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在这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人人都在谈创新。但是,什么才是最好的创新?什么才是真正能改变人们生活的、有用的创新?一个人、一个企业该如何获得持续创新的动力,该如何增加自己在创新,特别是有价值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呢?
什么是最好的创新?
我认为,新颖、有用和有可行性是创新的三大要素。
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是,新颖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或者是对已有知识领域的全面颠覆。像相对论那样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理论成果,诚然是创新的一种,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创新,是在某个较小的范围里,用新颖的思考方式,通过前人未经留意的视角来观察和解决问题。这种新颖的思考方式不见得是前所未有的,而很可能是从别的领域借用的。这样的创新离我们的生活更近,其价值同样不可低估。
比如说,微波炉是美国科学家斯宾塞发明的。他原本是电子管技术领域的专家,二战期间,斯宾塞在测试新的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这件看似意外的事情让斯宾塞联想到,如果磁控管的微波加热原理可以应用到家庭,是不是就能用类似的装置来实现食品的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是在这样一种偶然情况下诞生的。我们除了赞叹斯宾塞敏感的技术洞察力和跨越式的思维方式以外,也应当想到,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里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里,就完全有可能获得一个出色的创意,并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我们可以把这种创新称为经验转移型的创新。
再比方说,家用面包机的原理非常简单,一个容纳面粉和水的锅,一个自动搅拌面粉的搅拌器,一个拥有定时装置的烘烤电炉。锅、搅拌器、定时器、加热烘烤电炉,这些东西每一样都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但是,为了满足烤制面包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需求,松下公司的工程师们把这些看似简单的装置组合在一起时,一个创意新颖的家电就诞生了。我们可以把这种创新称为跨领域组合型的创新。
许多人认为创新最重要的元素是新颖,但我认为创新的实用价值更应着重考虑。我曾经有过一次新颖但实用价值不高的惨痛创新体验。当年,我在SGI工作的时候,曾经领导开发过一个三维浏览器的产品。仅从这个产品本身,或者从技术角度出发,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酷的产品。想象一下,在三维的视图里访问互联网,像玩游戏一样,从一个网站链接到另一个网站的操作,就像从一个房间走进另一个房间那样逼真,在当时,这是一个多么有创意的产品呀!但很遗憾,这样的产品并不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发的。事实上,人们访问网页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信息的丰富程度和获取信息的效率,一个三维的视图既不能带给用户更多的信息内容,也会严重妨碍信息的高效传递,无法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一个对用户没有用的创新,最终只能走向失败的结局。
所以,我认为具有实用价值是创新的目的。我深深相信“需求是创新之母”这句话。许多了不起的创新就是来自于实际需求,而解决需求的创新就一定有价值。比如说,袁隆平1960年前后经历了粮食饥荒,于是他决心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培育成功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
创新的第三个要素是有可行性。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如果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仍然无法让某个创新成为现实,那么,再新颖、美妙的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依然以面包机为例,如果我们用拍脑袋的方式为面包机制定需求,比如:我想要一台既能煮饭、又能炒菜、还能扫地、刷碗、做功课、写论文的机器这样的创意能够在短期内变为现实吗?像这种在现有条件下完全不存在可行性的创意,只会白白浪费创新者的时间和精力。另一个实例就是我的博士论文。当时,这是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套非特定语者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从新颖的角度讲,这个创新可以得99分。语音识别也相当有用,可以用在声控电器、听写打字、人机交流、自动翻译器等等“科幻级”的产品上,实用性也能得99分。但是,我做论文的时候是在实验室里做的研究,没想到,这样的创新拿到真实环境中就碰上了种种“可行性”的问题,例如,噪音处理的问题,如何分离各种同时说话的语音问题,麦克风太远的问题,还有不可避免的识别错误的问题等等。因为这些问题,这项创新的可行性只能达到59分,直至今日这个创新的普及还有待更多研究者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创新的价值,取决于一项创新在新颖、有用和可行性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最好的创新,都是有着最新颖的创意,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最有用,并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创新。相应地,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的想法,又理解用户的需求,并能够用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第一种品质像一个科学家,第二种品质像市场人员,第三种品质则像工程师。一旦结合这三种品质于一身,做出最好的创新,就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
如何做最好的创新?
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的准则,它们是: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了解未来的用户需求,以便研发出适用于未来的产品或技术。要做到洞悉未来,虽然应该重视用户,但是,不能完全听取用户的意见,因为用户不可能有足够的前瞻性,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技术的发展规律。所以,创新者需要有洞悉未来的才智,能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结合技术的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这个道理就像踢足球一样,优秀的球员要到球将要到达的地方,而不是球现在所在的位置。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当时的用户没有准确地提出针对搜索引擎的需求,因为用户习惯于使用分类目录来查找自己需要的网页。那时,用户可能并不知道搜索引擎是什么,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样的功能,也不清楚技术上是否具有可行性。但是,能够洞悉未来的创新者可以推测:随着网页数量的不断增长,总有一天,分类目录将无法更好地容纳更多的新网页。这时,创新者便先于用户想到,未来的用户需求一定会转向比分类目录浏览更加便捷的方式。例如,是不是可以允许用户使用任何关键词进行查询,并获取网页结果呢?在技术上,是不是可以自动为海量网页创建索引并获得最好的排序呢?谷歌公司的创始人正是洞悉了这个用户的潜在需求,而投身于搜索技术的研发。当用户对于网络搜索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时,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前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直接带动了网络广告产业的兴起。
打破陈规。其实,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势或思维框架,总是在已有的方式、方法里打转。如果不能打破陈规,那么,无论对未来用户的需要有多么清楚的认识,创新者也无法想出最有效的、最新颖的解决之道。无法打破陈规的一个例子是,一位发明家在发明汽车的时候,脑子里依然还是想用驾驭马车的陈规来驾驶汽车。结果,他不是用方向盘,而打算使用缰绳来调整汽车的方向!在科技发展史上,通过打破陈规来获得有价值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当无线通信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了这个技术演变的最终目标肯定是,每个人都会有一台无线通信装置,能够成为“无线”的电话。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线通信设备有两个部分:无线发射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但是无线接收器体积小,而且便宜。所以,要实现这个终极目标需要有长远的打算。这时,一位打破陈规的创新者想到,是不是可以把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开,让每个人都有一部非常便宜的接收器,来接受某个中心发射器的信号。就这样,广播这种最早依赖无线电技术的大众传播方式诞生了。
追求简约。在很多情况下,复杂的东西并不一定有效,只有最简单的设计和组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最初做搜索引擎的时候,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用户搜索时多输入几个字,搜索结果就会准确得多。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提示用户多输入几个字呢?当时,有人想到,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智能化的问答系统,引导用户提出较长的问题呢?但是,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会遇到许多挑战。也有人想到,我们能不能主动告诉用户,请尽量输入更长的句子,或者根据用户的输入主动建议更长的搜索词呢?但是,这样似乎又会干扰用户。最终,有一位技术人员想到了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点子:把搜索框的长度增大一半。结果,当用户看到搜索框比较长时,就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输入更多的字词。今天搜索引擎上长长的搜索框就是这么来的。
以人为本。在19世纪的一个普通工厂里,最能干的工人与普通工人相比,他们的生产力最多相差一倍。但是,在21世纪的IT企业、研发机构中,一个最有创造力的研发人员和一个普通的工程师相比,他们的生产力却可能差距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如果你的企业能够吸引、用好几百个、几千个天才的创新者,即便是在最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也一定能脱颖而出。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就要为人才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赋予他们足够的权限。在谷歌,每一位工程师都可以利用工作中20%的时间,来做自己最有激情做的事情。这是一种真正的放权和信任,也是营造自下而上的创新氛围的有效方法。事实上,谷歌发布的许多创新产品,最早都诞生于20%的时间里。正是因为有了诸多鼓励创新的举措,谷歌才能在10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互联网领域里保持技术优势,不断用最好的创新改进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体验。
承受风险。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失败不是对我们的惩罚,而是一次最好的学习机会。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经历了6000次失败才最终成功。在谷歌,有许多20%时间里开始的创新工作,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失败了。没有这些失败,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创新脱颖而出;没有接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营造出真正鼓励创新的环境。在我负责研究工作时,我的主管曾对我说,如果你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那么,你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你并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回避风险,只选择那些十拿九稳,没有什么创新价值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