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不久前俞雷曾发表一篇《我们该为中国营销做点什么?》,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人参与讨论。我虽然不是论坛的积极分子,但我也在思考我们这些“营销网络博客”存在的实际意义究竟是什么?参加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时看到打过“笔仗”的罗清启与企业界朋友一起在探讨中国家电的问题,我不由在感慨。其实我们不就是这样嘛,用自己的笔(键盘)、自己的思考观察与纪录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变迁。也许有些人与行为正在受到我们的一点点影响,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国美的出现充满了历史感。
因为通过国美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消费模式的改变;可以看到在未来还能够朝哪里去走。
回想一下,我们经历过产品短缺经济,那时候只要有产品就不愁销路,能够有着产品调配的人成了“万人迷”,但是当时大家也有品牌意识。例如只要是“上海产”的都更受欢迎,此时大家既不会在乎具体是哪家产的,也不会在乎从哪里购得,大家此时在追捧一个地方的整体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的导入,短缺经济变成了产品过剩经济。“吆喝”变得十分重要了,会吆喝的人成了“企业明星”,这时候大家并不在乎名牌产品在哪里购得,但很在乎买的是不是知名品牌。此时生产型品牌如若能够抓住机会就会风光无限。
与生产型企业发生巨变的同时,中国的各行业渠道结构与模式也都在发生巨变。传统的商业流通企业在新生力量的冲击下变得不堪一击。在家电行业就涌现出一些类似国美的“商业大鳄”,随着渠道对自身品牌建设的重视,现在消费者不仅关心买什么品牌,同时在哪里购买也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双品牌营销模式已现端倪。
双品牌营销模式,对厂商都是一种很大的考验。
在国美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陈淮谈到目前阶段的特点:“厂商都在努力说服消费者,高端的是厂家负责说服,而面对中低端消费者,主要是国美这些商家做说服工作,比如种种促销活动”。
对于商家来讲,要想维系在消费者心中刚刚建立起来的品牌忠诚度,他不能够为所欲为将一些不知名、不可靠的品牌引入追求高额利润,它必须要慎重选择品牌,否则他的不慎选择将会断送自己的品牌前途。目前不少渠道流通企业靠着自己的市场强势,主推许多利润较高的品牌,这有可能成为一种自杀行为。
而对于厂家来讲,随着流通领域的竞争,以前选择的渠道经销商也会面临优胜劣汰的必然过程。面对渠道品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选择最有发展前途的渠道品牌合作十分关键,甚至对未来的销售走势可能起到绝对性的作用。因为目前的厂家可能选择了权力相互制衡的竞争对手,但与那些重点选择一家或几家并可能压宝准确的企业相比。也可能在不断丧失合作伙伴后在重点培育后期合作方式遇到冷遇。
所以双品牌营销模式的形成,是一种厂商博弈的副产品。相信随着流通经销商的不断强势,类似于沃尔玛的营销生产模式可能会在国美身上出现。虽然国美目前在生产销售自己品牌产品时还是极力辩解或掩饰的,但在此次高峰会上有专家谈到,中国家电应该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与国美充分合作,这可能是中国家电走向世界的唯一途径。此言一出可见国美的野心。
双品牌营销模式,将是未来若干年中中国其他领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