉煌的又有几家?美国《幸福》杂志1995年所列的世界500强企业,到现在仅剩下1/3左右,大多数已经倒闭或被别的企业兼并。我国德隆、科龙、旭日升也是富得有多快、倒得就有多快。德隆在三年时间里奇迹般地创利400多亿,可最终还是难逃快速强大、快速死亡的厄运。因此,我说,不是“强者为王”,而是“生者为王”。企业只有追求持续的发展、持续的进步才能够生存。
我认为,“适者”就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我们大都是一般的普通人,很难伟大到改变环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要做的恰恰是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环境、适应企业、适应单位、适应同事、适应他人,适者才能生存,生存才能发展,有发展你才可能成为“第一”。
一、一个人的价值只能以别人的评判为标准
什么是人才?有需求的人力资源就是人才。人才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培养人才时的投入,不是学历越高、投入越大,其人才价值就越高。如果自身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单位的需求,起码在这个单位你就不能体现价值。在这里,你就不是人才。
市场经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适者生存。硬件不行软件就要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能力,应该有不同于他人之处,最好有过人之处,也就是你到底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你只有尽力体现你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显示出你的竞争优势。当然,这些优势的体现也必须紧密结合所生存的环境需求。比如,川菜到了北京,口味就必须变得不那么麻,也不那么辣;到陕西,就变得不麻但辣,这样才能卖出去。
每个人都是依靠组织、用户、他人提供一定的机会而生存,工作的价值必须得到别人的承认,以别人的评判为标准。比如一个企业的产品,无论你吹得如何天花乱坠,用户说不好、不买你的帐,你的产品就销不出去,你再说自己干得好也是白搭。有一些人老是说自己干得如何多、如何好、如何辛苦。写总结时也总是罗列一大堆优点,缺点却总干巴巴的二三条。老是埋怨组织给的待遇太低,这其实是没有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是靠别人的评判为标准这一个基本原则。他们不清楚自己生存的基础是什么,不清楚做任何工作只有在得到别人的承认之后才可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因为社会必须通过交换形成一定的价值链,才会有所发展,而这种交换价值的大小谁说了算呢?是用户,而不是你自己!我们在企业中工作业绩的大小,待遇的多少、谁说了算,是组织,也不是你自己。
许多新毕业的大学生总是谈论哪个单位月薪5000元,哪个企业月薪7000元,但你理智地分析过没有,获得这个待遇凭什么?难道是凭你的文凭吗?咱们试一试,拿着你的文凭到饭馆吃饭是不是可以不给钱?因为饭馆不认你这个文凭。谁认呢?需要的组织,应该是他觉得值多少就是多少。
我们应该认识到,以前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只能算是一个基础,要想获得现实的效益必须做出相应的贡献,效益与创造的价值是相匹配的。我曾问一个大学生,你到底需要多少钱?我可以每月给你1万元。但请你先告诉我,你凭什么把它拿走,你真有这个能力吗?我就不相信你只创造了5000块钱的价值,有哪位老总会发给你1万块,天下没有这种事!我们每个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工作,不要总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幻想天上会掉馅饼。
二、善待对手,以别人为中心
人是群居动物,要与人和睦相处就必须以别人为中心。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各种所有制企业迅速崛起,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获得竞争性利润,而只拥有政策性利润、资源性利润或者机会性利润。在中国市场上,许多企业利用了市场短缺、双轨制、法制不健全、消费者不成熟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机会迅速发财,但却不是发展。他们几乎是靠机会在赢利,靠资源在赢利,靠政策在赢利。因此,综观我们的企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屈指可数。不过,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中国已经步入一个正常的发展轨迹,靠良性的竞争才能求得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每个人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通过良性的竞争,个人的能力才会有大的提升。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总是把竞争对手当作敌人,其实他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朋友。设想一下,在田径场上赛跑时,如果没有一个强劲的对手,你的能力能发挥到极限?你的成绩能达到最好吗?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处处为别人设陷阱、使损招,即使你因此取得暂时的成功也不光彩,而且不可能永远保持成功。国外很多优秀企业其实都在有意识地培养竞争对手,比如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他们以竞争对手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我们在工作中也要把竞争对手当作推动你前进的朋友,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共同进步。在与人交往时,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年轻人总是埋怨与父母、与领导、与同事沟通太难,就是因为没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能够换位思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做企业也是一样,如果不考虑供应商的利益,供应商怎么会长期给你供货?如果不考虑顾客的利益,顾客怎么能永远接受你的产品?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发展就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共赢才是硬道理。海尔有一种观点值得我们深思,“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不竞争”。他们专注于用户的需求,不专注于竞争对手,不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谋求发展,不在乎现有蛋糕的大小,而是重新做一块“蛋糕”独自享受,努力使社会和谐发展。
三、不断丰富自己,超越现有知识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大学里学到的东西,三五年就淘汰了。时代飞速前进,科技迅猛发展,你今天掌握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了,你的文凭也只能证明你过去的成绩,它们都已成为历史,不要把它当作你身上永远的光环。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翻阅原有书本的水平上,必须终生学习,超越现有的知识,拓宽专业领域。比如,我们学机械的是不是学学电气?学结构的是不是学学气动?千万不要拒绝知识,不要拒绝知识所带来的财富。目前科学技术变得越来越综合和复杂,复合型人才才能生存得更好。
要想干好工作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进一步深入学习。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要像海绵一样到处吸收知识,无论是发动机设计,还是制造、工艺,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非专业知识,碰到的就来者不拒,把它存入自己的大脑里,那就是你的资本,存得越多你的资本就越多。同时,要不断创新,不要画地为牢。有一些大学生进企业十多年了,却一直沿用老方法做事,最多就是把别人的成果、经验在形式上改一改,有的连改都不改,自己从不主动创新,吃了多年的陈饭还吃得挺香,这怎么能够创新、发展。创新不是胡思乱想,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加上自己的智慧和创造。科学研究发现,很多知识的创新体现在各种学科的交汇处,创新知识的产生和新学科的产生都出现在学科的交汇处。原来人为划分了很多学科,是人类对自然规律性认识的局限性所致,现在发现有很多问题,以后必将打破各种知识界限,大的学科都可以打破,小的学科更不要人为地画地为牢,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进行创新。
学过之后还要会运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才能体现你的能力。许多人学得不少,应用很少,课题做了不少,却无法变成工程实用的东西,这就是不会运用知识。头脑中的知识能变为英镑,还是只能对换越南币?是不断升值还是不断贬值?关键就在于是否会应用。不要总是强调自己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硕士生,是博士生,这能有什么用?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硬道理。我们特别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需要加强在实际运用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