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确保组织灵活性的同时,提升组织的可控性——这是组织运行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何在确保组织灵活性的同时,提升组织的可控性——这是组织运行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有效的控制体系中,要非常清楚什么权可以授,什么权不能多授,授了权以后有什么样的控制机制,来保证授权对象有正常的动机做出符合组织需要的决策。当你授权给一个下属做出决策,要有一个协调一致的业绩评估和激励政策,这样保证你的授权对象所做出的决策是符合组织目标的,而不是仅仅符合个人利益。权利分配、业绩评估、激励政策必须形成协调一致的体系。
一、组织中的三类问题
组织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三类:第一类是结构性问题。这类问题经常发生、反复出现,影响问题产生的原因,变化的因素及所掌握信息清楚、完备,有成熟解决问题的方法经验,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导致的结果可以预期;第二类是非结构性问题。这类问题与结构性问题相反,问题不经常发生,没有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对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导致的结果不可预知;第三类问题就是半结构性问题,它是介于上述两类问题之间的一类问题。
结构性问题能够制度化,就是能够制定出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有明确的政策、规则并且能够协调一致。可以授权什么人去解决,避免结构性问题非程序化处理,避免使高层管理人员陷入日常繁琐的事务性问题处理中。
战略决定政策,政策决定规则,一个管理良好组织的制度体系是从上到下贯穿一致的。
二、组织失控的根源
对于结构性问题出现非程序化处理的现象,反映出公司缺乏战略、没有规则、没有组织的公正、权力失控,会失去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导致结构性问题非程序化处理的根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组织处于初创阶段或高速发展阶段, 来不及对结构性问题的程序化处理;
2.受组织管理人员知识上的限制,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与经验;
3.以权力谋求私利;
4.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力、权威,增进对下属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5.与组织文化、环境有关,差别化对待形成了个人化的忠诚关系,与程序化对待组织化的忠诚相背离;
6.组织内存在着所谓“特殊人物”,不按照程序化规则去办事,使问题的程序化解决出现障碍,因程序化处理问题的方法侵害了他的权力和伤害了他的利益。
当结构性问题非程序化处理跟这些因素相联系时,就要意识到结构性问题程序化处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构性问题主要发生在中低层,如果结构性问题没有程序化处理的方法,意味高管人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解决结构性问题,一线人员会去处理大量的非结构性问题,这是真正管理混乱的体现。结构性问题程序化处理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出现在你的上司或自身,这是结构性问题很难程序化处理的最大难点。要想使组织有效运行就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结构性问题程序化处理后会出现效率下降,一个原因说明工作的步骤、程序制定有问题;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管理人员的权力小了,造成执行人员出现抵触的情况。
三、企业生命力的决定因素
从资源的角度,资金、人才、技术决定企业的生命力,但拥有同样资源的企业,他们的生命力千差万别。到底什么决定企业的生命力呢?在给定资源的前提下,企业的生命力是企业运行灵活性与可控性的平衡。
怎样在保证组织运行灵活的基础上,提高组织的可控制性,或者说是在提高组织可控制性的时候,不损害组织运行的灵活性,这是在组织运行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何提高可控性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结构性问题程序化,非结构问题灵活处理。在信息不完备时要根据问题的本身性质,在充分调查的前提下,选择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半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就是要在符合公司战略与政策的前提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了,具体的方式方法、步骤、程序,让解决问题的人在遵循公司战略的原则下,根据现场信息灵活处理,而这种灵活的范围应该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组织就能够在灵活与可控之间达成一个基本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