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学上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决定一个平面”,在地理上也是如此。华南的珠江三角便是。三点之内所包容的以及三角之面所形成的一个新的大点又会对三角平面之外的区域形成更大的影响,如同广州、东莞和中山三地在珠三角腹地形成“品”字布局一样,覆盖了珠三角的核心及大多数的消费人群,这也就是中国啤酒业近二年来国内啤酒巨头齐聚珠三角的本质所在。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仅青岛、燕京、华润、珠江、金威5家啤酒企业在广东的投资总额就接近50亿元。啤酒巨头们争先恐后地在深圳、汕头、东莞、佛山、湛江、中山等区域圈地,或直接在当地设厂酿酒,或上马新生产线开发新品,利用“原产地”的身份抢占市场份额,一时间,珠三角地区啤酒花无限飘香。
我们不仅要问:珠三角能有这么大的啤酒肚吗?
厂家的市场行为本无可非议,但是,作为营销实战的研究学者,笔者不能不对此一系列的市场行为产生研究,从市场的角度对此类企业的战略决策做一探究。
一、珠三角魅力何在?
众所周知的百慕大三角以其巨大的神秘感而让世人深陷迷茫。珠三角地区以其市场开放度高、市场容量大且包容性强、经济富裕而成为中外啤酒巨头垂涎之地。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居于华南一隅的珠三角让众啤酒商家趋之若骛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华南的啤酒消费习惯吗?分析如下:
首先,珠三角地区高昂的消费能力及利润空间。
对于酒类产品而言,最好的结果就是高端产品能走量,各类酒品根概莫如一。来自全国啤酒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啤酒行业平均吨酒利润仅为70元,而销量只占全国总量8%的广东却占据了全行业近1/3的利润,平均吨酒利润高达226元。
据称,青啤目前的利润起码有1/3来自广东市场,而珠啤和金威的吨酒利润甚至长期高达三四百元。更为重要的是,广东啤酒市场的增速明显高于全国,2004年的同比增幅达15.5%,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
广东的啤酒产业之所以能够一直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关键就在于广东成功地避开了前几年北方啤酒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当北方的啤酒企业为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的时候,以珠啤为代表的广东啤酒企业却在产品升级上下足了工夫。1998年,珠啤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纯生啤酒生产线,此后,纯生啤酒就一直是珠啤的主要利润来源。
但实际上,除了产品升级做得好,广东啤酒利润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竞争还不够激烈。青岛、燕京的根据地都在北方,华润此前也主要在北方活动,他们在北方打得头破血流,无暇南顾,而产量居全国第四的珠江却可以在广东省内就基本完成销售任务。竞争不够激烈,利润自然不会低。
其次,较长的消费周期。
广东的天气热,这也是上帝赐予广东啤酒市场的天然最好礼品。基本上对于广东而言,除相对较短的冬季时间外,啤酒可谓是四季酒品之一,如广东本地的米酒般自然消费。
再次,传统消费习俗的影响。
广东由于和港澳台近临,又是侨乡所在的集中地,几十年来受其生活及消费习俗的影响,而广东本地的米酒又是低度酒,所以,低度的啤酒也很自然地成为消费主选。
二、战略意图为何?
其一,到最容易挣钱的地方去淘金。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至少在广东市场上销售的机率是较高的,因为盛行的啤酒文化所带来的包容性是极大的。且广东现在的人口组成可谓是全国最全面的,区域文化的消费吸引也是市场机会之一。
其二,布局全国的重要战略区域。
华南也是国内区域市场的一部分,且又是市场容量极大的一部分,自然是不能放弃的。华润、燕京、青啤等三巨头在北方的市场份额已基本稳定,而唯独华南没能形成相应的气候,除早到的青啤已成功地和本地的珠江、金威等共三分广东天下外,其它的啤酒品牌市场还在不断推进中。
其三,搭上国际化的航船。
为走向海外做铺垫。以落户中山的珠江啤酒为例,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此外,凭借中山作为著名侨乡的影响力,以中山为桥头堡,重点加强对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侨的宣传,提高珠江啤酒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珠江啤酒的开拓海外市场。
其四,高端树形象的迂回战略。
如上所述,从全国啤酒的消费市场来年,广东的消费水平最高,也是高端啤酒的流通区域。因此,在广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即可以通过广东的辐射力提高品牌力。如新进入的河南金星啤酒,如果要进接地进入湖南、广西、江西等所要花费的费用比进入广东要高许多倍,而借助珠三角所富含的上述区域人员及信息的流通所带来的影响力,可以说为日后进入上述区域铺平了道路。
这样的战略看起来都是很合情合理的,但是,对于诸多的后来者来说是否真地那么容易能够分得一杯羹吗?
新来的啤酒品牌可谓都是对原来领地的市场已经强势占据,对外扩张寻找更大的市场机会是资本成长的根本所在。啤酒是规模效应最明显的酒类,相对中高端白酒而言,中高端啤酒单瓶的利润也是很低的,只有象流水一般走量才有可能取得利润空间。但是,面对强势对手的到来,广东本地的啤酒诸侯又岂能坐失脚下的风水宝地?
作为新的机会点是可以尝试的,但是,这还只能说是一个开始,如果全国的啤酒若是都来尝试的结果将是如何?
作为全国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更要认真对待。企业拓张所带来人员、管理、资源协调等的系列问题能否解决?
作为追赶国际化机会,那只能是一种魄力。至少从目前来看,更多的是国外品牌在左右国内的啤酒业,而不是国内的啤酒业在左右国外的啤酒品牌,因为,啤酒是国内酒业的泊来品,不是原产地,此外,这些国内啤酒企业的背后,闪现的却是一个个世界啤酒巨头的身影。
除喜力准备再增持金威7%的股份外,前不久,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CEO约翰·布洛克已造访广州,对珠啤的扩张表示支持,英博已持有珠啤股份有限公司24%的股份。以百威品牌驰名的AB公司则已参股青啤,另外,青啤此次上马的原生啤酒生产线是与朝日啤酒的合作项目。在争夺哈啤股份时败给AB的SAB公司则持有华润啤酒总公司49%的股份等等。
尽管如珠江啤酒等已经开辟了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法国、芬兰、丹麦、秘鲁、马来西亚等国家,而且近期还开拓了俄罗斯、斯洛文尼亚等东欧国家市场,但是,真正从国外淘金的销量有多少?但愿是真正的国际化而不是被“同化”。
作为从长远市场考虑的迂回战略,应该说是有远见,因为,这将对企业的资本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啤酒品牌是在攒足了银子才来到广东的,因为广东的市场费用同样是高;而且多数啤酒品牌为了稳固广东市场可谓是处心积虑。
如珠啤在粤东地区早已拥有海丰、梅州、汕头三家啤酒分装公司,在粤东地区又形成一个“品”字布局,而且,珠啤在粤西已拥有一家湛江啤酒厂和阳江分装公司,湛江啤酒厂易地改造项目也即将全面开工,以巩固粤西市场,并辐射大西南。此外,粤北拥有陆丰分装公司,主攻粤北市场和湖南、江西等邻省市场。再如燕京啤酒在先后收购湖南衡阳、湘潭,江西吉安,桂林漓泉和福建惠泉等啤酒厂后,也已经在广东的外围布局完毕等等。
三、市场发展的前景疑虑
疑虑一:产能暴增埋下价格战的必然诱因
一系列啤酒资本砸向广东的结果,是本地啤酒产能的急剧扩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测算,广东啤酒的本地消费总量目前只有200多万吨,而随着这些啤酒企业在明后两年内全部投产,广东啤酒年总产量将由2004年的254万吨增加到500万吨。
在消费总量维持正常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届时市场上将有约200万吨的啤酒无法在本地消化,而啤酒的短期保存事实也是促进这一矛盾激化的因素,因为啤酒不如白酒般越陈越香越值钱,且消费距离越远,成本越高。产能过剩的市场格局将使啤酒企业竞争全面升级,遵循中国的企业市场规律,将诱发残酷的价格大战的必然。而对于作为低弹性消费的啤酒而言,价格战不仅难以在带动销售的基础上赢利,反而会因为拖延销售时期而损失更大。
疑虑二:将要发生的不仅仅是价格战
遵循经济学的规律,供大于求的负面效应不仅仅是价格战所能解决消化掉的,一个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使产业链面临重创。
其一,将遇到的就是围绕终端买断、促销、广告等的大战,因为终端是有限的。我们知道啤酒最大的销量主要来源于能够走量的中低档的餐饮终端,而终端又是市场资本的重要消耗区,可谓是无底洞,建厂只不过是投资的第一步而已。
其二,啤酒业内的资源争夺。如在广东外围市场与燕京鏖战的主力青啤,青啤已在广东站稳脚跟,自然不愿意看到燕京这个正与其在全国各地交战的对手在广东出现。此前,青啤就在进入广东的门户要冲湖南郴州设立生产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向北推进,在长沙设厂。一时间,湖南成了广东外围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燕京为扭转局面,成功地策动了青啤华南分公司原副总经理熊国香带着20多个青啤原在华南的销售骨干反水,并为此特地在长沙设立了旗下第一个销售分公司华南分公司。
随着竞争的加剧,此类暗战必将升级,将不涉及各类供应商、生产原料等领域。
其三,带动其它酒品的进一步的竞争升级。由于广东本地几无传统的白酒品类,发达的经济所带来的频繁的人员流动和商务往来等隐藏了无数的酒类消费商机,近十余年间内地白酒大量涌入广东淘金已经上演了无数版本的“再别广东”,而今白酒的南下行动仍在继续。因为,广东再热它也是有气温较低的冬天的,白酒则是冬季的最佳酒品且是消费旺季,随着啤酒的市场压力增加,势必对白酒的市场构成一定的威胁,影响到白酒的销售。
此外,广东市场也是国内洋酒的主销区,并正在成为中高端夜场的主流酒品,而夜场也是红酒、果酒、啤酒等的重要消费场所,可谓是必争之地,如此等等,整个广东酒市场的“繁荣兴旺”指日可待了。
其四,本地啤酒以北上为主的突围将成为必然。这将是酒类市场围城现象的最好写照之一,即“本地市场总是没有外地市场好做”。而假如珠江、金威等攻占青岛、北京、河南等则就更加会带动新一轮的不可想象的市场战事,是否有类似“围魏救赵”的战略抉择不得而知。
此外,将对其它国内区域啤酒强势品牌产生带动影响。从目前仅广州市场上就已存在60多个啤酒品牌也可以看出,必将有不断的黑马跳出来现身。过剩的产能所造成的产品的库存量积压如何处理?而为了减小库存量积压,势必会相应地减小产量,减少人员投入等等又造成投资过剩等一系列的资产的浪费等社会问题。
等等,我们期待并希望新一轮的投资能够促进国产啤酒文化的提高并提高啤酒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水平,为强大国啤品牌积累资本和经验,而非在炎热的南方,迎来的却是啤酒的冬季!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朱玉增,品牌营销实战专家,联系电话:13676242773,电子邮件:/* */